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经典语录【精彩3篇】

时间:2013-05-02 01:17: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王阳明经典语录 篇一

王阳明(1472-1529),字宪素,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与孔子、朱熹、程颢等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王阳明的思想主要围绕着“致良知”展开,他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天赋的良知,只要追随内心的声音,就能够实现道德的完美。以下是王阳明的一些经典语录:

1. “致良知者,天人合一之术也。”

2. “心之固矣,一念之差则天地悔。”

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 “君子之道,贼夫也。君子独行,必有贼焉。”

5.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些语录体现了王阳明对内心世界的重视,他认为人们应当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地追求道德的完美。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

王阳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致良知”思想被后来的许多思想家和文化人士所推崇。他的经典语录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王阳明经典语录 篇二

王阳明的思想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清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王阳明的经典语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帮助。比如他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保持真诚和诚信。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修炼,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另外,王阳明还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经典语录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和借鉴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不断地追求内心的清明和道德的完美。

王阳明经典语录 篇三

王阳明经典语录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语录吧,语录是言论的实录或摘录。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语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阳明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4、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5、‘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7、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谷。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8、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9、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10、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在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字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11、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12、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说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

  1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4、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15、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

  16、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问立志。

  17、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0、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2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3、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24、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里,不须外面添一份。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2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6、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2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0、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31、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着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32、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王阳明经典语录【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