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通用22篇)
不仅是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读书,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1
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唯有书香能致远;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学生时刻在进步。—————题记
《走在行知路上》是乡村教育家杨瑞清先生所著。书中平白的话语,平实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岗位,就像杨先生质朴的话语一样平易近人,然而书中许多教育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遗忘,像《八颗柿子树的故事》、《夏令营中是较量》、《校园、花园、果园》、《守住宁静》等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从杨瑞清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瑞清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瑞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杨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在书中,杨瑞清始终把赏识教育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舒展和自信。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他还在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源泉”。
杨瑞清先生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名言: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还把教师的成长归结为20字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领路人,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外,还留给了我们对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行知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同时留给了我们对教育、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尽管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执着和坚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会寻找到教育的“乌托邦”,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育,让我们所有的岛城孩子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2
《乐在民主育人中》一书,书作者魏书生,平凡的教书匠,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岗位从爱和责任出发,不断深化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提出人生价值等于有效工作量减去生存成本,人生深层次享受在学习、工作、尽责、助人之中。熟读此书后,我发现书中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实际的,可以借鉴的,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必需的一些教育方法。
虽然本书的篇章各叙其事,却都体现着一个字—“爱”。
教师的爱意味着奉献。魏老师放弃了招工进城的机会,要知道,那时候进城是每个人的梦想。现在的我们不需要放弃如此珍贵的机会,不需要以生命和健康为代价,但我认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忠诚于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勤于求索,不断进取,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就是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最无私的奉献了。
教师的爱意味着执着。魏老师有过长达6年,多达150次的申请,希望离开电机厂,当一名普通教师,直至在教育岗位工作了33年。选择了教师工作,就是选择了最执着的事业。日复一日的备课与教授,年复一年的考核与批改,在最初的激情随岁月渐渐熄消后,必需以执着面对学生们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知道,几代人的希望放在我的手上,祖国的未来需要我坚持执着。
教师的爱意味着理解。魏老师认为差生最不容易,课听不懂,还要不懂装懂的听,装模作样,因此要给他们一些关爱。从事教师近10年的经验也告诉我,帮助每一个学生进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懂得儿童”。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不同性格、各年龄段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教师的爱更多带来的是责任,魏老师就是具有高度责任心教师的典范,书桌上、课堂下,他无不尽心尽力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因爱而产生的高度责任心会使教师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具有爱心的人,懂得做人的人、追求真理的人。一直以来,总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诠释“师范”,所以我想教师的责任首先应当是对自己的责任,是“守纪律、树形象、广博识、勤奉献”的责任,教师要率先垂范,才能赢得同学的尊重;教师的责任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责任,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不以学习成绩区别对待,坚持一个标准对待全体学生,既严格要求他们,又加以耐心指导,使学生学会掌握与运用、自立与创新。
当我合上这本书,魏老师民主与育人相结合、爱与责任并重的教育思想和课堂管理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大量生动、真实的教育实例都体现出一个“爱”字,魏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不止一点启示,将使我把爱与责任深入教育教学,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明白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提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提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忙,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1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仅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仅有24小时,每一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仅有8小时,并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本事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此刻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当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我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坚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当首先研究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我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提议》,我想对自我及教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4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一天应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我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主角不一样,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我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我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我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我。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此刻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境(其实我明白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我,自我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我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我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梦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忙别人,他都能够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新教育也教育了我,是新教育实验学校让我提高了。多谢新教育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我喜欢我此刻拥有的一切:学生、工作、家人、孩子。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本事,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我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终,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5
刘良华教授在《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智慧》里的授业部分提到学生迷恋上网络游戏的原因是网络游戏能及时反馈,让学生从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成就感,不断让学生看到下一步的期望。他的这个观点对我触动很大,也使我反思: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做到及时反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接下来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我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作文、试卷,给他们一个评价。正如刘教授在书中提到的:经过这种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忙他们及时反思自我做对、做错的原因,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热情,推动他们朝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前进。
其次,教师要会问课。很多教师在每次教学后也有过问课,问自我上课有哪些不足,哪些地方处理得比较满意,问问同事对自我上课的意见,想要经过这样的问课,来改正自我的教学,以求精益求精。但我认为单在课后问、单向自我及同行问是不够的,我们应“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应问学生。
1、课前教师要问自我“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上课?”“应当怎样上好这堂课?”“这样上是不是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可能会有哪些突发性事件,该如何调控?”如此等等,经过这样问课,我们就能够明白自我要给学生一个怎样样的课堂,应当怎样上这堂课,如何科合理地使用教材。
2、课中教师要不断问自我:我实现教学目标了吗?我控制教学节奏了吗?我处理好突发事件了吗?教师只要在课堂上学会了“扪心自问”,就能够适当调整难度和节奏,游刃有余地调整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让课堂教学随时并发出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和活力。我觉得自我在这一点做得不够,今后我应加倍努力。
3、课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不断询问自我:语言精彩生动吗?让知识走进课堂了吗?教学效果达成了吗?学生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构成了哪些本事?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败笔之处在哪里?对于成功之处,我们要及时捕捉瞬间的灵感,抓住智慧的火花,以构成自我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败笔之处,我们要认真思考、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寻找补救和改善措施。
4、问学生就是在下课后不要急着走,找几个学生聊聊,向他们询问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准备是否充分,课堂感觉如何,还有什么样的问题以及期望教师以后怎样上课。经过向学生求教,下一步该怎样做,教师的心里就有谱了。
我认为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能把问课当成习惯,教师就能够营造出一个亲切、和谐、生机勃勃的课堂,课堂就会成为学生喜欢的阵地,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6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向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的学生多么期待有这样的好教师啊。而我们的教师们却总是在抱怨:今日,我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们一点都不配合我,堂上提问他们问题时一点反应也没有,叫他做练习时他也不做,有的甚至在做别的科目的作业,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一点也调动不起来。当然,有的学生确实是不爱学习,不守课堂纪律。然而,我们的教师也该反思一下:是否我们的教学资料太难、太多了,太枯燥无味了,让学生听不懂、跟不上了,让学生厌烦了,放弃了。还是我们的教学资料太简单了,太少了,让学生不屑一顾了?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依据堂上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资料。没有不想学好的学生,也没有不想教好学生的教师。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人才。教师们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备课,也就是说去了解教材,吃透教材,在掌握了教学资料的重点,难点后,再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景出发,整合教学资料,或增加,或减少,进而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教师。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7
湖北一所“子弟中学”有一位周教师,教化学。个子很高,又英俊,很受学生喜欢。但这个教师有个毛病:上课时,他从不拿正眼看他的学生。一旦上课,眼睛就牢牢地盯着右边的窗户,即使提问学生,眼睛也是牢牢地盯着右边的窗户,不会正眼看他的学生。
以上所提的周教师是刘良华教授在《评价的秘密》一文叙述到课堂教学的反馈和矫正的“现场感”时所举的一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感触也极深。
像周教师这样的教师,我们学校也有。他们在上课时,或者看着天花板,或者看着墙壁,或者明明是看着学生,却视而不见,自顾自地讲课,全然不理会学生。
上学期我随堂听了同年级一位教师的课,这位教师由始至终手捧着教案自我在讲,很少抬起头来正眼看学生。这样的课即使教案准备得很充分,也不成功,因为她没把学生装在心里,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学生面部流露出来的表情,从而把握他们的思维脉搏。当学生表情反映出困惑(皱眉、目呆、啃笔头……)时,说明学生已经碰到不解的难题。这时,教师如果不注意观察学生,没有发现他们的困惑,未能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只顾滔滔不绝地讲解下去,就会无意地给学生积蓄疑难,增加他们的困惑感,使他们产生厌学怕学的情绪,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正如刘良华教授所述:“现场感”意味着这个教师既沉浸于自我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活力中,又经常从自我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活力中抽身出来,抬头观察、阅读他面前的学生。具有“现场感”的教师总是善于从教学的现场捕捉调整教学的信息。这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8
20xx年5月份,我荣幸地被建议为广东省骨干教师,6月底在华师第一阶段的培训期间,第一次领略了刘良华教授那幽默、睿智的讲演风格。因为很喜欢他的课,所以当我看到一位素未谋面的教师手里刚好捧着刘教授的一本叫《教师专业成长》的书时,我情不自禁地跑过去冒昧地问他借看了5分钟(不好意思让人家等着我看书)。然仅此5分钟,“专业素养”或叫“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这两个概念就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因为刘教授在书中说这两样东西塑造了我们心目中所期待的好教师的形象。也许自我正是很想做一名真正的好教师,并且一向在努力着,所以我十分赞同刘教授的这个观点。
20xx年10月份,当我们兴奋地来到深圳沙头角中学李绍平名师工作室参加第二阶段的跟岗学习时,没想到李教师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竟然就是刘良华教授的这本《教师专业成长》!当有机会再度拜读刘教授的大作后,我对他的风格越加喜欢了,读他的讲演录,仿佛就在听他现场演讲,语言很朴实,案例很详实,语句中透露着幽默、饱含着真情,一个个的理念不断地飞入我们的脑海,一口气看完整本书,越是对刘教授个人渊博的学识、教学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不就是我心目中的一位好教师么!虽然我根本无法与他相比,但我觉得我也适合构成跟他类似的教学风格,所以我会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学习,经过自我在教育教学上的行动研究,促进专业成长,所以我一向在学习、我此刻正在行动、不久的将来我还要发表!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9
“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偶读苏先生的这一论点,让我想起了一本适合家长阅读的绘本《安的种子》。从一年级开始孩子们就在各个培训班里疯狂的汲取知识,小小的人像大人工作一般奔袭忙碌,在小小脸上看不到孩子的活泼与灵动。现在班上的家长也会疑问:“老师,学校搞这么多活动有什么用?还耽误学习成绩。”在与家长多次的交谈中,我发现家长总是在抱怨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书写不好、作文不好······而且还会提出在家也会让他每天一页字,可根本没有效果。
不经意间我也在反思,小学的孩子们,他们的成功真的可以与成绩画上等号吗?那一页页的纸真的是是孩子们进步的内驱力吗?家长们的策动,孩子们奔忙却也无所获。
再看苏先生“让学生记住基础知识”,让孩子们从初入学时开始逐步的积累基础的知识,而且并不需要过多的数量。每天让孩子学会写好3个字,每天让孩子记住三个词语的意思,让孩子们每天会熟练地朗诵一段话。点滴的积累难道不是孩子们前行路上的积累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马也是从小时的一点点成长而积累得来,没有任何一匹千里马可以一出生便奔袭千里。也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在出生之时便学会了学习。除了学校的引导,家长们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如何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有安的智慧,做我们能做的事,然后将时间留下静待那一池莲花静静开放。
也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做就只想收获,而是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方式去学习,一到三年级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学习习惯的逐步培养,知识的牢固,而不是倒水一般的强迫孩子接受。这样对于他们来说,不止把原本该有的东西摒弃还会让孩子厌倦去学习,将孩子主动的内驱力变为孩子的被动接受,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学习激情的磨灭,也会使孩子们从心底里去厌恶学习。不管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成长与学习同样的需要等待,需要时间去接受。只是在这个过程更多的给孩子们一种持续性较强的学习方式。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反思。做到“温故而知新”,循环往复之间更容易生成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千里马的奔跑是对远方的眷念,而不是因为背后皮鞭的抽打。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10
十一月,秋天的寒冷萧瑟开始席卷成都地区,而北星孩子的“春天”却在悄然酝酿。在北星小学十一月全科教学活动中,我们第一次尝试着把语文课搬到了室外。
我想我们每个老师都曾留意到,孩子对教室的莫名的不喜欢。哪怕是上课的内容不够精彩,但告诉他们“下节课,我们去操场上”,整个教室会被迅速点燃,喜悦的情绪伴随着突如其来的噪音侵袭你的耳膜。这,就是教室外的世界独特的魅力。
为什么孩子会无端地因为走出教室而感到兴奋?
我想,儿童阶段是人类第一次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认识世界的阶段,然而学校的诞生规范化了这个过程,让学校成为了学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认识世界的固定场所。当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固定的场合里一成不变地完成一下三件大事的时候,我想大概率,我们是会失败的。因此,儿童会本能地抗拒,这是一种先天的条件反射。
所以,我们的教学需要走出教室,需要尊重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需要活起来。而推动这些“需要”发展的,就是教育智慧。
北星的活动育人就是一种教育智慧,让学校不再只是传授枯燥知识的场所而是一个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被学生爱上的地方。在这里,他才能够安心地、有效地、乐意地去进行脑力劳动。
如果有机会,学校应该是一个类似于“家”或者“世界”的开阔无边界的地方。带孩子们“逃离”教室,尝试打破教育的场所化、书本化,把课堂搬进森林、搬进田野、搬进童话世界,我相信不会有人拒绝。
读罢三节,我觉得老苏不仅是在提醒我要研究孩子的思维、心理,更是在提醒着我,教育是一种成全。不要忘记自己曾是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一年级孩子时坐在教室里渴望过的事情,用心思考地思考它,用智慧成全它。
当然,怎样成全一定是最重要的,我们必然不可能真的带着孩子们来到大森林野营扎帐,但我们可以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引人入胜的情景,让知识回归纯真。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11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12
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13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盼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透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构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就应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理解、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构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个性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理解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务必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透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适宜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能够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就应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用心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留意、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最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能够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用心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先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情绪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忙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就应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必须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期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必须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14
最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窗,下面是我写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务必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忙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职责帮忙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构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向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能够让家长和教师持续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能够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能够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个性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必须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就应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一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取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15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龋。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笔记和感想。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16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
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
二、为文本主角代言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模拟被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争取时间最后获救的情景,让学生从身心参与中感受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丰富了阿曼达的勇敢坚强的形象。
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
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
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三、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17
我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透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状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就应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应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理解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应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应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务必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应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就应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用心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潜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先老师能够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会用心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这天的我比昨日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到达自己所能够到达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智慧闪耀在课堂》一文的教者在教学《晚上的“太阳”》一课时,及时并创造性地修改教学预案,通过与学生的分享与交流,课堂长期充盈着学生独特、丰富的体验。毋庸置疑,这位老师是一位懂得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充满智慧与爱心的教育工作者,其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深层次解读文本的精神无不让我折服。
在其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没有按预设的操作过程完成演示,而意外地丢了“放箱子”这一重要环节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巧妙地利用箱子的作用激活学生思维,让“高灯远照”和“做手术不挡手”这些教学难点轻轻松松在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交流中迎刃而解了。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通常的做法:当学生偏离预设时,总是迫不及待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没能机智地将这些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其实,这些生成性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只有懂得智慧的教师才能让其在课堂教学中散发美丽的光彩。
案例中,教师重组课堂结构、实现过程生成的策略也是非常独到的。当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箱子有用”这一见解出现后,教师抓住学生的真实状态,引导学生逐步探讨“箱子”中蕴藏的智慧。由“就地取材”讨论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由“爱迪生利用镜子反射的原理”讨论到爱迪生“爱观察、急中生智”的宝贵品质,这些灵动的过程生成,无不体现着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平易近人的教学姿态。我想,这样的课堂中呈现的师生关系是独立而平等的,这样的课堂无疑也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堂、散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总爱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即便有过关注课堂过程生成的例子,也是匆匆过场而已,没能真正激起学生深度思维的火花。
作者提出,教师要积极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专业解读文本的核心价值,二是明晰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的确,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文本是教师创造智慧课堂的前提,站在自身的角度、学生的角度、文本的角度去琢磨文本价值,才能使学生在富有内涵的课堂中获得思想启迪。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对话才能倾情演绎,灵动的课堂氛围才能撞响学生智慧的心弦。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19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20
本学期,我认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这本书写得很实在,里面讲述的一个个案例更是折射出了李镇西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上的无穷智慧。
对于我而言,要学他的“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我曾担任了20多年的班主任,虽说在常规工作方面应该是得心应手,但是如何处理好繁杂琐碎的常规管理工作,如何把一件件小事做出艺术来,这是我工作20余年以来不变的追求。
现在推广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教师,首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从他的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他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是在育人,教会本领。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
平时在校,孩子经常犯错误。但是大多数班主任会气急败坏地将孩子数落一番。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做有用吗?所以我学会了放平心态,找准教育的契机。在成长的过程中,哪个人不犯错误呢?关键是要区分错误的类型,找好教育的切入点,对琐碎小事处理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培养的过程。
谈到教育的契机,我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班主任的工作重点要突出,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新的学期刚开始,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无忧无虑的寒假生活向开学后紧张的学习生活的转变,产生了鲜明反差并导致的心理和身体一系列问题,尽管开学了,还有部分学生仍沉迷于舒适自在的假期生活中,注意力降低,疲劳、迷惘、胆怯;有的学生因上学期的不专心学习而导致这次成绩较差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更加讨厌学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心态,收拾心情,学生将会在开学的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落。如何尽快让学生收心,做好学生假期向学期的过渡,让学生赢在新学期的起点上,是班主任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找出了工作的重点,接下来就是要把这项工作夯实,花上大量的精力,去好好处理,解决一个是一个,由此及彼,扩大战果,情况就不一样了。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做到,培养一个,巩固一个。切忌蜻蜓点水,虎头蛇尾。
实践出真知。我们必须在常规工作中学会常规工作的方法和智慧。这样班主任工作的路就会越来越宽。看完《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优美的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细腻、认真的精神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身上应该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21
阅读在学校的教育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学生在学校里看书、做题都是阅读,所以阅读应该说是很“泛滥”,而不是缺乏的。但是学生的阅读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呢?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这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
感恩教育已经慢慢的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推广,而作为教师,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可以贯彻感恩教育,毕竟感恩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项长期的任务。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地带,学生不仅是学校里的学生,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所以社会的礼仪和规则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
教育孩子的最大忌畏是说一套,做一套。因为要让学生听你的话,首先得让学生先信任你。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篇22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喀旗乃林镇蒙古族小学教师们的一些读书心得。乃林镇蒙古族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教师读书论坛活动,老师们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又是一年清明到,又到祭祀踏青时。同一时节,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有着不一样的心情。此处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水染成红杜鹃。”彼处却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无端的遐思纷纷沓来,纯粹是有意搅扰我的睡眠…觉是个什么东西,不睡又何妨……胡乱思索着,很久以前的一个故事浮现在脑海,越发明晰的出现在眼前……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树。一位小男孩,天天到树下来,他爬上去摘果子吃,在树荫下睡觉。他爱大树,大树也爱和他一起玩耍。
后来,小男孩长大了,不再天天来玩耍。一天他又来到树下,很伤心的样子。大树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要玩具,可是没钱买。”大树说:“很遗憾,我也没钱,不过,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来卖掉,你不就有钱了?”男孩十分激动,他摘下所有的果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然后,男孩好久都没有来。大树很伤心。有一天,男孩终于来了,大树兴奋地邀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没有时间,我要替家里干活呢,我们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帮忙吗?”“我没有房子,”大树说,“不过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统统砍下来,拿去搭房子。”于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树枝,高高兴兴地运走去盖房子。看到男孩高兴大树好快乐。
从此,男孩又不来了。大树再次陷入孤单和悲伤之中。一年夏天,男孩回来了,大树太快乐了:“来呀!孩子,来和我玩呀。”男孩却说:“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扬帆出海,轻松一下,你能给我一艘船吗?”大树说:“把我的树干砍去,拿去做船吧!”于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树干,造了条船,然后驾船走了,很久都没有回来。
大树好快乐……但不是真的。许多年过去,男孩终于回来,大树说:“对不起,孩子,我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我的果子没了。”男孩说:“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苹果了。”大树又说:“我再没有树干,让你爬上来了。”男孩说:“我太老了,爬不动了。”“我再也没有什么给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树流着泪说。男孩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感到累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个休息的地方。”“好啊!老根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坐下来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来,大树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棵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小时候,我们喜欢和爸爸妈妈玩……长大后,我们就离开他们,只在需要什么东西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无论如何,父母永远都在那儿,倾其所有使你快乐。你可能认为这个男孩对树很残酷,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对待父母的方式。人生确实如此,请朋友们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孑欲养而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