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篇一
在阅读《论语译注》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部经典著作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人生道德的深刻思考。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举止、处世原则一直被后人传颂。通过对《论语》的研读,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我被孔子所倡导的“仁”的思想所打动。在《论语》中,孔子频频提到“仁”这一概念,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仁”,就能够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共处。这种对仁爱之道的倡导,不仅让我感受到孔子对人性的高度理解,也让我更加认识到做人的道理和原则。
其次,我对孔子所强调的“学”和“修”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身养性,才能够成就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个人在追求个人修养的同时,也要有责任感和担当,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对学习和修养的重视,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最后,我被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智慧所感动。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他认为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够建立起真挚的人际关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利益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情感。而孔子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保持真诚和善意,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亲情。
通过对《论语译注》的阅读,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孔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处世原则,他的智慧和胸怀让我们受益匪浅。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做一个有仁爱之心、有学识之德的人。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篇二
在读完《论语译注》后,我深深感受到孔子所传达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他的思想无论在当今社会还是在古代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和处世原则的观念,这些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被孔子所倡导的“仁”的思想深深感动。在《论语》中,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做人的根本。他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只有拥有仁爱之心,才能够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们需要学习孔子的仁爱之道,做一个有爱心和宽容的人。
其次,我对孔子所强调的“学”和“修”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身养性,才能够成就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他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在当代社会,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我被孔子所提倡的“诚”和“信”的观念所感动。在《论语》中,孔子认为“诚”和“信”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拥有真诚和诚信的品质,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一个充满虚伪和欺骗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学习孔子的真诚之道,做一个有诚信和正直的人。
通过对《论语译注》的阅读,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的智慧和价值观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处世原则,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做一个有仁爱之心、有学识之德的人。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篇三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篇四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读后感)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篇五
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理解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希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助。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可以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但今天,摘录到第三天,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时代背景完全不同,孔夫子如置身当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认为,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理解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因为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可见,真理亦或信仰,一定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对它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所以,不要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因为真理应该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不要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篇六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侑了些了解,还侑了些兴趣,感孔老夫子既侑学问又侑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
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侑、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祂的笔墨不多,但祂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祂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祂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茖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尙外交部长了。据说祂当年白净的脸尙长着侑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祂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侑得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尙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茖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祂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祂已经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侑几茖比祂更富的?现在又侑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尙,似乎没侑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祂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祂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這是我在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