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晏殊的一篇词作,入选了《宋词三百首》。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拓展阅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cognitive poetics)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Reuven Tsur所著的《走向认知诗学理论》、Peter Stockwell的《认知诗学导论》和Joanna Gavins &Gerard Steen合编的《认知诗学实践》标志着认知诗学的诞生和兴起。认知诗学把文学当做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的一种,强调研究读者解读文学作品时的心理机制及相关心理活动。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为阅读和研究诗歌等文学作品提供了新方法。
晏殊是北宋词坛初期的主要词人,他一生著述颇丰,词风深婉含蓄,意境清新,这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他闲雅而有情思的词集《珠玉词》中的一首代表作,是婉约词派的典范之作。这首词除了具有情致深婉的共性之外,还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以往学者们多从意象、感情表达、词的风格等传统诗学的角度来研究,例如,梅华认为主人公的情感是通过上阕的各种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而作者的某种思致则蕴含于下阕高远的意境中。有学者从感情表达的角度来分析,例如,厚艳芬认为该词写闺中人秋来思念丈夫的怅恨情怀。上阕实时写景,但采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感情注入到精选的事物之中,从而点出离恨之苦。李义天也认为该词写闺中人秋来思念丈夫的惆怅情怀,但认为此词更侧重写主人公的孤独之感,寂寞之情,从中看出主人公的离恨之苦,思念之真。还有学者从词的风格角度探析晏殊的词,认为其婉约明丽,深情之至。然而,鲜有学者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分析探究。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解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首词中多种意象的隐喻及其所构建的诗篇主题,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其情景交融之妙处,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真正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一 概念隐喻理论
乔治・莱可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不仅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语言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就是用我们所熟知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
二 概念隐喻及其主题建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描写了闺中人思念远方的丈夫的怅恨情怀,时间由夜写到晓,空间由室内移到室外,再到楼上,层层深入地渲染出闺妇的'离恨相思之苦,情与景相互交融,感情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不愧为写闺思的佳作。该词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表达的虽然是传统的相思别离主题,但是细细评味却能感受到晏殊创作手法之巧妙,全词意象纷呈,借助多重概念隐喻构建了哀愁、思念、离恨的主旨。
1 哀愁之情
词的开头便勾勒出一幅疏朗的深秋晓雾图,“槛菊愁烟兰泣露”意思是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惨淡的烟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落满盈盈露珠,似是在默默哭泣。菊花和兰花是没有感情的植物,不会有忧愁,也不会流泪,而诗人赋予它们忧愁而哀伤,实际上是将菊花兰花隐喻为女主人公。
菊花能迎着霜雪开放,兰花香味清雅,素来被诗人称为花中君子,在中国传统诗词中,诗人赞赏菊和兰花有高洁的品质,并且以花喻女子,更是文人的传统,花和女子有相通之处,共同特征就是都是美丽的。在此诗中,用菊花和兰花隐喻女主人公。源域是菊花兰花,目标域是女主人公,组成了“菊花、兰花是女主人公”的概念隐喻,源域中菊花和兰花的美丽、高洁的品质分别映射为目标域女主人公的美丽和心地纯洁。
在这句诗中还有两个概念隐喻,即烟是哀愁,露珠是眼泪。烟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朦胧飘渺、有形似无形;第二,暗淡的灰色;第三,能弥漫到周边的环境。诗人正是以这三个特点把烟隐喻为愁,愁也是朦胧的,感受的到,摸不着,愁弥漫在身边,无处不在。源域“烟”虽然是具体物体但它朦胧飘渺、有形似无形,映射为目标域“愁”得无法触摸和感觉,愁虽然没有颜色,但从情感与色彩的关系看,人处于积极的感情时,例如,幸福,看到的事物都感觉是明亮的,人处在消极的感情的时,例如,哀伤的时候,眼前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暗淡无光的,构成“烟是愁”的概念隐喻。
露珠是眼泪。露珠的形状与眼泪相似,都是小的圆珠状,并且两者都是晶莹剔透的。上文将了兰花隐喻为女主人公,那么露珠在兰花上面,恰如泪珠在女子脸上。
词人巧妙的运用概念隐喻,通过将菊花兰花隐喻为女子,烟隐喻为愁,露珠隐喻为泪珠,生动的描绘出女子相思成愁,默默哭泣的画面,读来更加忧伤哀婉。
2 思念之情
燕子隐喻时间。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一句短短的诗词往往包含多重意思。这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的意思是:秋天的早晨,一缕轻寒荡漾在罗幕间,燕子双双飞过帘幕。乍看这两句所描写的现象似乎没什么关联,但通过分析该句中包含的概念隐喻就能理解其深意。燕子属于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春天飞来,秋天飞走,而由春天到秋天正是时间慢慢流逝的特征,燕子春来秋去的迁徙映射为时间流逝,构成“燕子是时间”的概念隐喻。
该句的另一个概念隐喻为“燕子是思念之情”。燕子喜欢成双成对的生活,有情人渴望像它们一样比翼双飞。在这首词中,燕子是成双成对,双宿双飞,而女主人公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看到燕子恩爱的情景,渴望双宿双飞,心中就更加思念远方的情郎,构成了“燕子是思念之情”的概念隐喻。
词人运用燕子是时间和思念之情的概念隐喻,巧妙的将罗幕间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联系起来。借描写客观景物的语言写出了女子深深的相思之愁。时间悄悄流逝,春去秋来,罗幕间有了一缕轻寒,燕子似乎耐不住这秋天的寒意,成双成对地飞走了。罗幕中的女子看到燕子双宿双飞,而自己是孤独一人,感到罗幕间更添寒冷,更是心中寒冷,倍增思念。 月光是思念。月光作为光的一种,具有光的连续性、不断性特点。月光的连续性、不断性正好对应了思念的连绵不绝,且月光的照射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无论地面哪一处都沐浴在月光之下。月光的普照使得身处异地的人通过月光连结到一起,月光就是连结人们的物理纽带,同样思念的存在与人的位置和彼此之间距离无关,思念是心灵纽带,构成了“月光是思念”的概念隐喻。
月光洒在庭院之中,女主人看到月光连绵不断,如同自己的思念还未间断,想着这月光也同时照在了情郎身边,而自己的思念他是否能感受到呢?越是如此猜想,越是更加思念远方的情郎,因而心中更加忧伤愁苦。进而把自己斩不断的思念之愁怪罪在了月光之上。怪罪月亮惹的自己思念更重,愁苦更深。
落叶是思念之情。“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意思是:昨天晚上凛冽的西风把满树绿叶吹落,呈现给读者一幅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景象。这句词看似只是描写了这样一个客观的场景,实则蕴含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根据人的身体经验:人在情绪高时,行动会活跃,例如,“高兴得跳起来”;情绪低时,头部下垂,身体体质下降。因此情绪高涨是上,情绪低落是下。树叶长在树上,生命力旺盛,是上,树叶落下来,失去生命力,是下,这点从“落”这一字上也可得出。在此诗中,落叶映射女主人公在思念远方的情人,心中忧愁,情绪低落,深感悲伤,构成“落叶是思念”的概念隐喻。
女主人公怀着深深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孤独的登上高楼,眺望远方,她看到了天涯的尽头,却看不到自己思念的情郎,想给情郎寄去一封饱含相思之情的书信,只能见这连绵的山水,却不知到情郎在何方。
3 离恨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意思是:皎洁的月亮不懂离别后的相思之苦,整夜照亮人间,月光斜照在朱红色的门上。月亮原本是无感知的自然物,当然不可能解离恨之苦,怎么可能知道女主人公彻夜辗转难眠的感受?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中的概念隐喻为“月光是离别情”。中国人自古尚圆,圆象征圆满、完美。所以人们喜爱圆月,圆月是圆满的、完整的,相反,“缺”、“残”则用来形容弯月。人们常把家人、朋友看做一个整体,大家在一起称作“团圆”。中秋时月圆,人团圆,中秋之后,月由圆及缺,家人、朋友也由整体分散成个体,相继离别,月的圆缺就象征了人的离合。
在此词中,女主人公看到月光,自然而然就想到月亮,月亮有残缺的时候,也有圆的时候,而自己苦苦思念在远方的情郎,两人却无再团圆之时,心中悲愤交加,于是就将自己的悲痛怪罪在月亮身上。
结语
这首词描写了很多的客观景物,甚至有些句子就是直接描写客观景物的句子,通过解读词中的概念隐喻内涵,我们发现,这首词的每一个景物都融入了女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愁和思念之悲伤。这首词正是运用这些概念隐喻来巧妙地构建了主题,层层深化女子的相思之情、相思之苦,最后抒发出心中最悲伤的离恨情,并把思念和离恨有浅至深细致的描绘出来,最后达到不知情郎在何方的最高悲情点,感人至深,令人千古传诵。认知诗学为人们研究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很好的将作者、读者和作品连接在一起,更能激发读者的认知思维,使读者更容易达到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清晰地展现其文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