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篇一
《论语·学而篇》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文翻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这样不也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样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也不生气,这样不也是君子吗?”
在这段《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学而时习之,是指学习不仅要有积极的态度,还要持之以恒,不断温故知新,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有朋自远方来,是指与朋友相处应该珍惜和享受,而不是因为距离而疏远感情。人不知而不愠,是指对于别人的无知和误解要能包容和宽容,不因此而产生怨恨和不满,这是君子应有的风度和胸怀。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的思考和教诲。他认为学习、交友和待人的态度都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与朋友真诚相待,以及包容和宽容别人的不足,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具备高尚的品格和优秀的素养。
在当今社会,这段话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与他人相处也需要真诚和包容,尊重他人的不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和内涵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论语·学而篇》中的这段话,不仅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强调,更是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处世态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篇二
《论语·学而篇》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段《论语·学而篇》中的话语简洁而深刻,反映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教诲。他认为,与其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如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更为重要。这句话意味着,人际交往中,应该更多地去了解和体谅别人,而不是一味地期待别人了解自己。
在当今社会,这段话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日益频繁,但很多时候我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表达和诉求,而忽视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去了解别人的处境、经历和感受,就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更加良好和融洽的关系,实现真正的互相理解和共融。
通过理解别人,我们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从而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谦逊和包容,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和有修养的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综上所述,《论语·学而篇》中的这段话语,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个人修养的提升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在当下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和尊重他人,与人为善,才能建立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发展。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篇三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为历代儒客习阅之经典名篇。《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学而篇春秋战国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长,还喜欢犯上作乱,这是基本不可能。不喜欢犯上作乱,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应该专心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悌,就是人的根本!”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谄媚之色的人,很少会有仁爱之心。”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就应该谨慎地处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爱惜民力,适时征发力役,应不违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里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博爱大众,亲近仁德的人。这样亲身实践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跟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容貌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跟朋友来往,能够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谦虚说没有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学习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做事应该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犯了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去到一个国家,就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事情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各个国家的国君主动以自己国家的政事咨询,亲口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他们的信任。他老人家参与政事的方式,大概与别人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还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以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能长久的坚持父亲生前正确的原则,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古代君王治国的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是不论大小事情一味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又行不通。这是因为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和谐,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说:“讲究信用而合乎事实,说过的话是可以得到实践的;恭敬而能合乎礼节,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以依靠的都是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也是值得尊敬的。”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舒适,做事情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算得上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样可以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然富裕却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需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拓展】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