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实用3篇】

时间:2015-05-01 03:34: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一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掌握整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够比较大小和进行加减运算。

2. 认识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理解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

3. 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灵活运用。

4. 进行整数的综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

二、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概念和性质。比如通过气温变化、海拔高度等情境,让学生感受整数的实际应用。

2. 演示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黑板、幻灯片等方式展示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运算规则。

3. 问题解决法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合作学习法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一些整数运算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二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整数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3)理解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能够在数轴上进行表示。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难点:正数、负数和零在数轴上的位置表示。

3. 教学过程

(1)导入整数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意义;

(2)讲解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进行一些示范和练习;

(3)介绍正数、负数和零在数轴上的位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探究;

(4)进行整数的综合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活动安排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引出整数的概念;

2. 教师演示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过程,让学生跟随一起练习;

3. 学生分组进行整数加减法练习,巩固运算规则;

4. 教师引导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正数、负数和零,进行相关练习;

5. 学生自主进行整数综合运算练习,互相讨论和交流解题思路。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整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三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简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 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同时,按照《标准》的要求,新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教学时间:12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 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一、常规性口算:(10道)学生在口算本上直接写答案 二、创境揭题: 展示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物体,让生尽情说出自己的发现。 揭题:长方体的认识 三、探究新知: 在低年级我们已对长方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一些它的哪些秘密?(质疑)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表达)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你认为从哪些方面来了解它的特征? (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表达)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 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质疑)又该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指点出自已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四、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2、填空并口答。 3、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 4、 若分别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形状会怎么样改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表达)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棱 顶点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12条 8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学反思4:《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

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 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等等。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 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如让学生根据图形想象长、宽、高的长度分别发生变化后,会引起长方体的形状怎样改变,既使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和长方体大小的关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的:第二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1、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养成认真观察、分析思考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 ①教师准备: 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 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口算《略》 二、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叫做棱? (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三、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正方体 (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正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正方体也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 。正方体也有 个顶点。 (4)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 12 8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 12 8 都是正方形 都相等 都相等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你有什么疑问么?(质疑)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一个工人俱乐部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要在它的四周装彩灯,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彩灯线? 3.出示一个长方体:先让学生口述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的的长和宽,再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 4、量出身边长(正)方体的长、宽、高并说出相应面的长、宽。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1)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五的第8题。 2.练习五的第9*、10*题。 板书设计:正方体认识 特征: 棱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