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3)

时间:2014-09-03 01:25: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 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分析】:

  大国应当自己自愿处在小国的下面,使自己成为天下士民的交会之地,成为天下人的阴柔宁静的立身之处。阴性永远要用宁静来战胜阳性,也就是要把宁静表现为谦虚卑下。

  所以,大国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小国,那么,就能得到小国真正的拥护。小国能够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大国,那么,就能得到大国的信任。也就是说,国家不分大小,都应当以谦虚卑下自处。因此,或者表现为大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小国的拥护,或者表现为小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大国的信任。

  大国不过是想要兼容并蓄更多的人,小国不过是想要进入大国之中来做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能各自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结果,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大国应该永远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而不能恃强大而自傲。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1]。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释】:

  [1]"奥"字,河上公注为"藏",王弼注为"庇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均作"注",读作"主"。其实,道作为万物之"主",已将"保藏、庇荫"万物的意思涵括进去了。

  [2]"保"字,任继愈和陈鼓应的译文,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人之所宝倚也",说"道也是恶人所要处处保持的"。

  【翻译】:

  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

  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弃绝呢?所以,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 进这大道里呢!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 是天下最尊贵的啊!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翻译】:

  把清静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

  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 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轻易的许诺,必不大可信;看起来容易的,到头来必难。所以,圣人犹有艰难之心,但终无难成之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翻译】:

  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所以,圣人不是靠自己的作为,就不失败;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丧失。

  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 有失败的事了。

  所以,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圣人这样做,是顺应万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为 。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翻译】: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而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

  世人所以难管理,就因为人的智慧诡诈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 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

  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能永远记住这个法则,就叫至高无上的恩德。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多么奥妙,多么深远,与一般事理多么不协调,甚至大相径庭,然 而,唯此才是通向大顺的啊!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

  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

  若有人想在万民之上,先得自谦为下;要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后。圣人正是这样,他在上,人民没有重担;他在前,人民不会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热心拥戴 而不厌倦。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翻译】:

  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大,才不具体像什么。若具体像什么,他早就藐小了。

  我有三件宝贝,持守不渝。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这世上争强好胜,为人之先。

  慈爱才能勇敢,俭朴才能扩增,不与人争强好胜,才能为人师长。

  当今之人,失了慈爱只剩下勇敢,失了俭朴只追求扩增,失了谦卑只顾去抢先,离死亡不远了!

  慈爱,用它来征战就胜利,用它来退守必坚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爱来护卫保守。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翻译】:

  真正的勇士不会杀气腾腾,善于打仗的人不用气势汹汹,神机妙算者不必与敌交锋,善于用人者甘居于人之下。这就叫不争不竞之美德,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翻译】: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动地举兵伐人,而只是被动地起兵自卫;我不敢冒犯人 家一寸,而宁肯自己退避一尺。"这样,就不用列队,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为天下没 有敌人了。

  最大的祸害是轻敌,轻敌几乎能断送我的宝贝。

  所以若两军对峙,旗鼓相当,那悲伤哀恸的一方必胜无疑。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翻译】: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天下的人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

  (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们自以为有知识,所以不认识我(的话和我的 事)。

  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贵。所以圣人外表是粗麻衣,内里有真宝贝。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翻译】:

  知道自己无知,最好。无知却自以为知道,有病。只有把病当成病来看,才会不病。圣人不病,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是病,所以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翻译】:

  当人民不再敬畏任何人的权威时,真正的大权威就来到了。

  不要妨害人们的安居,不要搅扰人们的生活。只要不令人们生厌,人们就不会厌恶权威。

  所以,圣人深知自己,却不自我炫耀;他珍爱自己,却不自我尊贵。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翻译】:

  有勇气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气自认怯懦,不敢妄为的,得活。这两 种勇气,一个有利,一个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晓得个中原委呢?

  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翻译】:

  人民若不怕死,以死来恫吓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先使人民惧怕死亡,有为非作歹的人再处死,这样谁还敢为非作歹呢?

  冥冥永恒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杀予夺的。企图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杀予夺的人,就好象外行 人代替木匠砍削木头。代替木匠砍削木头的人,少有不伤著自己手的。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翻译】:

  人民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吃税太多,所以吃不饱。

  人民不好管,是因为统治者人为造事,所以不好管。

  人民不在乎死,是以为他们追求今生太过份,以致不在乎死。

  所以,唯有不执著于今生享乐的,比那些过份看重今生的人更高明。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

  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草木活著得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柔弱的,属于生命。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军队一强大就要被消灭了,树木一强盛就要被砍伐了。

  强大的处于下势,柔弱的处于上势。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翻译】:

  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不足时拉一拉。

  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人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给有余的。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唯独有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能。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1]。」正言若反。

  【注释】:

  [1]国之污垢,即罪恶;担其罪,即受辱。不祥,即凶殃;承其凶,即受难。

  【翻译】: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1]。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释】:

  [1]古时借债,刻在一块板上,劈开,债主存左边,债人存右边;此为「司契」。「司彻」则是贵族按成征收税租。

  【翻译】:

  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怨恨并不能消失贻尽,这岂算得上良善呢?

  所以,圣人掌握著欠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潦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 之人却是苛取搜刮,珠镏必较。

  上天之道,公义无私,永远与良善的人同在。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国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具也不使用。人们畏惧死亡而不远 行迁徙。虽有车船,却没有地方使用;虽有军队,也没有地方部署。

  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以其饮食为甘甜,以其服饰为美好,以其居处为安逸,以其 习俗为快乐。邻国的人们相互可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互可以听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 相互往来。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翻译】:

  可信的不华美,华美的不可信。

  良善的不巧辩,巧辩的不良善。

  真懂的不广博,广博的不真懂。

  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

  上天的道,有利于天下,而不加害于天下。圣人的道,是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3)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