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大尖顶三大哥特式教堂揭秘

时间:2013-08-02 03:42: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瑰丽的大尖顶三大哥特式教堂揭秘

“在很多拍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庆老照片里,人们都会一眼找到若瑟堂。那个鹤立鸡群的大尖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代表了重庆的高度。”

“南川耶稣圣心堂是重庆现存教堂中哥特风格最为明显的一座,将近40米高的钟楼高架于教堂前端,钟楼上尖券窗、尖拱状的线脚,表现出典型的哥特风格。”

“走进河包真原堂。两座高大的钟楼迎面而来,非常像是巴黎圣母院的翻版。圆形的玫瑰窗虽然无法与圣母院相比,但却是重庆所有教堂中最华丽的一块彩绘玻璃窗。”

若瑟堂

重庆最古老的哥特式教堂

每到周末,位于七星岗的若瑟堂总要迎来一对对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在那宏伟巨大的空间里,一切都显得神圣庄严。今天的新人或许仅仅将教堂当做他们美好姻缘的背景,而不再需要上帝的祝福,但教堂利用建筑结构所营造的那种震慑人心的圣洁,却是每个步入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

作为重庆现存年代最久远的教堂,天主教重庆教区的主教堂——若瑟堂,在重庆人中知名度颇高。在很多拍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庆老照片里,我们都会一眼找到那个鹤立鸡群的大尖顶。曾经,若瑟堂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代表了重庆的高度。

若瑟堂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由法国外方教会传教士范若瑟主持修建。教堂的平面形制为早期基督教堂常用的长方形平面形式,两行高大的立柱将教堂分割成中厅和侧廊,中厅宽阔而高大,是信徒祷告的主要空间。大厅的末端是圣坛,天主教堂的圣坛相当于佛教寺庙放置佛像的佛坛,只是天主教反对偶像崇拜,圣坛里只供奉十字架与受难的上帝之子耶稣。

这座有着150年历史的古老教堂最引人瞩目的是那高耸入云的钟楼,这座36米高的钟楼在重庆的教堂中虽不是最高,却是最为精美的一座。相较于欧洲常见的石砌结构,若瑟堂爬满藤蔓的青砖钟楼,展现着东方审美里的婉约与精致。钟楼四面精致的玫瑰窗,一改其他教堂玻璃窗的设计,而是巧妙地用六只小圆套住一只大钟。钟楼顶部四只小尖顶拱卫着一个大尖顶的设计,更使得教堂的天际线灵动而富于变化。

走进若瑟堂,恍然有一种走到欧洲城市的错觉。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若瑟堂采用的建筑风格是欧洲教堂最常采用的样式——哥特式建筑。

诞生于塞纳河畔的大尖顶

今天我们提到哥特式建筑,首先会想到的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尖顶,斑驳绚丽的玫瑰花窗。可是,“哥特”这个词起初却并非与华丽浪漫联系在一起的。“哥特”本来是一支居住在罗马帝国北部的游牧民族,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在欧洲文化里,“哥特”是野蛮愚昧的代名词。而在建筑中,“哥特式”则专指那些与罗马式古典建筑不同的日耳曼建筑。

5世纪以后,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整个欧洲大陆战争频发,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欧洲中世纪就被称为“黑暗时代”。而就在这么一个“黑暗的中世纪”,原本属于罗马帝国偏远边疆的日耳曼地区逐渐发展起来,这些地区的天主教堂建筑逐渐摆脱了罗马式神庙建筑的特点,表现出一种地域性极强的“哥特”式特点。

到12世纪末,在欧洲大陆的中心——法国,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城市逐渐从封建领主手中得到解放,以教堂为代表的城市建筑开始空前发展。这一时期,城市主教堂取代了修道院教堂,成为教堂建筑的主要形式。教堂不仅仅被用作宗教仪式,而且成为了城市的公共空间,兼具礼堂、剧院的功能。城市积累的空前巨大的财富,为教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一种影响西方建筑数百年的建筑样式——哥特式建筑,终于在塞纳河畔诞生。

在哥特式建筑产生之前,法国的教堂建筑多采用罗曼式建筑样式,这种建筑墙壁极为厚重,空间狭窄,窗子较小,内部昏暗而外观封闭。这种类似堡垒般的教堂建筑远远不能满足教堂作为城市标志和城市广场的需要。于是工匠们使用轻巧的'券拱结构取代了罗曼式建筑原有的厚重墙体,使用灵活多变的结构构筑复杂灵巧的空间,教堂的空间被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繁复的装饰手法被使用在教堂之上。教堂外部大量使用华盖、扶壁、尖顶,所有建筑局部和细节上端都是尖的,处处充满着向上的冲劲,暗喻着教堂是进入天堂的大门。而细节上大量使用的彩绘、雕塑、彩色玻璃,更是将教堂营造成了一座奇幻神圣的殿堂。

空间宽广、装饰精致、造型雄伟的哥特式建筑一经出现,便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到14世纪,西欧各国的城市主教堂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哥特式风格。而作为哥特式建筑的发源地法国,更是云集了包括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等在内的一大批伟大的哥特式教堂。

浴火重生的南川耶稣圣心堂

乾隆十八年(1753),罗马教廷正式将四川地区的传教权授予法国教会巴黎外方会,重庆成为了法国教会的势力范围,这使得起源于法国的哥特式教堂得以在重庆生根发芽。在重庆现存的老教堂建筑中,哥特式教堂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样式。

天主教传入重庆后,延续了法国城市主教堂的模式,一般在城市中心升起一座哥特式的大尖顶。在重庆多数城市建筑还是低矮的穿斗房时,哥特式塔楼那种飞升的气势,让西来的上帝有了不凡的气势。

除了若瑟堂,重庆南边还有一座哥特式教堂——南川耶稣圣心堂。与若瑟堂名声在外不同的是,这座教堂鲜为人知,甚至很多南川人都不知道这座教堂的存在。

从南川老城的南门桥向上走不远,就是南川耶稣圣心堂的所在地。原本鹤立的高大钟楼,如今已经淹没在水泥森林之中。由于地处拥挤的老城区,南川耶稣圣心堂并没有其他城市教堂常见的宽阔广场,甚至很难找到一个角度看到高大钟楼的全貌。即便是这样,走进临街的教堂小门,宏伟的教堂建筑还是足够震慑人心。

南川耶稣圣心堂是重庆现存教堂中哥特风格最为明显的一座,将近40米高的钟楼高架于教堂前端,钟楼上尖券窗、尖拱状的线脚,表现出典型的哥特风格。玫瑰窗被巧妙地开设成梅花状,入口石拱门上方的浮雕上,是“圣心堂”的红心十字徽章。   走进教堂,连续的券廊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尽头的圣坛,教堂内部最引人注目的是券廊上让人眼花缭乱的灰塑浮雕。天主教反对偶像崇拜,上帝耶和华从来都没有具体的形象,而一些具象的符号便成为天主教装饰的中心。圣心堂内的浮雕大多暗合圣经的记载,不管是献祭的绵羊,还是所罗门王的石榴,都是教堂装饰经常使用的意象。仔细看,在这些西式纹样中间,还穿插着中国传统的博古花瓶纹样。再保守固执的法国教会,来到中国多少都要入乡随俗融入中国元素。

摸索着想要登上钟楼,可登楼的小门却门庭紧锁,犯难中刚巧碰上教堂的刘文明神父。刘神父引领我登上钟楼。根据他的介绍,天主教在清代康熙年间便已传入南川,而县城的耶稣圣心堂则建于1911年。转眼间登上钟楼顶端,神父指着雕满欧式花纹的铜钟说:“这个铜钟是法国原装进口的,敲起来全城都能听到。”

“你看墙上这条接缝”,刘神父指着铜钟上的墙壁说:“1939年,日军接到情报,说是原位于江西南昌的第二飞机制造厂迁到了南川,于是派飞机前来轰炸。其实飞机制造厂在选址时考虑到防空需要,将厂址设在了今天万盛的一个名叫海孔洞的天然山洞中。几经寻找,日机也没发现飞机制造厂。气急败坏的日军,将所携带的炸弹全部投向了南川老城。在这次轰炸中,耶稣圣心堂的钟楼受到了严重损坏。可奇迹的是,这口铜钟却毫发未损。”后来教众按原样修复了教堂,还在钟楼的墙壁上写下了“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标语。

荣昌河包真原堂

山城版“巴黎圣母院”

我们看到的欧洲哥特式教堂,大多是双钟楼的样式,教堂入口上方并列着两栋形式相似的钟楼。但哥特式建筑传到重庆后,鉴于建设资金和规模的限制,往往只建设一座钟楼。荣昌天主教堂、南川耶稣圣心堂都是采用这种样式。而在荣昌县靠近大足区的一座偏远乡镇河包乡,却有着一座拥有双钟楼的哥特教堂——河包真原堂。

不同于若瑟堂、南川耶稣圣心堂等位于城中心,河包真原堂倒像极了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它坐落在一处山岗之上,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石板路通向教堂。这种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设计,与这座教堂坎坷的历史不无关系。河包教堂原本位于山下的郑家湾,在1898年的“第三次大足教案” 中,教堂被余栋臣的起义部队焚毁。1905年,利用教案的赔款,法国外方教会重建教堂。重建的教堂并未选择原址,而是重建于易守难攻的经堂山之上。

远远望去,真原堂好似一座古堡雄踞于悬崖之上。顺着石板路一路向上,眼前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八字石朝门,朝门顶端“ME”的标志是巴黎外方会的徽记。轻叩大门,一位老先生打开了大门,他是教会委托的看守人。由于地处偏远,教堂已经不再专设神父,而是由信众自行管理,神父只在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才来这里主持礼拜。

走进大门,两座高大的钟楼迎面而来,很像巴黎圣母院的翻版。两座钟楼虽然雄伟,但却没有冲破云霄的高大尖顶,整座教堂庄严稳重,表现出了早期哥特式建筑的基本特点。圆形的玫瑰窗虽然无法和圣母院相比,但却是重庆所有教堂中最华丽的一块彩绘玻璃窗。巴黎外方教会的传教士将家乡塞纳河畔的圣母院移植到了遥远东方的这座山村之中。

走进教堂我猛然发现,这么一座外表上经典的哥特式建筑,在内部结构处理上却融入了大量的罗马式建筑元素。大厅由六根标准的罗马柱支撑,圣坛正中,圣母站在罗马拱窗之中,显得安详肃穆。

老人热心地向我介绍

着这座自己看护了十余年的教堂:“教堂在解放前一直由法国神父坐堂,解放后则被作为学校使用,才得以逃过十年浩劫……”不知怎么,听着他认真的介绍,我突然想起了巴黎圣母院善良的撞钟人卡西摩多,抛开相貌上的差异,他们都有着一颗坚守与善良的心。不管“上帝”是如何被带入到这里,也不管西方文明曾经在这里遇到怎样的冲击,但宗教终究回归到仁慈与善良的本性,才能让这座东方的“巴黎圣母院”屹立百年,延续至今。

瑰丽的大尖顶三大哥特式教堂揭秘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