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篇一
传统的味道总是承载着无穷的记忆和情感,每一次品尝都能勾起人们心中深埋的故事。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传统味道,而我最近却有幸重新品味到了这些令我回味无穷的美味。这次的传统味道观后感,是关于我与父亲一同品尝传统家乡小吃的故事。
小时候,我就常常跟随父亲一起走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寻找那些因为时间而渐渐被遗忘的味道。父亲总是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独特的口味,他能够轻易地找到被遗忘的小吃摊位,并带我一同品尝。那些小吃摊位总是隐藏在杂乱的巷子里,没有招牌,只有一些经过岁月洗涤的破旧桌椅和锅碗瓢盆。但是,那里的味道却是如此的真实和美味。
这次的味道之旅,我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村庄。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父亲发现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小吃摊位。从摊主的脸上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小吃摊位已经经营了很多年。父亲毫不犹豫地点了一份炒年糕和炸春卷,然后坐下等待。
炒年糕上桌的时候,我不禁被它的香气所吸引。闻着那混合着酱油和葱姜蒜的香味,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家乡。我小心地夹起一块年糕,放进嘴里。那种嚼劲和糯米的味道让我感到十分熟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吃年糕的场景。而那个炖煮年糕的传统做法,也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土地和文化。
炸春卷的香脆和里面的鲜嫩蔬菜,也是我难以忘怀的味道。每一口咬下去,都能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和关怀。他总是喜欢为我点一份炸春卷,因为他知道这是我最爱吃的小吃。而现在,我才真正明白这背后所蕴藏的深意。
这次的传统味道之旅,让我重新认识了父亲,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些传统味道。那些看似平凡的小吃摊位,却在每一次品尝中勾起了我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我希望能够继续与父亲一同探寻传统的味道,让这份记忆和情感永远在心中延续。
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篇二
传统的味道总是让人陶醉其中,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将人们带回到过去的岁月。最近,我有幸品味到了一道道传统美食,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的味道的独特魅力。
这次的传统味道之旅,我来到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这个古镇以保存着许多传统的美食而闻名,而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味其中的味道。在一家传统饭店里,我点了一份传统的糖醋排骨和红烧鱼,期待着它们的味道能够带我穿越时光。
糖醋排骨上桌时,我被它的色香味俱全所吸引。那些金黄的排骨上裹着酸甜的糖醋汁,让人垂涎欲滴。我小心地夹起一块排骨,放进嘴里。那种软嫩的口感和糖醋的味道让我感到十分满足,仿佛品尝到了儿时的味道。而那个传统的糖醋排骨的做法,也使我感受到了厨师们对传统美食的执着和创新。
红烧鱼的香气和鲜嫩的鱼肉,也是我难以忘怀的味道。每一口咬下去,都能感受到厨师们对食材的精心烹饪和用心调味。而这种红烧鱼的独特风味,也让我对传统美食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这次的传统味道之旅,让我重新认识了传统美食的价值和魅力。那些传统的味道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呈现。它们让人们能够在品味中感受到过去的岁月,也让人们能够在回忆中找到温暖和安慰。我希望能够继续品味这些传统美食,将这份记忆和情感永远珍藏在心中。
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篇三
《传统的味道》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采访的扎实深入。从一篇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晓蕙采访前就做了大量工作,联系有关专家、搜集信息,对要采访的项目进行研究;然后再深入到乡村巷陌,在“非遗”项目的发源地实地探访,欣赏“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听他们讲述一段段鲜活的故事
。之后,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用通俗而生动的文字,去记录和展示那些蕴藏在齐鲁大地社会底层
的 “非遗”,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它们。深入生活,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皆知、深入人心的口号,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而深入生活贵在自觉、持久,务必舍得花时间、花精力。晓蕙的采访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是真正的“接地气”的深入生活。
我了解记者的工作,很辛苦,压力大,做一个优秀的女记者更不容易,要付出很多。晓蕙是文化记者,日常的报道任务很重,如文化演出、艺术展览,以及省里的各种文化方面的会议、评选、座谈、研讨等,“非遗”报道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既不能耽误日常的报道,还想写好“非遗”的文章,只能牺牲休息时间。听晓蕙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每周五忙完日常采访任务后,就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出差采访“非遗”项目,采访一结束,就抓紧返回济南赶稿子,周末时间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写稿子。因此,这本书也是她不怕苦和累,以默默的努力耕耘积淀而成的。
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篇四
通过在电视节目《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产生出来四强选手,因为家庭环境不同,家庭教育理念不同,致使他们对于中国几千年的经典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和知识的认知上,对于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没有真正产生影响。故事围绕着憨厚老实的“面条”只想得第三不想得第一,目的就是要获得奖励的一台DVD机展开,通过“面条爷爷”做了几十年的牛肉面的心得
体会,诠释出了传统文化中最朴实浅显的道理……
作者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愉悦的状态下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经典的传统文化,使他们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主动地去阅读、了解、品味,并且从中获益。让更多的孩子在剧中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发现自己的问题,引起内心的共鸣,从中获取正能量。弥补校内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部分。能够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影响他们的一生。
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篇五
你可曾想过,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怎样一代一代地生息、繁衍、发展?遐想这些,翻开《我们的节日》,犹如一股清幽的风缓缓地袭来。书中通俗易懂的讲解,配以唯美精致的插图,像一位智者在娓娓地向我们叙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节日,五彩斑斓的现代节日,与趣味盎然的外国节日。
我最喜爱看的还是书中的传统节日,顺着“节日习俗”、“趣闻佚事”、“诗词佳句”、“节日畅想”、“探究话题”,把我们的思绪徜徉在浓浓的温馨里,好远,又好近——
到了农历八月十五,那硕大的圆月悬挂在墨蓝的夜空中,月光如水一般,泻在和平而安静大地上,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围聚在一起品月饼、赏圆月、听“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故事……这一天,是老人们最淳朴的期盼,也是为工作而忙碌的儿女们真诚的祝福。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却足以让大家的脸上绽放如阳光般灿烂的微笑之花。也有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寄居他乡,此时此刻,他们心中那千丝万缕的思乡,伴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心愿,通过书信、电话、手机、网络比古人更迅速地传递着,缩小了时空的限制,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哦,我终于明白了传统的节日,为什么能与日月同辉,天地共长了。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国气息。追寻着历史的根源,发扬这些民族的精华、瑰宝,我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幸福、安康。
以前,我很喜欢过圣诞节,仅仅是因为圣诞节可以收到礼物,而我们中国没有,就特别羡慕。阅读了《我们的节日》,我不仅对这些外国节日有了解,而且更让我发觉我们的节日是那样的久远、那样的深邃。看着书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读着一位位英雄的人物,让我自豪,催我奋进。对书,对文化,我爱不释手。连妈妈也被我带动,看起《我们的节日》来。
记得那一次,妈妈单位的同事围着电脑参加网络上答题竞赛。这时,一道题难住了他们。“咦?七夕节又叫什么节?”大家纷纷议论。“是‘七月七节’?”“哎呀哪能这么奇怪呀。”“那不然就是‘中国情人节’咯!”有人打趣的说。在一旁的我听了,说:“七夕节,也叫做‘乞巧节’。”大家很惊奇:“‘乞巧节’?为什么呀?”我兴奋地告诉大人们:“因为古代女子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赐予她们聪慧的心灵与灵巧的双手。祈祷能获得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所以也就有了这个节日呀。” “你怎么知道的?”“小家伙,懂的还真多!”大人的惊讶和夸奖,使我乐陶陶的:“我从《我们的节日》看到过的。其他同学也很喜欢看,我们还常常讨论呢!” 本来为我感到骄傲的妈妈一直乐呵呵的,现在却一脸认真:“中国文化真的很深厚,是应该让小孩子们好好了解,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要学学……”从那时起,我们经常一起讨论,真是趣味无穷。一次,我在《中华五千年》看到寒食节是因介子推而起的,而《我们的节日》在介绍清明节时提到了寒食节,可说法不一。我和妈妈特意去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到寒食节的起源故事众说纷纭,有介子推、钻木取火等等,这更给古老的历史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读书,真好。不必过问过去:是黄土一片赛不上如今的柏油马路,还是桃红柳绿艳煞此时这钢筋森林?正如书中所述:“自古自今,节日习俗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没有变化的社会是不会进步的,没有变化的习俗是不能延续的。”我们不断在追寻、了解这些节日中,并且用心地度过,难道还会不快乐?不和谐吗?
晚风轻轻地吹,拂过脸颊,奏着动听的歌——人们幸福地生活,仿佛每天都在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