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精选3篇)

时间:2012-03-05 06:10: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古歌 篇一

在茫茫人海中,古歌如梦幻般回荡。古歌,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心灵的共鸣。它们不仅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更在人们的心中永恒。

古歌,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它源自古代,传承至今。在古歌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古歌的旋律优美动人,歌词意蕴深远,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心声。古歌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宣泄。

古歌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它们记录着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反映着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氛围。古歌中的每一个词句都透露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让人感叹古代人民的博大精深。在听古歌的过程中,人们仿佛能够与古人对话,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快乐、悲伤和幸福。古歌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

古歌,是一种永恒的艺术形式,它穿越时空,跨越文化,感动着每一个倾听者的心灵。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们是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更是心灵的滋养。

410000

古歌 篇二

古歌,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永不衰败。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古歌的美妙旋律和深刻歌词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古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是人类文明的精髓和灵魂。在古歌的世界里,人们仿佛能够找到自己的根源,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古歌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它们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精神的寄托。

古歌的魅力在于它们的独特性和传承性。无论是多么遥远的古代,古歌都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古歌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宣泄。在古歌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古歌,是一种永恒的艺术形式,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永不衰败。它们是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更是心灵的滋养。听古歌,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古歌的美妙旋律和深刻歌词,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古歌 篇三

  秋风萧萧愁杀人①。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②,树木何修修③!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④。

  注释

  ①萧萧:寒风之声。

  ②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biāo)风:暴风。

  ③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④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鉴赏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古歌(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