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十册《黄河象》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黄河象》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以下是我设计的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导入
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黄河的风采和象征意义,引起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关于黄河的知识,了解其地理位置、河道走向、流经区域等基本信息。
二、阅读理解
1. 分段阅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题和要点,帮助他们建立对文章整体结构的认识。
2.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引导他们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课文分析
1. 请学生再读一遍课文,找出作者对黄河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引导他们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
2. 分组讨论学生对黄河象征意义的理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思想交流和碰撞。
四、创作表达
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或诗歌,展示他们对黄河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进行朗读或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增强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
1. 回顾课文重要内容和学生表达的看法,梳理学生对黄河象征意义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2. 鼓励学生对黄河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黄河象》这篇课文,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人教第十册《黄河象》教学设计 篇二
《黄河象》是一篇富有民族情怀和文化内涵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以下是我设计的另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课前准备
1. 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黄河象征意义的相关知识和背景,为课堂讨论和分析做好准备。
2. 准备课件、图片、音频等辅助教学资源,以多媒体形式展示黄河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文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二、阅读理解
1. 分段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题和要点,引导他们探究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2. 设计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探讨,引导他们深入阅读,把握文章的内涵和特点。
三、文学赏析
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文学见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拓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
四、创意活动
1. 让学生分组展开创意活动,设计关于黄河的海报、诗歌、漫画等形式,展现他们对黄河的理解和表达。
2.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比,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五、情感体验
1. 组织学生进行黄河文化体验活动,如黄河沿岸游学、黄河水源地探索等,感受黄河的精神和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2. 鼓励学生记录体验感受,撰写游记或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黄河之旅,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感悟《黄河象》这篇富有情感和思想内涵的课文,引导他们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人教第十册《黄河象》教学设计 篇三
人教第十册《黄河象》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
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