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经典语录【精选3篇】

时间:2015-09-06 03:38: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陈寅恪经典语录 篇一

陈寅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其学识渊博、思想深刻,被誉为近代中国最杰出的文化大师之一。他的经典语录深刻而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陈寅恪的一些经典语录。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学者精益求精的精神。陈寅恪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才能够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在写作时能够驾轻就熟,有如神助。

2. "学问之美,在于淡泊",陈寅恪强调了学者应该保持淡泊的心态,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专心致志于学问的追求。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领悟到学问的真谛。

3. "读书不要贪多,贵在精深",陈寅恪认为,阅读应该注重质量而非数量,要选择一些经典之作,深入研究,才能够有所得。

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陈寅恪对学习的总结。他认为,学者应该广泛博学,善于提问,深思熟虑,明辨是非,最终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

5. "立身以立学,立学以待人",陈寅恪提出了学者应该如何立身修学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稳健的品德和处世之道,然后才能够真正做到学贯中西,待人接物。

陈寅恪的这些经典语录,不仅体现了他对学问的独特见解,更蕴含着对人生和修养的深刻思考。正是这些思想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学者应该如何立身修学,努力追求卓越的境界。

陈寅恪经典语录 篇二

陈寅恪,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给人们在生活中以启示。下面我们来看看陈寅恪的一些经典语录。

1. "知识改变命运",陈寅恪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2. "学无止境,志存高远",陈寅恪鼓励人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追求进步,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才能够走得更远。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陈寅恪提出了人生的三大要务。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然后才能够管理好家庭,最终才有可能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

4. "读书如抽丝,慎思如剥茧",陈寅恪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对学习和思考的看法。他认为,读书要有耐心和毅力,思考要有深度和透彻,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收获。

5. "立身以立学,立学以待人",这句话是陈寅恪对学者的要求。他认为,一个学者首先要有端正的品德和为人之道,然后才能够在学问上有所建树,最终要为人民服务,造福社会。

陈寅恪的这些经典语录,蕴含着他对人生、学问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学识。这些语录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更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至迷茫,铭记心间,受益终生。

陈寅恪经典语录 篇三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陈寅恪的经典语录,欢迎大家的阅读。

  1、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

  2、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4、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

  5、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6、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7、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8、我认为不能先存对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9、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10、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人物介绍】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他讲授的课程主要有《佛经翻译文学》《梵文文法》《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唐诗证史》等。

  陈寅恪对学生的爱护无微不至,对学生生活乃到毕业后就业问题,也非常关心。他认为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方法。做论文,要求新资料、新见解。他从不要求学生用死记方法,而是鼓励思考,他更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他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如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

陈寅恪经典语录【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