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评价孔子 篇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这是一部记载他言行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他的学说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提倡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尊贤为大”的价值观。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和谐相处、互相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典范。
除了在思想上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创立了私塾教育制度,提倡“教学相长”,注重个性化教育,重视师生关系。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仁义礼智信,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句话评价孔子 篇二
孔子是一位具有丰富智慧和高尚品德的伟大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相处。他的学说影响深远,被后世奉为圭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这是一部记载他言行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以仁为核心,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他的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人格塑造,提倡仁义礼智信,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在思想上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创立了私塾教育制度,提倡个性化教育,注重师生关系,强调德育与才育并重。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孔子是一位具有丰富智慧和高尚品德的伟大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说强调人的修养和人格塑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相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句话评价孔子 篇三
一句话评价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句话评价孔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是一个学者,一个教师,一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正直社会活动家。承认这些并不会让孔子的思想趋于黯淡,反而找到了他的定位。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学者,教育家。他第一次系统的整理了周朝以来朝廷与民间的礼制文化精华的学者,是中国历史开拓性的人物。第一次把教师作为一个伟大的职业区分于“神职”或者“官职”,这一点西方的耶稣等人皆没有做到,因为他们不是学者,而是神职或者官职。他同时也是第一次把“正直”与“仁爱”这些文明社会构成的基础思想系统化的人。
4、万世师表。
拓展:
评价孔子初一作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这其中儒学则是五派之首。而儒学的创造者就是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孔子。
孔子是古代的大教育家。他是教育界的祖师爷,为教育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孔子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孔子30岁左右时,开始创办私学。他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不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扩大了教育面,使一些地位低贱无钱上学的人能够受教育,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而且他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他曾说:“当仁不让与师”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这样的做法能使各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其实我觉得今天的老师都应该正确的哂眠@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因为每个学生的层次不同,“因材施教”才能使教育成果更好。
同时孔子还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的'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具有“仁”德的人无论在多么困难的环境中,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随波足流。“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这就是基本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体现了一种比较普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思想的核心。结果在中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的主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无论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它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深入的去了解它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以上所说的就是孔子为人类作出的历史贡献,所以我觉得孔子是一位伟人,他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应该以他为荣,向他学习。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读书笔记
孔子的时代是氏族宗法制向地域国家制转型的时期。孔子思想是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创始的这一儒学心理文化结构复杂多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维护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它由原始巫术礼仪演变而来。周公在这一演变转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礼,即周公整理、改造、规范了巫术礼仪、先人习俗。一方面,它注重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它因为延续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而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古典文献和现代民俗学都可印证。
这套礼仪对于氏族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是不成文的习惯法(信)。礼仪繁多,其起源和核心是尊敬祭祀祖先神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衰弱,土地私有,商业兴盛,新兴阶层壮大。“群臣太富”。经济的强大导致政治的夺权、军事的侵吞。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的天子—诸侯—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赤裸裸的压迫剥削和战争主张取下温情脉脉的礼德面纱,公开维护压迫剥削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管仲—韩非的法家思想)取得优势。
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明确地站在了保守的一方。但历史的前进无法阻挡,即使它有时要付出很大的牺牲。战国文明和秦汉帝国出现了,早期宗法制中的民主仁爱人道也被历史无情地淹没。恩格斯说:“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
历史向来就是在这种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正如战争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力,但反战也是人民正义的呼声。正如挫折使人痛苦低沉,但也使人成熟强大。
君主集权专制取代氏族贵族民主。落后的家长制的氏族统治结束了。
孔子好古复礼,向往西周礼乐仁和的“黄金时代”,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不现实的,是保守落后反动的,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他反对残酷的压迫剥削、反对战争扩张,强调仁义道德,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人民性。其仁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基础上。
孔子释礼归仁,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自觉,成为周公制礼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重大创举,为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也因此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仁学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
一、血缘基础。
释礼归仁。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即:氏族/家/大夫——部落/国/诸侯——部落联盟/天下/天子的体系。孝悌为仁的基础,亲亲尊尊为仁的标准。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恩格斯)。人类早期社会无不如此。中国当代社会依然存在,“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
二、心理原则。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是以食色声味和喜怒哀乐等人性为基础的。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以“三年之丧”为例,孔子认为只要心安就可以了。儒家重视这种孝慈亲情,并将其心理化,转变成人性之一。动物不守丧,只有人守丧。外在社会规范变成内在心理要求。疑点是,宰我认为三年太久,一年可已。不是不守丧,是度的问题。孔子却认为宰我不仁。不过一切皆在是否心安,这是重视心理原则。人性如同修养,亦人人不同。孔子将观念、情感、仪式(宗教三要素)消融满足在日常生活亲子关系中,而不须再建立宗教神学信仰,使得儒家成为准宗教(不是宗教但起到了宗教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不信宗教的深层原因。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照样可以活,因为儒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以至于一些人要把儒家儒学变成宗教乃至国教——儒教(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太可能)。儒学重视完善人的伦理心理状态,也就是完善人性,培养适度、美好的人性,追求君子圣人的人格理想人生境界。
三、人道主义。
既维护上下尊卑的氏族社会等级秩序,又保存原始民主人道的温情脉脉,坚决反对残暴过分的压迫剥削。此即中庸,“籍敛中而庶民附”。
由亲及人。由爱有等差到泛爱众。“亲亲爱民”,此民仅指氏族部落联盟内的自由民,不包括夷狄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整个氏族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角度来主张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仁的人性体现在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人对他人要有责任心,不能只顾自己;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不能只顾自己身边的一小群人。
这里的人道主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遗风。禅让、明堂可为佐证。
这与后来发展成伪善的仁是很不同的。这时候的仁还带有很大的忠诚性。
四、个体人格。
仁,在外的表现是人道主义,在内的表现是个体人格的独立自主。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它要求氏族贵族成员承担起复兴周礼的历史重任。它既是理想人格又是个体行动。它把对原始氏族首领的要求标准降为对所有氏族成员的要求标准。孔子以身作则地实践了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伟大人格。
基于这样的追求,在认识论上孔子重视教育,强调学习历史和现实的知识,提出了一些普遍的教育规律。勤奋学习与磨练意志相辅相成。刻苦的自修与伟大的使命感使个体人格达到仁的最高点:杀身成仁。在这里,孔子把本属于宗教信徒的素质要求归结为不须服从神的个体自觉。所以,中国的志士仁人不需要佛祖和基督,却同样会有献身精神和救世理想。
正如康德所说,古人把哲学家特指道德家,即在理性指导下自我克制的人。它不仅仅是一些道德教条,而是半哲学半宗教的理想人格。
五、上述四个方面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特征:实用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