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优质6篇)

时间:2016-01-01 02:39: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 篇一

近年来,纪录片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因为它们以真实的镜头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人间世》这部纪录片更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思考。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真实的记录,它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黑暗面和光明面,引起了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思。

首先,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从贫穷的农民到富有的商人,从繁华的城市到贫困的乡村,片中真实地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差距。在农民的生活中,他们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而在城市中,富有的商人们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却很少关注到社会底层的困难。这些镜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引发了我对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的思考。

其次,纪录片中还展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失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似乎可以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与他人联系,但实际上,许多人却感到越来越孤独和失落。片中的一位年轻人,整天沉迷于手机和虚拟世界,完全忽视了身边的人和事。这种现象让我深思: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是否陷入了一种虚幻的世界,忽略了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交流?

最后,纪录片《人间世》也展示了人类社会中的温暖和善良。在农村的贫困山区,有一位老师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来到这里为孩子们教书。他的奉献精神和对教育的热爱让我感动不已。还有一位志愿者,每天在街头帮助无家可归的人,为他们提供食物和庇护。这些善举让我相信,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善良和关爱仍然存在。

通过观看纪录片《人间世》,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让我思考了社会问题,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只有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 篇二

纪录片《人间世》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思考。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令人难以忘怀。

首先,纪录片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黑暗面。片中展现了贫困的农民、残酷的工作环境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尤其是那些贫穷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长时间地劳作,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而在城市中,工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权益。这些镜头让我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纪录片中也展现了人类社会中的光明面。片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如一位老师放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到贫困山区为孩子们教书;还有一位志愿者每天在街头帮助无家可归的人。这些故事表达了人类的善良和关爱,让我相信人性中仍然存在着温暖和真实的情感。

最后,纪录片中的一些镜头也使我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思考。片中展示了人们沉迷于手机和虚拟世界,忽略了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现象令人担忧,我们是否陷入了一种虚幻的世界,忽略了真实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通过观看纪录片《人间世》,我对人类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它让我思考了社会问题,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相信,只有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 篇三

  十集纪录片《人间世》看完,不同集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混杂在一起,变得如同观看时的感受,有种说不出的五味杂陈。

  有些片段却异常清晰。

  1、别离与团圆

  那是一个男人的手,手里握着的笔拿起又放下。

  这只手属于一位内心煎熬的父亲,他要在25岁儿子的器官捐献材料上签字——放弃治疗。

  这四个字,他写不下去。

  写下去,就等于承认了儿子的死亡。手中的这支笔,一定有千斤重。

  他抬头望向大夫和妻子,说:要是抢救,就还有希望……

  诊断再无误,道理有千万,没有一个足以安慰一位心碎的父亲。

  字,最后还是签了。

  这一家人在悲痛之中的善举,给其他几位危重病人带来了活下去的可能。

  移植前,夫妻二人去见孩子最后一面。病床前,这位父亲颤抖着抚摸儿子的额头,强忍着说:没把你的病治好,反倒是把你的器官捐给了病友,你要原谅爸爸妈妈。

  在肃穆的致敬仪式后,这个年轻人可用的器官被摘取,随后移植到6位病人体内。

  儿子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以延续,可能是这对夫妻唯一的慰藉。可这点慰藉,与巨大的痛苦相比,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母亲只得在儿子墓前故作坚强:从明天起,我不再哭了,我要坚强起来。

  镜头拉远,松柏掩映的山坡上,一对父母互相搀扶着走过一级级台阶。

  一半的故事是悲伤,另一半的故事则是幸运。

  得到器官移植的家庭,欣喜地看着亲人一天天好起来。又到中秋,就算在医院的石凳上铺上报纸,他们也要张罗着吃一顿简陋的团圆饭。

  人们在意的从来不是吃什么,而是团圆。

  可能,这也是这集《人间世》起名叫团圆的寓意吧。月盈月亏,生命轮回,悲伤的故事总算有了个圆满的结尾。

  但不知为什么,看到最后这温暖的一幕,想起的却是这集一开始镜头外传来的画外音。那位思念儿子的父亲念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生存与死亡

  生存还是死亡,从来不是个容易的问题。

  有多不容易?就是即便无奈到要靠掷硬币来决定命运,也要连扔三次。

  纪录片里说,向往生,厌恶死,是每一个人最普通的心态。

  更何况,生老病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在这背后,还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

  这是为什么,前面那位父亲抬起笔又放下,他在理智上认清了失去儿子的现实,可感情上还无法接受。

  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患恶性胰腺肿瘤的年轻母亲,在五年存活率不足5%的微茫希望下,仍要为她爱的人进行痛苦的化疗延续生命。

  这也是为什么,在前一次心脏支架手术花了6小时找不到通路,第二次手术又一次次走不通的情况下,主刀医生到第5小时还坚持再试一次。

  这也是为什么,生产后一周才第一次在保温箱里见到早产儿子的新妈妈,仅看了孩子几眼就匆匆放下了帘子。

  因为插在孩子身上的每一根管子、每一个针头,都插在她的心上。

  3、傲慢与偏见

  讲到医院,就绕不开医患关系。

  在新闻报道拼凑起的“拟态现实”中,医生和病患,似乎已经站在了壕沟的两侧,尽管他们真正需要对抗的是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

  是什么让误解加深加重,让医生和病人之间充满傲慢与偏见?

  治病本身已经充满了变数,然而更大的矛盾,来自医生和患者都控制不了的东西。看病难、看病贵的背后,是分级诊疗、医保覆盖、以药养医等等“体制”层面的东西。

  社会运转的巨大齿轮咬合不严、火花四溅,医生和患者却被推到了冲突的最前线。

  结果很惨烈,双方鲜血淋漓、两败俱伤。

  而直接引发的,就是两个群体的互相猜疑和不信任。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一位朋友去看病,回来后满口抱怨:好不容易挂上号,排了一上午,花5分钟就把我打发出来了,哪怕10分钟也好。

  看病的人很不爽,道理却很难讲清。每个人都想多看会儿,但如果医生把前面病人的5分钟都变成10分钟,那每个人等待的时间,都要相应加倍。

  到时候,恐怕抱怨又会变成:看个10分钟的病,要等一整天。

  也听到过医生朋友的抱怨,说很多患者不信任他们研究的治疗方案。“我搜了网上说,这个是怎么怎么……”

  医生很无奈:八年制博士毕业、许多年临床经验,竟然比不上三分钟的搜索。

  《人间世》里,时不时谈到医患之间的信任。旁白说:尽管医学赋予了人们挑战疾病的力量,可很多疾病还是让我们束手无策。深处窘境,我们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也需要彼此的理解。

  4、理智与情感

  这部纪录片让人不敢看第二遍,因为它直击人心。

  它讲述了在生存死亡这件大事面前,人们的理智与情感,脆弱与坚忍,极度想要挽留的渴望以及失去之后超越人性的无私。

  它记录了在医院里不停上演的悲欢离合人间世。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一切情绪都被放大,喜悦溢于言表,悲伤难以承受,愤怒不可遏止。

  然而,在误解、冲突和寒心之外,又总有信任、尊重和互相理解。

  它让人在新生和离别间,重温了一个道理:一切都会败给时间,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归去。

  它让人明白,世上没有什么事,能大过生死。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 篇四

  “以真实取胜”“跳动的真实最有力量”……几乎是一夜之间,《人间世》火了,豆瓣评分高达9.7,短评多达1508条。对这部展现医院生活的10集纪录片,人们最多的评价是:真实。

  《人间世》真实吗?确实没有觉出来,因为没有患者排几个小时长队却遇到一位不耐烦的医生的镜头,没有交不起钱时大夫瞬间改变的脸色,也没有医生为说服患者使用高价药时苦口婆心的场面……

  纪录片使用了许多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如:飞奔的护士、快速推进的病床、飞奔的救护车、闪烁的警示灯、快速传递的止血钳和手术刀,而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如护士的大声呵斥、迷宫般难找到的化验室、住院部每天早晨为应付检查而进行的大扫除等,依然没看到。

  一线医生特别辛苦,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是负责的、充满使命感的,这毋庸置疑,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就该无视医疗服务中尚有不少让人不满意的现象,甚至还存有制度性的缺陷。

  相比之下,《人间世》呈现给观众的世界过于完美,只见医疗资源不足、技术瓶颈,不见人的问题,这与许多人的就医体验并不完全匹配,由此可能产生两种结果:首先,患者对医院服务产生过高期待,遇到不满意时,容易反应过激,成为“医闹”;其次,只看到改善技术的需要,却看不到改善服务的需要,则未来资金依然会偏重前者,可医护人员收入总没有显著提升,他们只是作为技术发展的附属品,则好设备真能充分发挥价值吗?

  从刻画医院生态角度看,《人间世》并不完全真实,那么,为何它还能感动这么多观众?为什么还能得到网友如此高分?因为,《人间世》表达了另一层面的真实,即:生命是脆弱的,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失败。

  在我们的教育与文化中,往往回避死亡,或将其功利化,用“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一笔带过,可问题是,“泰山+”与“鸿毛-”级的死亡都是死亡,对于当事者来说,结果完全一样,正如北岛诗中所说:

  谁愿意做陨石

  或受难者冰冷的塑像

  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

  在别人的手中传递

  即使鸽子落在肩上

  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

  它们梳理一番羽毛

  又匆匆飞去

  对于生命来说,死亡是冰冷而永恒的,在死亡面前,一切价值都显得那么脆弱。如果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何须认真地活着?我们又何须为爱、为真诚而坚持?如果结局一样,我们曾经执着的一切还有价值吗?我们曾有的那些迷恋、那些陶醉、那些炽热,岂不都是镜花水月?

  正是因为死亡对价值的巨大解构作用,所以古往今来,一切文明都在全力遮蔽死亡,我们半信半疑地相信,还有另一个世界在等待我们,死亡不过是一次再生,然而,当现实无数次戳破谎言后,现代人只好将死亡藏匿起来——通过医院、殡葬机构、公墓等,将死亡的影响最小化。于是,死亡成了“偶然”事件,成了一次意外,成了日常话语中的禁忌,其结果是:绝大多数现代人只能从至亲的死亡中,获得对死亡的体验。

  死亡成了陌生人,这世界便完美了,一切都有理由,一切都能把握。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没有偶然,偶然的背后必然有某人的疏忽,必然是问责不到位的结果。

  《人间世》之所以震撼人心,正是因为它将死亡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许多人第一次发现:死亡是没有理由的,残酷乃是生活的底色。

  是的,交通堵塞会让来之不易的、捐献的心脏彻底废掉;因为疏忽,一个健壮的年轻人突然倒下;为了再当一次妈妈,貌似成熟的人工授精技术竟给人以如此多的苦痛……《人间世》告诉我们:医学原来不是万能的,在冰冷的事实面前,大夫与患者其实都是可怜人。

  《人间世》传达出一种普遍主义的情怀:我们都是人,我们都在经历命运的折磨,请不要因为无知和骄傲,在彼此抱怨的渊薮中沉迷。

  爱是不永久的,当你拥有时,就要想到失去时的苦痛;生命是不坚牢的,当你沉浸其中时,就要想到一切终会结束;幸福是不可靠的,当你拥抱它时,要想到它的虚伪;科学是有局限的,你从中受益了多少,它就会还给你多少失望。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间世》补足了我们教育、文化中的短板,当世风日渐滑向奢靡、享乐时,它及时地告诉我们此岸的虚无,与《舌尖上的中国》对口腹之欲的慢动作、诗意的描写相比,《人间世》是沉重的,因而也是真实的。

  透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只会遗憾,遗憾于还有这么多好东西未吃到,而透过《人间世》,人们却能沉痛,沉痛于我们曾钟爱的一切竟是如此虚幻,由此更深入地去思考:既然生命是脆弱的,我该怎样度过今生?

  虽然未达成批判现实的真实,却触摸到了生命哲学的真实,所以《人间世》仍然是真实的,这份真实感动了亿万观众。

  然而,生命哲学的真实是书斋中建构出来的真实,远远达不到具体人生的生动与鲜活,在缺乏生命哲学教育的氛围下,《人间世》具有先进性,填补了一些空白,但随着社会跨越这一阶段,《人间世》就会因其与现实的隔阂而失去其价值,毕竟它展现的是编辑加工后的真实,它并不是一个时代的证言。

  一旦把生命哲学推向极致,难免会滑向僵化、呆板,甚至走向反对人。比如《人间世》中,对患者搏动的心脏的刻意展示,对人体脏器的直接呈现,都有用感官刺激来加强“生命脆弱”主题的意味,可这种血腥的手法是否合适?在一个更重视权利的社会中,如此拍摄,真的妥当吗?为了陈述敬畏生命这一宏大主题,不惜剥夺个体尊严,这显示出《人间世》的制作者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差距,而这样的纪录片能获得如此多的点赞,更显示出我们整个大环境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差距。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 篇五

  刚刚过去的2016年,不只是红军长征题材纪录片集中推出并引人瞩目,一部片名《人间世》的10集医疗题材纪录片自播出以来,同样引起不小的轰动,豆瓣评分甚至高达罕见的9.6分。2016年底,该片更是接连荣获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导演”和“最佳系列纪录片”,及第六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等多项荣誉。作为该片总导演、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公共政策报道总监的周全,日前以“在医院,我们解读社会”为主题,阐述了他们的创作理念和经过。

  在《人间世》播出之前,2014年7月起,北京卫视一档医疗纪实节目《生命缘》就早与观众见面。同样把摄像机镜头延伸至医院的急诊室、抢救室、手术室等处,同样选取全国最具权威性的医疗资源和高难病例,同样记录当事人的极致故事和医学奇迹,大致同样的播出时间(《人间世》从2016年6月11日开始,每周六晚间20点35分在上海新闻综合频道首播;《生命缘》于2014年7月26日在北京卫视首播,时间为每周六晚间21点08分),不同的是《人间世》跟拍两年后,一次性播出10集,而《生命缘》至今每周都有播出,持续性更强。但是,相比之下,很显然《人间世》的影响力更大。“用外科手术般的深度和锐度进入社会焦点问题;用影像的真实和震撼追问医学和人性的极限。《人间世》脱胎于新闻记者的敏感和锋锐,融合了纪录片的冷静和反思,真正零距离与生命共呼吸、同悲喜。它的诞生为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注入了润滑剂,也成为了2016年最接近现象级级别的话题级大作。”日前,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把最具分量的“评委会大奖”授予《人间世》,其颁奖词如此郑重写道。

  深度调查类新闻纪录片

  相较于《生命缘》,《人间世》可谓后来者居上。该片以医院为拍摄原点,通过纪实跟踪拍摄,抓取一般观众无法看到的医院里发生的真实故事,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抉择,人性化展现医患关系,属于深度调查类新闻纪录片。“当时我在新闻中心工作,社会上医患矛盾严重。”《人间世》总导演周全介绍说,此前他也做过不少医疗题材的新闻报道,还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当故事发生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能不能有勇气记录这些故事?”周全认为,《人间世》是一部具有强烈主观表达的新闻纪录片,“医学之内的故事,医学之外的思考,原来按深度报道在做,最后以纪录片的形式播放。”

  “当今中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能不能勇敢地把一些敏感话题拿出来讨论?”在周全看来,做新闻应该有主观的表达,单纯的记录不太可能,“我们不能拍成医学片”。就这样,周全和他的团队用两年时间,采用体制内与体制外人员合作的方式,4名主创、8名现场导演,全部50人的拍摄规模,历经9个月的前期调研和采访,拍摄了上千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成片近8个小时,分《救命》《理解》《团圆》《告别》等10集播出。特别是开播第一集《救命》就直面失败医疗案例,使观者十分震动。“我们勇于展现医学的不完美,勇于展现人性的不完美,理性地进行生死问答,与医患建立信任。”周全认为,这是他们拍摄此片的几个突破。“中国人没有正确的死亡观和疾病观,也缺乏这方面的深度思考。”在周全看来,《人间世》就是想一点点地通过这种思考,“从讲述一个个医学故事,到探讨生死问题。”

  “想做一个混合体,改变新闻报道的语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探讨生死问题,不要过度的生硬的表达。”周全说,《人间世》中“世”很重要,他主张“入世”,而不是“出世”,《人间世》希望呈现人间世态百相,而不只是医院本身。该片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计委联合策划拍摄,每集聚焦一个主题,讲述若干个小故事,故事主角包括急救车救护员、主治医生、病患家属等等。“无预设人物,无预设故事,无预设表达的‘三无作品’。”周全强调说,《人间世》特别注意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不污名化医生,前提是不污名化患者,“要进行善意的表达,记者不能无动于衷,要有人情味,既要尊重拍摄对象的主观表达,也要尊重自己的主观表达。”周全把《人间世》概括为:精彩的故事,真实的生态,独立的观察,善意的表达,态度的呈现。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周全看来,医院里的每一秒都处于突发状态,可以有预设的主题,但不会有预设的故事、人物和问题。“拍摄团队先铺开来拍,在医院拍摄三个月,拍完之后先把素材过一遍,感受它们的品质、味道,然后再从素材中提炼出每一期的主题。”不同于电视专题片常见的主题先行,《人间世》的主题多是在拍摄中逐步提炼出来的。《人间世》有4名主创(核心编导),有点像分集导演或分集制片人,负责文稿的形成以及片子的最终剪辑包装。这4名主创各带两路编导,每个编导再配备两个摄像。所有素材选择在医院蹲点式拍摄获得,每天不停地记录。“拍摄难度大,现场镜头转换等,要求灵活性高。好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周全表示,这次拍摄也是他们第一次与体制外人员合作,对方的技术是过硬的。

  “每个人都有对医生、患者的刻板印象,做《人间世》就是想去除这些刻板印象。”周全觉得,当在拍摄中具体了解一个人后,看到的更多是“灰”度,而不是绝对的“黑”和“白”二元对立。“通过大体量的篇幅,充分展现丰富多彩的‘灰’度。”周全认为,他们特别善于处理和拿捏这方面的分寸,“展现情节的目的是为了凸显人性的复杂,把观众带入思考的情境,而不是告诉他思考的结果。”与此同时,《人间世》可能不如一些医疗题材电视剧的画面拍得精致,“粗糙的力度,精致的情绪”,周全如此阐释该片“糙”与“精”的关系,“要的就是这种反差”。

  一般来说,拍摄医疗纪实题材节目,跟医院、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难度颇大,即使拍摄了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难以播出。《人间世》的策划制作,除了上海市卫计委的介入,更多的是进行“沉浸式报道”的结果。“沉浸式报道不是一种报道手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信任换空间,不可替换地贴近拍摄对象,同时采取医生、患者、媒体全面的视角。当然,也是个时间成本问题。”周全举例说,拍摄者要跟医生上下班一样,伴随式地进入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以建立一种印象,释放足够多的善意。“可以进入他们的生活,但不能干涉他们的生活。最后,要揣测对方的诉求,与自己的拍摄诉求相结合。”此外,周全认为,“沉浸式报道”的目的也含有把主创人员的心态打磨得平静些。

  每集播出之前,《人间世》都会在医院做提前点映活动,听取医学专家的建议。开拍前,更是充分利用医院的力量一起进行策划拍摄。“成立专家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对参与创作的人员进行职业医师培训。”周全说,《人间世》最初就没想要做成单纯医疗的纪录片,更关注的是疾病和医疗行为发生之后的人的故事。“把世界还原成一个人,把医院也还原成一个人,用人的喜怒哀乐让双方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周全希望《人间世》是一个观察类、人文类的片子。

  “一到两年,可不可以出一个有影响力的片子?”当初,周全的领导这样对他说,同时给予他们团队宽松的创作环境。“好作品,需要好的机制。”周全认为。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 篇六

  1、什么是开心?

  心外科医生微信签名是“天天要开心”,真的是开心!

  2、什么是累?

  做5小时手术,主刀的越做越HIGH,指挥若定,下刀如飞。看热闹的实习生却是昏昏欲睡趴到桌子上回血去了,奇迹般的主刀居然还是痔疮住院病人,他还没出院;

  3、什么是高手?

  高手就是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手术刀挥舞起来如小李飞刀,让人误会成快进镜头的人;

  高手就是看上去平淡无奇,但随便拉一个就是博士、博士后的人;

  高手就是带领一帮医生把复杂手术做完,感谢一下大家,再继续坚持上班满48小时的人;

  高手就是患者家属把患者送到他手里,就没想法了,治不好就是真治不好了。

  4、什么是真实的医院

  普通医生不会像豪斯医生一样许多个专家围着一个病例转;也不会有许多风流韵事;也没有豪华的办公室;一些事情也就是大家七嘴八舌说发表意见,就下了决断。

  医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绪会累的普通人,NN个小时手术下来,再有人谈工作,当场就要发急,来杯可乐解个渴吃口肯德鸡才是正经;倘若有患者再来责问甚至闹事,可以想象他们的心情。

  医生全力以赴也可能挽救不了一条生命,在无数挫折和误解情况下还要保持对职业的热情,真不容易。

  患者如果全面信任医生,医生的生活就会单纯许多;在接手危险的病例时,他们就不用那么犹豫。可惜的是,医生尽力手术失败患者感谢的情况还是极少数。

  第二集讲急救的事情,印象比较深的是两点:

  一是上海已经严重老龄化,加上子女少,许多病人其实是慢性病,但实在无人照顾,不得不求救于救护车接送来往医院,相当的无奈;

  二是急救时候做CPR,我是拿过急救证要在机器上考试通过的,连续按压半小时真是会严重手抖的,不停按标准压压看,真心不容易。

  这集叫团圆。核心内容是一个病人脑死亡后,他80岁的父母毅然捐出了所有器官,他们以极大的勇气挽救了三个家庭,两个肾病的,一个肝病的。

  当我看到脑死亡病人因为捐献器官,腹腔都空了的时候,感慨万千,要挽救一个病人,要其它人无私奉献,要医生全力以赴做手术,即便如此,真的能等到移植的病人还是少之又少,无数病人等不到有器官的那一天。

  医院里看到人世间,就是悲喜交集,有多年等来不器官的绝望,有突然移植成功的狂喜,有亲人不在的悲痛,又有忍痛捐献器官成就他人团圆的决然,连医生都会感动的场景,那就是真感人了。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