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讲稿第五单元:经脉之道(2)

时间:2014-09-04 04:20: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内经选读讲稿第五单元:经脉之道

  一.本段论述小肠手太阳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治则及人迎寸口诊脉法。

  二.手太阳小肠经的病候以肿痛为主,系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经所致,故为实热之证。“领痛颊肿”是痒腮、发颐的主要证候,好发于小儿,本篇认为此候可见于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用疏风清热之、足阳明胃经及下文的手足少阳经。还可清心泻火,通导小肠之热;提示治疗此病,不必局限于少阳经脉,仅清热泻火以清阳明胃及大肠之热。再如耳聋一症,小肠手太阳之脉人耳中,小肠经脉外感风热,可见耳聋、发热、啦痛、目哆、小便黄赤等症,所以耳聋未必皆为肾亏,治疗耳聋须辨虚实,外感耳聋可从小肠经或少阳经辨治。

  【 原文】 508

  【 校注 】( l )巅:指头顶正中点, ( 2 )肩牌:膊,当百会穴处。同膊,指肩月甲。斑旅):指脊柱两侧的肌肉。( 3 )是主筋所生病者:太阳膀胧经主治筋脉所生的病证。( 10 )头囟:囟门。此指头顶部。

  【 分析 】

  一.阐述足太阳膀胧经脉循行部位、经脉病候、治则及人迎寸口脉诊。

  二.膀胧足太阳经病候中最显著的证候是从头目、颈项,沿着经脉所过之处直至腰民牌胭瑞的疼痛及活动不利,此乃外感病初起的常见证候。仲景 《 伤寒论 》 将“头项强痛”、“头疼”、“身痛”、“骨节疼痛”均列于太阳病中,因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外袭于表,汗不得泄,邪正交争于太阳经所致。故以麻黄汤人太阳经发汗驱邪。

  三.目前临床对外感初起的骨节疼痛常用荆防败毒散之类,发散太阳经之寒邪;若因风寒湿人侵诸多骨节所致的痹证,用羌活胜湿汤类取效,所用药物大多人太阳经。目黄说明黄疽与膀胧亦有关,仲景认为发黄有小便不利的症状,若小便自利,则黄从小便而去,故利膀胧通小便不失为治疗发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见,病候虽多,但均可通过本经的输穴和脏腑进行治疗,此亦 《 内经 》 异病同治范例之一。

  【 原文 】509

  【 校注 】 (1)邪走足心:斜着走向足心的涌泉穴。邪,与斜同。 ( 2 )然谷:穴名,别名龙渊、然骨,属足少阴经,位于内踩前大骨下陷中。 ( 3 )面如漆柴:形容面色憔悴,黯黑无光。漆柴,烧成焦黑的柴炭。 ( 4 )喝喝:喘息声。 ( 5 )骨厥:肾主骨,因本经经脉之气上逆而出现的证候,称为骨厥。 ( 6 )痿厥:四肢痿弱逆冷的病证。

  【 分析 】

  一.本段论述足少阴之脉的循行部位、经脉病候、气不足的辨证、治则、本经虚实的人迎寸口脉诊以及养生方法。

  二.本节不似上文肺手太阴经、大肠手阳明经、胃足阳明经等经脉论述中均有“气盛有余”“气虚不足”的虚实辨证,此节只论“气不足”,而无“气有余”,这是耐人寻味的。观历代医家对足少阴肾之疾病大多从虚论治,说明这一理论符合客观实际,因而有临床指导价值。如外感热病, 《 伤寒论 》 中少阴病不论寒化热化均为虚证;温病后期,真阴被耗,责在肝肾阴虚;内伤杂病中往往久病及肾。

  三.但临床上并非肾无实证,如 《 灵枢 · 本神 》 日:“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临床见肾病水肿的寒实证和相火偏亢的肾热证,但治疗常用泻其他脏腑的方法而不直接泻肾。再者,肾虽亦有实证,但远少于虚证,故李东垣说:“肾本无实,不可泻”。( 《 东垣十书 · 肾脏苦欲补写药味 》 。

  四.由此可见,对足少阴肾经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从病理角度看,肾病有虚实,而以虚为主;从治疗角度看,重在于补。可见此处言虚不言实,有深刻医理。

  【 原文 】 510

  【 校注 】( l )历络三瞧: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历,有经历的意思。礁、焦通用。 (2 )小指次指:从小指数起的第二指,即无名指。( 3 )是主脉所生病者: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偷穴主治血脉病变所产生的病证。因心主血脉,诸脉皆属于心,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代心受邪,故云主脉所生病。张志聪注:“心主血而包络代君行令,故主脉,是主脉之包络所生病者。”

  【 分析 】

  一.论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的循行部位、经脉病候、治则及本经虚实的人迎寸口脉诊。

  二.心包络为心之城廓,具代心受邪之功能,故其病候有与心手少阴经病候相似之处,如心痛,掌中热(手心热),目黄,臂肘挛急,腋肿(属臂厥之类)等,均是心火亢盛的表现;但亦有心手少阴经病候未及的病候,如心中澹澹大动,喜笑不休,烦心等证,此为心火亢盛,神明被扰之象,此候不在心手少阴经脉中论述,盖因心包络是“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故心神失守之候可在此表现于外。

  【 原文 】 511

  【 校注 】 ( l )两指之间:指小指、无名指之间。 ( 2 )手表腕:指手背腕关节处。手表,指手背。 ( 3 )两骨:指前臂外侧尺骨和挠骨。 ( 4 )落: 《 针灸甲乙经 》 《 太素 》 均作“络”。 ( 5 )浑浑淳淳:形容听觉模糊不清。( 6 )是主气所生病者:三焦手少阳之经腑穴可主治气病所产生的病证。

  【 分析 】

  一.本段论述三焦手少阳之脉的循行部位、经脉病候、治则及本经虚实的人迎寸口脉诊法。

  二.嗌肿、喉痹之证在本篇中见于多处,除见于本经病证之外,还见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等诸经病候。此证主要由于火热上冲所致,但火有虚实之分,实证如少阳三焦相火,阳明肠胃燥火,心肝阳热之火;虚火有因阴虚水不制火;或阳虚火不归元,责之于肾。

  【 原文 】 512

  【 校注 】 ( 1 )头角:即额角。 ( 2 )下加颊车:向下经过颊车处。加,居其位之意。 ( 3 )毛际:指耻骨部的阴毛处。 ( 4 )脾厌:即牌枢。 ( 5 )稗阳:大腿的外侧。 ( 6 )外辅骨:即用卜骨。 ( 7 )绝骨:在外跺直上三寸许胖骨的凹陷处。 ( 8 )大指歧骨:指足大趾、次趾间的骨缝。 ( 9 )三毛:亦称丛毛、聚毛。此指足大趾爪甲后二节间背面有毛的部位。( 10 )太息:即叹气。 ( 11 )面微有尘:形容面色灰暗,象蒙了一层尘土一样。杨上善注:“足少阳起面,热甚则头颅前热,故面尘色也。” ( 12 )体无膏泽:皮肤枯稿,失于润泽。 ( 13 )阳厥:指足少阳之气厥逆引起的病证。 ( 14 )是主骨所生病者:足少阳胆经可主治其经脉所过部位骨的病证。(15)马刀侠瘦:即痕病。生于腋下,其形长,质坚硬,形似马刀,故名马刀;发于颈旁,形如贯珠的,称为侠瘦。两处病变常相关联,故马刀、侠痹并称。 ( 16 )

  【 分析 】

  本段论述胆足少阳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治则及本经虚实的人迎寸口诊脉法。邹日厥”之证有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等证候,是肝胆火旺,引动足少阳经气厥逆所致。

  【 原文 】 513

  【 校注 】(l)股阴:大腿内侧。 (2)痔病:病气之一,肇丸肿痛下坠的病证。( 3 )狐病:俗称小肠气。症见腹股沟肿块时大时小,时上时下,如狐之出没无常,故名。 ( 4 )闭窿:病证名。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

  【 分析 】

  本段论述肝足厥阴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治则及本经虚实的人迎寸口诊脉法。十二经病候中有狐疝、痰疝者,仅见本经一处。虽疝有多种,而历代医家对庙的论述均不离于足厥阴肝经。故临床治疝总以理气疏肝为主。此外本节提示医生,遗尿、闭窿等证并非只属肾与膀胱等脏腑病变,与肝经也有关,肝气痹阻亦可导致小便异常,故可启发临床治疗思路。

  单元小结

  1 .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形成经脉运行如环无端的循环系统。

  2 .分析经脉之气的虚实辨证,但肾足少阴之脉不论实证,提示肾多虚证。

  3 .描述了十二经病候,“是动则病”与“是主(某)所生病者”,内容丰富,对临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有深刻的启示。

  4 .论述了人迎寸口诊断十二经虚实的脉法。

  思考题

  1 .你对“是动则病” , “是主(某)所生病者”有何见解?

  2 .你认为十二经脉病候对临床还有哪些指导价值?

  3 .你能补充本篇未写出的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的气有余及气虚不足的病候吗?

内经选读讲稿第五单元:经脉之道(2)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