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精选19篇)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人生,你读过路遥的《人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1
《人生》这部小说中,摆在高加林面前有过无数个选择,而他也就是在这些选择中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收场。不只是高加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也正是对问题不同的选择塑造了我们一个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中的挣扎刻画的不够,这也许是为了让读者对高加林最后的决定不那么的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学问、有抱负,这在当时的少女们心中应该是典型的白马王子形象,这样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爱慕这并不奇怪。然而对于高加林巧珍对他的感情他却是在一无所有时才真真醒悟过来,他总是为巧珍与他之间的感情涂抹上名利与阶层的色彩,如果不是因为教师职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对刘立本和高明楼的报复,他是否会正眼瞧巧珍,是否会心甘情愿的与乡下没读过书的巧珍在一起,这些都是未知数;即使在热恋的时候,他也不忘划清学问的自己和没读过书的巧珍之间的界限,他对乡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黄亚萍出现时,他对巧珍彻底感到无话可谈。他总是把读书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划分的一干二净,标榜着所谓的读书人的清高,实际上却是他爱慕虚荣、自负浮躁的借口。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满足现状,一心进取,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乡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运的摆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却又绝不甘于接受命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贫穷,但他却极度贫穷;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极尽风光,但却总在人前丢尽颜面。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限痛苦。
然而事实上,这些痛苦的缔造者正是他自己,因为他自命清高,他爱慕虚荣,他躁动不安,他对生活百般挑剔,他过于倔强而少了对于未来未知的应变能力,他只愿过一种生活而无法接受和适应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现有生活中处理得当、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现状,任凭欲望无限度的膨胀,但却又少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勇于承担后果的决心。他智商虽高,可惜情商不足,一个不会应变、不负责任的人,他能有什么大本事呢?
而与高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他满心欢喜、对他无限依恋的巧珍,巧珍专一、勇敢、坚定,她善良、宽容、坚强、豁达,她从不曾用金钱和地位衡量过爱情,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特别是在高加林提出分手后,她承受着内心巨大的创伤却依旧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既没有因为高加林的抛弃而寻死觅活,也没有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对当初的选择有过任何迟疑,她甚至在高加林被撤职查办后依旧不改我心,为他做着利于他而又不逾规矩的事情,她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决定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负责,即便在高加林撤职后重回故土,她也不愿舍马拴而重回高加林怀抱,因为她知道既已作出决定,便覆水难收。
其实,人生的确是矛盾的,试想如果我们处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们敢保证我们会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确的选择吗?当我们作为乡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视时,我们就能保证自己仍能保持内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热的举动来吗?恐怕到时候我们也会感叹悔之晚矣吧。
人生的选择本就无关对错,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但是难的是我们对每个决定负责的勇气。有些道理总要跌过跟头才会真正记在心里,人生总要面对挫折、失败、无奈等种种不如意,可贵的是面对这些仍能保持内心的清亮,尽快调整心态,学会自省和思过,最重要的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勇气。《人生》不过是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游戏中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缩影,该作何种选择,该负责还是该逃避,我们就用我们的人生来回答吧。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2
走在厚实的和陕北高原上,在沟塬起伏的黄土地貌里,我想起了一个人——路遥。他是一位真正用生命在创作的作家,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黄土地。对无数的后人来说,他留下了一个长久的永远的标记:一个属于陕北的文化情结,一个不息地祈祷着创作的记忆。路遥,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坛;于是折射着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
又一次温读《人生》,又一次热泪满眶,又一次领悟到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我情有独钟的地方,人生,确是人生。
读《人生》,让我对未来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同时又是一种希翼,所以对于现在,我有一种淡然,就像我知道每一次选择我都会坚定的走下去,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条人生路。
人生的一个特点在于它充满了无数的选择。每次选择之前我们不知道结果是什么,然而选择了就是选择了,再想完全回到从前是不可能。我一直在心里想着高加林和刘巧珍在一起,我估摸着作者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不是他们两人在一起了就是最好的结局,好像也未必,在选与不选之间总是是有着各种的可能,作者没想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只是让你我们每个人去思考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一生。
《人生》中,在面对爱情时,高加林背信弃义,他抛弃了深爱他的刘巧珍,而选择黄亚萍。虽然黄亚萍也疯狂的爱上了高加林,但总觉得他们的爱情中或多或少的惨杂了世俗的东西。高加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选择了黄亚萍这个铺自己的路石。但他不知道爱情是美好的、纯洁的,容不得一点瑕疵。当你想利用爱情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爱情往往会拒你千里之外,所以对待爱情,我们千万别因抱什么非分之想而去破坏了它的纯洁和美好。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可逾越的差距。
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并且只有有了理想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激情和挑战,我们才会打拼出一片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地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挫折。这些压力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因为这就是生活。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也别千万不能抛开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我们,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认识。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的无私,她的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惨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加林仍然在内心爱着她,为了让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嫁掉了自己。她虽不识字,但她勇于追求,一直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人生只有一次,正如冯小刚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说: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所以我们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择,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揣一颗事事平常心,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本《人生》,走进路遥,他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因为你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我们先得饱受苦难的能能力,然后才会有享受快乐的。没有哭泣过的人,也就不知道喜悦。人生是我们没法迈过的槛,而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3
近日借的书都还不错,每天做点儿开卷有益的事。不知怎的,有本书自从书名印入我脑海就一直接忘不了了。路遥的《人生》几次都想借来看,但在图书馆都没找到。算了,在网上百来了一本电子的。感动着加林和巧英的爱情也感动着感情与理智之间的抉择。结局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是总觉得人生或许就该是这样的。人活着,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有所担当。
书中有几段风景的描写,很传神,看着仿佛身临其境。
外面的阳光多刺眼啊!他好像一下子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天蓝得像水洗过一般。雪白的云朵静静地飘浮在空中。大川道里,连片的玉米绿毡似的一直铺到西面的老牛山下。川道两过的大山挡住了视线,更远的天边弥漫着一层淡蓝色的雾霭。向阳的山坡大高分是麦田,有的已经翻过,土是深棕色的;有的没有翻过,被太阳晒得白花花的,像刚熟过的羊皮。所有麦田里复种的糜子和荞麦都已经出齐,泛出一层淡淡浅绿。川道上下的几个村庄,全都罩在枣树的绿荫中,很少看得见房屋;只看见每上村前的打麦场上,都立着密集的麦秸垛,远远望去像黄色的蘑菇一般。
太阳刚刚落山,西边的天上飞起了一大片红色的霞朵。除过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桔黄色的光芒,川两边大山浓重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川道,空气也显得凉森森的了。大马河两岸所有的高秆作物现在都在出穗吐缨。玉米、高粱、谷子,长得齐楚楚的。都已冒过了人头。各种豆类作物都在开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耒。远处的山坡上,羊群正在下沟,绿草丛中滚动着点点白色。富丽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
他们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牵牛花绕着向日葵。星星如同亮闪闪的珍珠一般撒满了暗蓝色的天空。西边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线,像谁用碳笔勾出来似的柔美;大马河在远处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来的旋律一般好听。一阵轻风吹过来,遍地的谷叶响起了沙沙沙的响声。风停了,身边一切便又寂静下来。头顶上,婆娑的、墨绿色的叶丛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胧的月下泛着点点青光。
虽然这书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并且还是农村的故事,但是对现在依然很有教育意义。有多少人不被物质迷惑,有多少人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加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对自己想要的是否是正确的缺乏判断。在别人的眼里,他找到了自己。这个被认为是“自己”的人,是否是真正的自己他是迷失了。准确的说,他迷失在别人的眼神里。人生的价值体系到现在也没有建立起来。我为什么而活,这个命题没有被深刻的思考。甚至连榜样的力量也没有。我们看到的是纷繁无非是“名”、“利”二字,虽然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却没有人脱的开。我们比从前更羡慕别人的权、钱、势、优越,我们比从前活的更自卑。甚至自卑到猥琐。
我们不能正视生活带给我们的苦难,不能正视贫穷带给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哀怨盖过了坦然。热情没了,勇气都没了,甚至连心都没了。我们选择了盲从,选择了随波逐流。我们忘了自己还有热忱,忘了去改变,忘了跃出云层我们就都看到曙光。位置决定我们的眼界,前面的主语被忽略了,那是我们心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眼界。可是没了心又怎能看远?
《人生》结尾处有几句话,让我格外感动: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相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本来想多写些的,但是,撩拨人的感动处处都有而人的心越来越麻木。我们越来越不能感动,所以不在写的多少,有时间再看一遍原著吧。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4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
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命运又垂青了他。
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爱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么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择,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选择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就一定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教师时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的选择,选择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5
看完路遥的《人生》,有些小感慨。也许人生真如戏剧一般,五凑六合的,有时眼看要成功的事,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有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反而出现了奇迹。时代背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但选择也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高加林可以说是一个人才,他有理想,有抱负。然而,在时代背景下,由于家庭出身他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好不容易再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又被人挤下台,从半个知识分子又回到了农民的生活。他的人生一波三折,也导致了他个人情感纠葛多变。虽喜欢巧珍但在最后他们的爱情还是被现实的一系列不协调、不适合、不般配所扼杀。巧珍很爱他,但这种爱在现实文化差距、思想差距等的冲击下不堪一击。现实啊,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从现实出发,尽管有再大的理想、再高的志向,一旦脱离了现实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在命运的捉弄下,高加林再次失去了工作回到农村时,面对全村人的舆论,一种失落与绝望从心底油然而生。而此时,村里顺德爷爷的一番话点醒了他,"你啊,刚刚二十四岁,怎么能有这么混账的想法。如多按你这么说我早该死了!而我百岁的孤老头子,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是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他几年!别说你这懒娃娃喽!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还是有意义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双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铺过路,修过桥难道不是活着的意义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说法这叫幸福。"看到这里,我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们每次抱怨自己所面临的压力时,这一切和真正的痛苦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一切的压力和不幸仅仅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然而有时我们却会为小小的一件事情、一次挫折、一次失恋而绝望,想一想生活其实挺好的,不要因为某一次而否定终生。
人生,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但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在这不平坦的路上发现生活的美并找到人生的意义。虽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能影响你的一个时期,也可能影响你的一生。
生活有时能把现实变成梦想,有时也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有时会把社会中的各个角色调换,有时会把好事弄巧成拙,关键看我们怎么去走这条人生之路,路上会有很多岔道口,我们选择之前也会迷茫失措,也许也会和主人公犯同样的错误,说白了这就是人生!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在选择之前看到了人生这本书,它让我们学会了在选择之时三思而后行。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6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路遥的小说《人生》扉页上有着这么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们的这一生中要经历许多大大小小的考试,无论是学生时代的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还是我们工作以后的单位测试,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为这些考试奋斗过的痕迹。但还有一种考试,它并不是以任何一种形式呈现的,但它又无处不在。它在我们降临于人世间的那天就已经存在了,它就是——人生的考试。
路遥的《人生》讲的是农村青年高加林怀揣极大的热情向城市走去,他的代价是放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对他的真挚爱恋,选择了城市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但是由于他的农村人身份被迫失业,他又不得不接受现实与黄亚萍分开。高加林回到了农村,发现刘巧珍已嫁为他人妇,最终爱情、事业都一无所获。
合上书本,我感到了对这个悲剧结局的一种深深的彷徨。高加林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角色的来回转换中,他享受着幸福,但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理想与现实的斗争带来的落差让人难以承受。在最后高加林放声大哭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之感到无奈。哭声中当然有对刘巧珍在他回来之后还要帮他找工作的感激、当然也有失去刘巧珍这样一个对他真心真意的人的懊悔,但更多的是对于他人生的无奈。难道我们真的能够大义凛然地面对城市知识女性黄亚萍而不为所动吗?我们也难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谴责高加林。
高加林和刘巧珍相处时,因为知识背景不对等,他们之间只能谈论一些如“老母猪又生了几只猪仔”这种令高加林感到乏味的事情。即使我们不看大结局,我们也能够猜出他会作何选择。正是因为他的失败,才折射出人生之路上的选择有多难,代价有多严重。人都是向往美好生活的,我佩服的是高加林这一份敢于抉择的勇气。
对于高加林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局,我想,这就是人生。
人生的考试环环相扣,上一场的考试结果决定下一场考试的内容、等级以及评定方法。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事事是考题。因为我们是唯一的,所以在找参考答案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找自己的人生路。我们这一生,人生的路有很多条。人生的不同选项只是代表不同的方向,它没有标准的答案。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时,面对不同的选择,我们必须做出决定。当我们决定踏上其中的某一条路时,即使踏上去后才知道它并没有我们之前想的那般美好灿烂,但我们也必须走下去。我们无法回头,只能坚定地走下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部现实主义作品教会我们什么?是让我们不敢做出关乎命运的抉择吗?不,《人生》教会我们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以及就算奋斗过后失败了也不后悔的决心。高加林的选择本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抉择,奏响着儒家入世精神的最强音。这一价值理念,不是择善固执的口号标榜,也不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倔强,而是由经史人文传统而来的应世智慧。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在面临命运的转折点时,选择走哪条路就坚定地走下去吧!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7
这两日,利用一切闲瑕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说来惭愧,我只读过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还是十多年前了。看完《人生》,个人认为它不如《平凡的世界》,那种对于人性虚荣、见异思迁写得并不够深刻。
主人公高加林,虽然在村民眼里是个才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可是当他面对人生的抉择时表现出来的冷漠自私和后面遇到变故表现的懦弱消沉,明显不如村姑巧珍来得令人痛快。巧珍虽然是个大字不识的女子,但从小生活在乡野田间,那种自由自在的性子,还有坚韧的意志力,都让她在面对人生的痛苦时,显得更冷静理智,也更淡然。
我并不觉得高加林可恨,相反,我觉得他挺可悲的。因为他出生的时代限制,他家庭背景的限制,以至于他并没有在青少年时期养成正确的三观,才有了后来一系列悲剧故事的发生。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其中只有几步是最重要的,走错了也不能反悔,你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行。我们的一生中,大抵都在不停的选择,无关对错,仅仅只是在于你是否有勇气承担一切后果。借用一句我最喜欢的诗句来作为结尾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8
近日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让我知道努力坚持现在,不用那么彷徨,不用那么忧郁总有一天你会找到你相要的生活,你的人生也因些也美好。
看了这本书,让我思考什么叫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那么纯粹的因为生命的美好而每天充满活力,每天踏实的生活。我想因为我没有真正接触过那么厚重的土地,在土地上认真的劳作过。也就没有办法感受土地宽广的胸怀,那包容一切的力量,那最原始生命的意义和热量。
我想我们再也不是土地长出来的苗了,也不再把根扎在土里了。我们被架在空中,成长在空中花园之中。所以也不再那么踏实了。在空闲时间变得无聊,无所适应,太多的人沉浸在网络的世界。很少有时间再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身边微小的美好。毕业之即,才更能感受到物理的巨大吸引力,仿佛所有的事都只为了工作之后每月的工资能涨一点,再更高一点。可是那是否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现在还太年轻,对于生命和生活,我了解的还太少。我只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为春暖花开而高兴,为每天的到来而激动。要是能一片土地就更好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9
《人生》是路遥的小说代表作,小说中没有浓墨重彩浮夸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稀奇古怪的秘密,作者用质朴简单的语言,向读者传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年轻人的忠告,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在这篇小说中,我感受到了幸福、美好,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与社会的黑暗,还有生活的不易。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漫长人生?面临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又该如何把握?人生曲曲折折,时而得意,时而失意,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起伏不定呢?读完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在高家村当民办教师,他有能力有才华,不仅关心时政,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命运的第一次转折很快来临,因为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了,书记要将自己的儿子安排到公家干活,所以高加林被顶替下来,(可见,那是的社会就已经很黑暗了)一时间,生活的沉重负担压在高加林的身上。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只能像父母那样当个农民下田种地。但一个堂堂男子汉,苦苦读书的高中生怎会甘心呢?所以,遭受打击的高加林一蹶不振。他闷在家里不出门,烦躁不安,但又无可奈何。最后他决定不能这样窝在家里窝囊,要出去挣钱,当他鼓起勇气带着母亲蒸的一筐馍去城里卖,本来就自尊心强的他又遇到了同学黄亚萍和张克楠,黄亚萍在县广播站上班,张克楠毕了业也是吃国家饭的,都是一个教室里的同学,他却回农村做起来农民,高加林心里更不是滋味了,后来一个馍也没有卖出去,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在路上他遇到了在大马川道桥上等他的巧珍,巧珍是村里生意人“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她家境好,人又标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姑娘,巧珍喜欢高加林很久了,她没有上过学读过书,却不俗气,打心眼里喜欢文化人,所以一心想要找个识字的人嫁了,高加林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懂得多,还经常发表文章,所以村里人对他爱慕的姑娘也不在少数。这天,巧珍热情地帮高加林把馍拿到县城去卖,回来还给他带了纸烟,并向高加林一诉衷肠,处于人生低谷期的高加林,,也喜欢上了这个善良质朴大方的农村姑娘,于是两个年轻人就幸福地开始了恋爱。但高加林的心里却有点矛盾,一方面是他不想一直呆在土地上,他有知识,向再翻身走出去,但现在他和巧珍在一起,就意味着要永远在土地上不能翻身了。
这样纠结矛盾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适应新生活,拿起锄头,卖命锄地,这个血气方刚的男儿汉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便卖力干活挣工分,手全部都磨烂了,爱情给了他巨大的力量,虽然高加林还是不得不承受变身农民给他带来的痛苦,但他和巧珍每天都沉醉于爱情的甜蜜和幸福之中,也不再显得那么忧愁了。
命运的第二次转折又悄悄来临,高加林的叔父当兵退伍,对国家贡献突出,安排为地区劳动局局长,高加林一下又看到了一线曙光。但高加林的叔父坚持正义立场,说不能把高加林调走。之前把高加林从民办教师位置撤下的高明楼和刘占胜害怕得罪劳动局局长,又让高加林去县委做起了通讯干事,高加林能写,懂得又多,是块材料。
高加林到了县城,春风得意,工作干得又出色,各方面都很优秀,引人瞩目,成了城里的一颗启明星。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在县广播站,经常读高加林的文章,他们二人在学校就谈天说地,聊国家大事,聊文学,很聊得来,当时就互有好感。但高加林毕了业回了农村,黄亚萍不能跟着他一起回农村,便和一直追求她的张克楠一起了。此时,高加林已经来到县城,她对他的感情又重燃了,向高加林表达了爱意。高加林犹豫了,善良美丽的巧珍怎么办呢?他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抛下巧珍不管;但经过内心的一番挣扎,他要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他想去更大的城市发展,黄亚萍是干部子弟,又有文化,这时候,黄亚萍在高加林心里比没文化的巧珍有意思多了。于是黄亚萍离开了张克楠,高加林抛弃了温柔贤惠的巧珍,两人开始了新的恋爱和生活。但这件事对张克楠和巧珍造成了巨大痛苦,巧珍每天以泪洗面,瘦了很多,但她并没有意志消沉,反而很快坚强起来,之前一直上她家提亲的马栓还是愿意娶她,她就一狠心决定开始新生活,嫁给了马栓。
很快,命运的第三次转折又降临这个年轻人头上,黄亚萍要和张克楠分手,张克楠妈妈将高加林的来路调查的一清二楚,随即将刘占胜走后门让高加林在县委工作这件事告发,纪检委严格重视,认真调查,结果是,高加林重新被打回农村。他的叔父此时也支持将他调往农村。高加林又一次受到打击,他第一个想到巧珍,痛苦不已,此时巧珍已经嫁给了别人,他把宝贵的“金子”丢了,也把自己的良心丢了。以前和黄亚萍
向往的美好生活也随即向泡沫一样破碎了,他和黄亚萍撇清了关系,独自踏往回乡的路……最后,德顺老汉开导高加林,不要意志消沉,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还是要努力生活,热爱自己的土地、家乡,他还从德顺老汉嘴里得知,是巧珍求高明楼让他还去当民办教师,听到这些高加林一下子扑到德顺老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作者留下想象空间,高加林有没有当上老师,他和巧珍再见面该如何打破沉默,他们是否都幸福,这些只能留给读者去想象。
读完这篇小说我的内心是唏嘘不已的,为巧珍被抛弃而心痛,为高加林的昧良心而气愤,为人这一生的起起伏伏大起大落而感慨。
同时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以前以血统论英雄的时代,走后门更加普遍,一个高加林,村书记儿子要当民办教师,就把他撤了下来,变身为农民。后来又因为他叔父当了劳动局局长,莫名其妙又被安排到县委工作,最后因被告发又被谴回农村,对于这种社会的黑暗,普通老百姓是无力改变的,仅仅因为关系,就轻而易举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既然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努力做好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篇小说还启发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不能因利益的诱惑就随意改变自己的志向。如果高加林抵制住了黄亚萍带他一起去南京大城市条件的诱惑,坚持自己的本心,不做昧良心的事,那么他将会和巧珍很幸福地生活,即时没有很光鲜的生活,不能像和黄亚萍那样谈论国家大事,但是有巧珍的善良质朴也足够了!高加林自己不知道珍惜拥有美好品格的巧珍,最后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生活偶尔会和我们开玩笑,无论失意得意,都应该保持一颗谦逊低调的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高加林在县城顺风顺水地工作生活时,他有点过分骄傲膨胀,他明明知道他眼前升起的是一道虹,但他却把虹当做桥,桥根本不存在,彩虹是出现了,而且色彩斑斓,但也很快消失了。如果他能认清自己的真实情况,坚守本心,或许小说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点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吧!
有追求是对的,但是要以现实为基础,更要走正道,不能通过歪门邪道去实现,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巨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昂首挺胸走正道,传递正能量。
德顺老汉在小说中是一位老者智者的形象,他虽然是没文化的庄稼人,但淳朴的语言中透着生活的哲理与真知,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陈道明饰演的老卓角色也有这一特点,他们作为长者智者过来人,能一眼洞穿你的心思,更能一语道破梦中人,指引我们走上归途,走上正道。
以前父母经常教育我:“人生很短暂,不要走弯路,要走正道”,读完这篇小说,我更加明白了,人生是走不起弯路的,尤其是在关键的岔路口上,人生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要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又想起以前读的现代女作家李筱懿的一篇文章《你真的打算凑乎过完这一生?》里面的一段话和《人生》所表述的道理差不多:“当女人还是女孩的时候,不太明白自己的一生其实只是由几个关键环节组成——亲情、学业、职业、爱情、婚姻、子女、朋友、伙伴,那些貌似漫长的时光,都在为这些要素积聚能量,在不该凑乎的事情上凑乎了,未来也就只能凑乎了;在核心环节认怂了,人生也就真的认怂了。”
希望我们都能认真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积极阳光,热爱生活,永葆正能量。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10
高加林对亚萍和巧珍都是有很深感情的,但最爱的应该是巧珍。
他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却是很有抱负,能够在大城市里扬眉吐气是他一直执着追求的理想,因此,对于亚萍这样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美貌与智慧并重的文化女性,跟他有如此多的工作和思想上的共鸣,当然会有所心动。但这份感情里面参杂了太多的现实和利益因素了,就像他当初决定跟她在一起时,考虑得更多的是这份爱情牵连着的“事业前途”,而并非对她感情的本身,所以加林对她,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种在生活理念上的惺惺相惜与欣赏吧,在感情上,任性专横的亚萍与自信坚毅的加林,很容易会陷入互不退让的局面,而且家庭背景上的女尊男卑,使亚萍对加林的爱不仅大胆,而且占有欲与控制欲很强。虽然加林一开始会尽量地处处谦让,但久而久之,骨子里充满男子气概的他总会有爆发的一天,到时候他们的结局注定是不欢而散的。
相反的,巧珍她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善良体贴,在加林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给他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温暖,加林之所以会跟她在一起,是因为她温顺可人的性格给了他心灵的慰藉,这份感情萌生在最朴实的土地上,彼此间是最纯洁的相爱。对于巧珍的如水般温柔细腻的爱恋,加林才会感受到如胶似漆的甜蜜。我是一直觉得,加林的这种大男人就应该搭配巧珍的这种小女人,爱情中双方的性格就应该在总体上呈现互补的状态。
至于加林他的选择——抛弃了巧珍,跟亚萍在一起,想必是自有道理的。加林压根儿是一个事业型的男人,前途对于他来说比爱情更加重要,不然他也不会弃巧珍而去了。对于理想的追求太强烈了,致使他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首要考虑到的都是他的工作。在这一层面上,亚萍毋庸置疑是比巧珍更加的出色,不管是家庭背景、思想文化,还是性格上,都对加林在城市中一展抱负的理想非常有利,况且他本身对她也颇有感觉,在历经了千辛万苦后,机会对于他来说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因此胸怀大志的他又怎会不作出如此的抉择,这无疑不是事业爱情双丰收啰!我是觉得,放弃一份真情,去选择远大的前途,这对于男人来说,是很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发生在女人身上的话,我会持保留意见啰!
至于巧珍的选择,她选择默默地承受加林带给的伤害,去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在她没有苦苦地挽留加林,只是流着心痛的眼泪去望着他离开的背影那一刻起,巧珍放弃的不只是追求真爱的权利,也放弃了实现梦想的权利。她把爱的希望寄托在了加林的身上,也把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愿望寄托在上面,也就是说,加林不仅给了巧珍爱情的甜蜜,也给了她生活的热情。她对加林的爱是无怨无悔的,也是妥协的,所以即使加林离开了她,她也默默地去独自忍受,去包容。巧珍的性格注定她只能把苦水往肚子里吞,她无法坚强得大吵大闹一顿,也无法狠心得因爱成恨,她只会用爱去诠释对加林的感情,能够成全所爱的人的理想,也是她对加林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吧。她最好只好认命,选择了一个愿意喜欢自己、呵护自己的人,在农村里过着平淡的生活,对于巧珍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找到一个好人家嫁了就已经很有福气了,又怎敢奢望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呢?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11
如果觉得生活淡出鸟味来,不妨读读书,读书就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要知道你挑选的这些作者在你生活里或者身边方圆百十里都没有的人。
遗憾的是,生活里绝大多数时候,大家宁愿花100元和狐朋狗友吃顿火锅,也不愿花30元买本书,和作者聊上一晚上或者好几天,获益匪浅的过程大多数人都是拒绝的。宁愿做一个大多数,摆拍咔嚓一下,晒个朋友圈的.愉悦程度远远大于读书。
路遥的《人生》这本书一直没看,窃以为看完了《平凡的世界》路遥其他书就不必看了,没想到看完之后对自己的狭隘观点感到惭愧。这本中篇小说,还是会引起很大的思考。
我在2019年元旦当天读完的,很多人就是一句:高加林是个渣男。是的,短平快的评论,做个键盘侠总是伟大正直的。
我想的是,假若你有了进入中央部委的机会,谈了个爱人在农村,你怎么取舍的呢?理性的人可能说不违法,也没结婚,分手呗,我们还是现实一点吧。置身其中的时候百般托词,置身事外的万般指责,这就是我们的狭隘视野。这个问题也不太贴切,因为时代背景不同了。
换做我是高加林,我也不知道作何选择。我会畏惧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也会担心自己被同龄人远远的甩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更多的是从此远离那丰富多彩的世界,面对单调枯燥的人生不发一语,生和死都变的沉默。正如《东风破》里写的那样: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近几天看到最为狠毒的一句话:站在命运的转折点,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这句话对于处于备考状态的各位,最为恰当不过。
你觉得今天的时间和一月之前的时间别无二致,正是这毫无差别的每一天的普通,让你在命运转折点大势已成的时候又开始喟叹运气不好。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12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人生》。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幸福也许在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看了路遥的《人生》,觉得他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与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吧。
节选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欢的文字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他虽然没有认真地在土地上劳动过,但他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在这贫瘠的山区当个农民意味着什么,农民啊,他们那全部伟大的艰辛他都一清二楚!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不必隐瞒,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
他手扶着桥栏杆,想起第一次卖馍返回的时候,巧珍就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想起在这同一个地方,他不久前又曾狠心地和她断绝了关系……眼下他又在这里了,可是他现在还有什么呢?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了他生活的远景上;亲爱的刘巧珍被他冷酷地抛弃,现在已和别人结了婚。他真想一纵身从这桥上跳下去!这一切怨谁呢?想来想去,他现在谁也不怨了,反而恨起了自己: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他渐渐明白,如果他就这样下去,他躲过了生活的这一次惩罚,也躲不过去下一次惩罚——那时候,他也许就被彻底毁灭了……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他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他进一步想:假如他跟黄亚萍去了南京,他这一辈子就会真的幸福吗?他能不能就和他幻想的那样在生活中平步青云?亚萍会不会永远爱他?南京比他出色的人谁知有多少,以后根本无法保证她不再去爱其他人。而把他甩到一边,就像甩张克南一样。可是,如果他和巧珍结了婚,他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苦一点,但会活得很幸福……现在,他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他做了昧良心的事!爸爸和德顺爷的话应验了,他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一塌糊涂……
马云: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贾樟柯:读这本书时我还是个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他让我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13
人生这本书,三年前当我选择考研这条路时在网上看过电子版,当时一直以为还有后续情节,而今看完纸质版的,确定这个不是结局的结局是真的结局。
每次看完人生我都是一气呵成,开始我会为高加林的遭人陷害,被迫离职深表同情;当他走到人生低谷时却遇到了好姑娘刘巧珍,她给他爱情的滋润,他是幸福的,虽然没有稳定的事业,但却拥有甜蜜的爱情;再后来因为叔父的关系,各种辗转托人走到了省报的前线,加上自己的才华横溢,很快开始崭露头角,春风得意;这时候遇到学生时代的老相好黄亚萍,如今的高加林突破了现实的障碍,大家闺秀黄亚萍曾经的担心也释然,于是两人旧情重燃,各自抛弃现有的对象而走到了一起;他们是都市的时尚代表,俩人很快尝尽了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甜头,准备进一步地发展;但,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此前升迁的各种手段被人披露,他被“打回原形”,回到了曾经那感情炽热却又常渴望离开的故土。一切就像梦一般发生在高加林身上,让他深深地体会到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是那么地近,又是那么地远。
书中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刘巧珍,在农村被很多人追求,却又偏偏爱上高加林,好不容易获得他和旁人的认可享受甜蜜,不想爱郎却要去县城走马上任,于是她陷入漫长的相思与等待中。不曾想,等来的却是爱郎的无情抛弃。心灰意冷之后她开始表现出不正常的平静,一狠心带着对加林的恨与爱嫁给了一心追求她的掌管马店的马拴。不久,高加林因事打回原籍,她却因爱一直在别人甚至家人面前袒护着他。无疑,她是善良的、是纯真而又质朴的,是典型的农家闺秀,她没有做错什么,但她的命运却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黄亚萍,典型的时尚都市女,拥有不错的家庭背景,学生时代对加林抱有感情,但因加林身在农村而选择放弃,毕业后备受克南追崇,与之将就着自己的感情,直到高加林以省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她眼前时,她平静地感情再一次掀起了狂风巨浪。他不再局限在农村了,突破了自己不能与“农村”结合这一心理界限后,她不顾一切开始了对加林狂热的追求。而此时的加林处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春风得意,又有如此俊俏的老相好追求,一狠心一跺脚,二人都选择抛弃了现有的对象走到了一起。拥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他们很享受的沉浸在都市的二人世界里。不料,加林的事情“败露”,迫于现实或是迫于自尊,俩人都无法接受自己和对方接下去的关系,于是含泪分手。个人看来,黄亚萍是现实的,但她又是有思想有追求的,愿意付出代价去追求有共同价值观的人,但她也逃脱不了现实的束缚,她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女性现实派的代表。
德顺爷爷,典型的庄稼汉,劳动人民都是善良的。在众人都不看好加林和巧珍的关系时,他力排众议,力主赞同,赶架子车去城里拉粪,故意撮合他们俩同去并让他俩挨着坐后面,千方百计给他们创造独处的空间,他是祝福他们的。之后加林抛弃巧珍,他应该是同情巧珍而斥责薄情郎高加林的;但当最后高加林因事败露回到家乡时,他又是同情加林的,他是第一个站在村口迎接这个备受打击的年轻人,他安慰他,用他毕生的劳动智慧去抚慰这个受伤的年轻人,他被打动。从零星地这几点看来,德顺爷爷是劳动人民的典范,心地纯朴又忠厚,关心下一代人的成长,向他致敬!
写了很多,豁然发现,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如此?在强大的社会潮流面前,我们努力追寻着自己心中的那个梦想,只要有一丝机会向上攀登就绝不放弃,我们是渺小的,但这并不排除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实力和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当然盲目地追求并不可取,但只要是正当的,合法的,我们就应该努力去争取。
因为,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14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15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16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岁月,而有些事情却要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也许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种记忆是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上,每一次扯动就会疼痛,就会流血,就会进一步的加深它的伤痕。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坚强的活着,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正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不过人生也的确是矛盾的,换做是其他任何人处在高加林当时的位置,也难免不做出相同的选择。如果不是后来的变故也许高加林和亚萍之间也的确比和他和巧珍能够更加和谐。巧珍很善良,有金子般的心,可是同样是金子,在乞丐面前绝对比在国王面前更耀眼,关键是看获得金子的人是贫穷还是富贵。抛开感情不谈,真正值得敬佩的是巧珍的坚强和豁达,即使在遭遇情感变故的时候并没有像一般女性一样任由自己软弱消沉,觅死觅活,反而是高加林在最后埋怨活着没有意思。巧珍没有文化而高加林是村里的才子,但是这种优劣的对比却在需要坚韧的意志力时候颠倒了,也许正是因为巧珍的没有文化,从小在乡野山间长大才让她对于世事无常的得意失意没有过多计较和苛求,往往是一些自命不凡,自负清高的文化人才对于生活百般挑剔。
人生就是这样,如此的变幻莫测,人好像总处在一个怪圈中,一个希望诞生、尔后希望破灭这不断循环的怪圈。一种希望的产生使人生霎时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与难走;一种希望的破灭又使人生突然间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可我们也许还不能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其实仍困惑于希望的真实含义,我们不懂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追求属于我们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走的并不平坦。
当一个人站在几近绝望的河流边时,他会毫不犹豫的跳下去,尽管无法确定在激情耗尽时,能否达到彼岸,泅渡、泅渡、再泅渡,甚至死亡在那时也是一种幸福。当高家林意外的当上了县报社记者后,似乎又寻回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感觉,然而他的成功同时也为别人留下了发泄私愤的借口,他是不“合法的”在那个时代里,一个人连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都必须的先“净身”,否则,会被一根稻草勒死。
也许他被压抑了太久,他冲击理想的热情不但有了“燎原之势”,而且还幻想着将自己“志投千山外”,于是他强忍着骨子里的痛,断绝了愿为他付命山崖的巧珍和她的一生的痴情。但是平衡生命是需要代价的。高家林最终被谴回乡,他是开了后门当上记者的。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玩笑。轮回永远无情。当他明白这一切时他的所有便都犹如一粒浮尘,在狂风中颠簸了激情,最终还是被暴风雨无情的拍打在地。回归绝望。
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17
作品简介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感悟《人生》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有一些激动但也有一些悲伤。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就想这本书标题所说的一样,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尽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走的好就是万紫千红,走了弯路不过就是从头再来。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高加林,他高中毕业到县里学校当老师,之后被村支书用关系运作被自己的儿子顶替,回到家村里。这时他遇到了喜欢他很久的女子刘巧珍,他们很快的发生了热恋,巧珍美丽善良处处为人着想。然而这一切都被加林叔叔的回来而打破,他的叔叔到县里当了官,手下一个叫马占胜为了讨好他叔叔让高加林去县里当了记者。这时他又遇到了在县广播站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俩人有着相同的理想,他们在一起了,高加林无情的抛弃了巧珍。故事到了一个高潮,巧珍赌气的嫁给了别人,而加林也被人接发又回到了农村。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只是巧珍已经嫁人了。
我对高加林同情也恨他,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一次又一次的跟命运做斗争,同时也抛弃了最亲的人。
生活总是无情的,如果不确立自己的原则,生活就会不断地提出严峻的问题,生活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谁也别想摆脱它。人生就像马路一样有平坦也有沟壑,有上坡也有下坡看你怎么去面对。笑着面对它自然就会风调雨顺,悲伤着面对它就蜿蜒曲折。
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走不管遇到什么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保留真实的自己。或许我也终将面临人生的抉择,不管人生走的和我想象的一样潇洒,我始终会承担我选择的人生之路。
人生如戏,沉迷者痴痴地演,如此如此;
戏如人生,了然者会心的笑,那便那便。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18
《人生》这部小说中,摆在高加林面前有过无数个选择,而他也就是在这些选择中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收场。不只是高加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也正是对问题不同的选择塑造了我们一个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中的挣扎刻画的不够,这也许是为了让读者对高加林最后的决定不那么的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学问、有抱负,这在当时的少女们心中应该是典型的白马王子形象,这样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爱慕这并不奇怪。然而对于高加林巧珍对他的感情他却是在一无所有时才真真醒悟过来,他总是为巧珍与他之间的感情涂抹上名利与阶层的色彩,如果不是因为教师职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对刘立本和高明楼的报复,他是否会正眼瞧巧珍,是否会心甘情愿的与乡下没读过书的巧珍在一起,这些都是未知数;即使在热恋的时候,他也不忘划清学问的自己和没读过书的巧珍之间的界限,他对乡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黄亚萍出现时,他对巧珍彻底感到无话可谈。他总是把读书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划分的一干二净,标榜着所谓的读书人的清高,实际上却是他爱慕虚荣、自负浮躁的借口。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满足现状,一心进取,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乡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运的摆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却又绝不甘于接受命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贫穷,但他却极度贫穷;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极尽风光,但却总在人前丢尽颜面。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限痛苦。然而事实上,这些痛苦的缔造者正是他自己,因为他自命清高,他爱慕虚荣,他躁动不安,他对生活百般挑剔,他过于倔强而少了对于未来未知的应变能力,他只愿过一种生活而无法接受和适应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现有生活中处理得当、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现状,任凭欲望无限度的膨胀,但却又少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勇于承担后果的决心。他智商虽高,可惜情商不足,一个不会应变、不负责任的人,他能有什么大本事呢?而与高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他满心欢喜、对他无限依恋的巧珍,巧珍专一、勇敢、坚定,她善良、宽容、坚强、豁达,她从不曾用金钱和地位衡量过爱情,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特别是在高加林提出分手后,她承受着内心巨大的创伤却依旧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既没有因为高加林的抛弃而寻死觅活,也没有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对当初的选择有过任何迟疑,她甚至在高加林被撤职查办后依旧不改我心,为他做着利于他而又不逾规矩的事情,她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决定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负责,即便在高加林撤职后重回故土,她也不愿舍马拴而重回高加林怀抱,因为她知道既已作出决定,便覆水难收。
人生的确是矛盾的,试想如果我们处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们敢保证我们会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确的选择吗?当我们作为乡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视时,我们就能保证自己仍能保持内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热的举动来吗?恐怕到时候我们也会感叹悔之晚矣吧。人生的选择本就无关对错,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但是难的是我们对每个决定负责的勇气。有些道理总要跌过跟头才会真正记在心里,人生总要面对挫折、失败、无奈等种种不如意,可贵的是面对这些仍能保持内心的清亮,尽快调整心态,学会自省和思过,最重要的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勇气。《人生》不过是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游戏中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缩影,该作何种选择,该负责还是该逃避,我们就用我们的人生来回答吧!
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篇19
我荒废了个半月的寒假,闲来无事便看了《人生》这本书,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相信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的身边也还是有许许多多的高加林,空有才华抱负却怎么也逃脱不了农村的落后与封建。为爱执着,善良如金子般的巧珍,为她的不幸同情的时候也在佩服着她的勇气。她爱高加林,爱到骨子里却还是没能和高加林在一起。或许有人会说高加林没有良心忘恩负义,但我想可能是因为高加林对巧珍的爱还是抵不住外面的诱惑,还是没有他的飞黄腾达重要。德顺老人是我最敬佩的,他有相爱的人却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在一起终生未娶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平凡的话语中蕴含着大大的哲理。有人会说一个农村老人能说出什么有见识的话,但我会说子非鱼安知鱼之见解。
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走后门的非常反感,而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风气。是啊,有关系好办事,没关系只能空有才华无处实施。有的没有关系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或者是代价,还有的会把自己的婚姻当成了平步青云发家致富的工具。在这个社会上,我不知道长久下去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起码现在看来,还是挺平衡的。但是城市对农村的偏见只是有一小部分得到了改观,骨子里还是有很大的偏见。我不知道他们的优越感是从哪里来的,还是那句话,不了解就不要对任何人和事做出有失偏颇的见解。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在这个世故的社会,知世故而不世故,便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人生的路还是要自己走的,苦痛欢乐都要自己经历。一生之中不管成就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家人,待人真诚就好。既然人生怎么都要好好过,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要相信,总会有人能理解你陪伴你,给你信心和勇气。所有的词到了最后都变成了家人。是家人不是亲人,亲人太多家人只有那几个,不管在哪,有家人的地方,才有家。
人生下来,就要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中途可能会遇到一个人然后生人,看着孩子过好自己的一生。酸甜苦辣咸,百种滋味万般姿态,低姿态过好生活。这,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