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精简3篇】

时间:2017-07-07 08:41: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 篇一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冬天在延安所写的一首诗歌。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身处延安,周围是战火纷飞,人民遭受着巨大的苦难。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雪》,通过描绘雪景之美,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之情。

诗中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开场,展现了北国严寒的冬季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下,毛泽东却看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用“明媚”、“丽姿”等词语来形容雪景,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他在诗中提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对秋日的怀念和对春日的期待。这种对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诗中还融入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毛泽东在诗中写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辈苦难中应有意,今日复斯人”,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他用“鬓如霜”、“面如剑”来形容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毅和果敢。整首诗流畅激昂,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之情。

综上所述,《沁园春·雪》是一首描绘冬日雪景的诗歌,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诗中融入了对自然、季节、国家和人民的赞美和关怀。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639316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 篇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在延安创作的诗歌作品,是他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心灵抒发和思想表达。在这首诗中,毛泽东以北国的冬季雪景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和生命的深情厚爱。

首先,在诗中,毛泽东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展现了北国冬季的严寒和神奇。他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词语形容冰雪覆盖的北国,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与此同时,他对雪景的赞美和称颂,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其次,诗中融入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毛泽东在诗中表达了“我亦是行人”、“我辈苦难中应有意”的观念,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他用“鬓如霜”、“面如剑”来形容自己,展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毅和果敢。整首诗充满激情和力量,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总的来说,《沁园春·雪》是一首描绘冬季雪景的诗歌,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季节、国家和人民的赞美和关怀。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 篇三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

  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第二十三句至第二十五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