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全文及译文
慎到,尊称慎子,赵国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是从道家中出来的法家创始人物。下面是关于慎子全文及译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慎子》
《慎子·威德》
【原文】
威德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圣人有德。不忧人之危也。天虽不忧人之暗。辟户牖必取己明焉。则天无事也。地虽不忧人之贫。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则地无事也。圣人虽不忧人之危。百姓准上而比於下。其必取己安焉。则圣人无事也。故圣人处上。能无害人。不能使人无己害也。则百姓除其害矣。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之也。百姓之於圣人也。养之也。非使圣人养己也。则圣人无事矣。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緆。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元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走背跋踚。穷谷野走十里。药也。走背辞药则足废。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故贤而屈於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於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者。权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於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众也。故举重越高者。不慢於药。爱赤子者。不慢於保。绝险历远者。不慢於御。此得助则成。释助则废矣。夫三王五伯之德。参於天地。通於鬼神。周於生物者。其得助博也。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则事省。事省则易胜。士不兼官则职寡。职寡则易守。故士位可世。工事可常。百工之子。不学而能者。非生巧也。言有常事也。今也国无常道。官无常法。是以国家日缪。教虽成。官不足。官不足则道理匮。道理匮则慕贤智。慕贤智则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法虽不善。犹愈於无法。所以一人心也。夫投钩以分财。投策以分马。非钩策为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愿望也。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明君动事分功必由慧。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故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踰亲。禄不得踰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无羡赏。下无羡财。
【译文】
天有无限的光明,不必担忧人间存在的黑暗;地有无穷的财富,不必担忧人间存在的贫穷;圣人具有美好的德行,不必担忧人间存在的危难。天虽然不担忧人间的黑暗,人们开辟门窗,一定会使自己取得光明,那么天就没有事了。地虽然不担忧人间的贫穷,人们伐木割草,一定会使自己取得财富,那么地就没有事了。圣人虽然不担忧人间的危难,人们都效法于上,亲近于下,就一定能得到社会的安定,那么圣人就没有事了。因此,圣人处在上位,能够做到不损害人,却不能使人们不危害自己,那么百姓就要除掉他们的祸害。圣人能够统治天下,是接受了人民的重托,不是自己私自窃取的。百姓对于圣人,是奉养他,而不是靠圣人来养活自己,那幺圣人就没有事了。
毛嫱、西施,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要是让她们穿上兽皮和粗麻布衣,那么看见的人都会马上跑开;要是让她们换上漂亮的细麻布衣,那么过路的人都会停下来观看。由此看来,则是好看的细麻布衣资助的结果。美女不穿好看的衣服而穿难看的衣服,就会让人产生嫌恶。背着沉重的东西长途跋涉,走完山谷与原野,跑了十多里路,是因为把东西捆绑在背上的缘故。如果把东西不捆绑好放在背上,就无法走路。所以,腾蛇趁雾游行,飞龙乘云往来,如果云消雾散,腾蛇、飞龙与蚯蚓没有什么两样,这是因为它们失掉了依托的缘故。因此,贤人之所以屈服于不肖者,是因为贤人的权力太轻;而不肖者能服从于贤人,是因为贤人的地位尊贵。唐尧作为普通老百姓,不能指使他的邻家;等到他坐北朝南称王的时候,就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由此看来,贤德并不能使不肖者服从,而权势地位却能使贤人屈服。
因此,没有名望的人能决断一切,是由于权重的缘故;弓弩不强而矰射得高,是凭借风势的缘故;自身不贤而命令却能得到推行,是借助于众人的力量。所以,托负重物跨越高处的人,一定不会忽视把东西捆绑好;喜爱婴儿的人,一定不会慢待保姆;经过艰难险阻长途跋涉的人,一定不会轻视驾御车马的本领。这是因为得到帮助就会成功,失去帮助就会失败。古代三王、五伯的德行,可与天地相参,可与鬼神相通,可以遍及万物,这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广泛的帮助。
古时候,工匠不兼做其它事情,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职。工匠不兼做其它事情,事情就不多,事情不多就容易做好。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职,职责就少,职责少就容易胜任。所以士人的职位可以世代相继,工匠的职业可以长期不变。各种工匠的子弟不用学习就能做工,这不是他们生来就心灵手巧,而是说他们能经常看到做工的缘故。现在国家没有长期稳定的政策,官吏没有常久实行的法令,因此国家政治日趋谬误。实行教化虽然很有成效,但各级官吏缺乏且多数不称职;官吏缺乏又不称职,治理国家的方法就匮竭;治理国家的方法匮竭,就会仰慕渴求贤能智慧的人;仰慕渴求贤能智慧的人,那么国家政治的关键就完全操纵在一个人的手中。
古时候,拥立天子而使他尊贵,并不是让天子一个人得到利益。这是说:天下没有一位尊贵的君主,那么国家的法令就行不通,让法令行得通是为了治理好天下。所以拥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好天下,并不是设置天下来为天子一个人服务;拥立国君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并不是建立国家来为国君一个人服务;设置官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并不是设置官职来为长官个人享乐。国家的法制虽然还不完善,但还是胜过没有法制,法制可以用来统一人心。
用拈阄来分配财物,用抽签来分配马匹,不是说拈阄、抽签是最均平的,而是借用这种公正的方式方法,让那些分得好东西的人不知道对谁感恩戴德,让那些分得坏东西的人不知道对谁抱怨怀恨,这样来堵塞人们的各种欲望。所以用蓍龟占卜吉凶祸福来确立公正的认识,用秤称量物体轻重来确立公正的标准,用文书契约来确立公正的信誉,用度量丈量物体的长短来确立公正的审查准则,用法令制度、礼仪典章来确立公正的道义。凡是确立公正的准则,都是为了摒弃私心。
圣明的君主做事论功,一定要凭借聪明才智;确定奖赏和分配财物,一定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统一法规;施行德政要做到恰到好处,一定要符合礼仪规范。所以君主的欲望不能错过时机,爱好不能违犯法制,尊贵贤人不能超过亲族辈分,赏赐俸禄不能超过官职爵位。士人不得兼任其它官职,工匠不得兼做其它事务,根据才能的大小分配合适的工作;根据工作中的贡献赏给相应的报酬。如果能做到这样,君主和官吏就不会滥用赏赐,臣下和百姓就不会贪收财物。
《慎子·因循》
【原文】
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
【译文】
天道因循自然就广大,人为地改变它就缩小。所谓因循,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民情。人们没有不愿尽心尽力为自己做事的,要强求他们改变为自己做事而变成为我做事,那就不可能找到合用的人材。因此,古代帝王对不肯接受俸禄的人,不任用他们做臣子。对于接受俸禄不优厚的人。不要求他们担当艰巨的工作。人们如果不能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那么君主就不选拔任用他们。所以,君主要善于利用人们都尽力为自己做事的特点,不要强求他们去做不愿做的事,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为我所用的人,这就叫做因循自然,顺应民情。
《慎子·民杂》
【原文】
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大君不择其下。故足。不择其下。则易为下矣。易为下则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谓太上。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巳。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为善以先下。则下不敢与君争为善以先君矣。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过。则臣反责君。逆乱之道也。君之智。未必最贤於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反於不赡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则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也。
【译文】
民众混杂居处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事情,每个人的专长各不相同,这是民众的实际情况。人君高高在上,对下面各有专长的人材都能兼容并蓄。虽然民众的专长各不相同,但都能为君主所利用。所以,通达的君主把民众的各种专长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资助,尽力包容他们,精心培养他们,对他们不随便加以取舍。因此,君主不在一个方面寻求人材,所以君主的要求没有得不到满足的。君主对臣下不故意挑剔,所以各种人材就充足。君主不挑剔臣下,臣下就比较容易做事。臣下容易做事,国家的各种人材就没有不被包容的。君主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材,处在下面的人就自然增多。处在下面的人越多,君主的威望就越高。
君臣之间应该怎样摆正关系呢?臣子要多做实事,君主用不着做实事。君主只要安逸享乐就行,臣子则要不畏劳苦地工作。臣子要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君主不要参与具体事务,只坐享其成就可以了。这样国家政事没有治不好的,治理国家的正确道理就是这样。君主如果什么事情都亲自去做,与臣下争着干实事,这是代替臣下担负责任而蒙受劳苦,臣下反而安逸享乐。所以说,君主要是喜欢抢在臣下之先干实事,臣下就不敢抢在君主之前去做事,结果臣子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隐藏起来。如果一旦有了失误,臣子就会出来责备君主,这是导致臣子背叛君主、国家出现祸乱的.根源。
君主的聪明才智,不见得比群臣高明多少,凭君主不怎么高明的才智,要治理好国家,用善来完全覆盖下面就不够了。假使君主的才智是最高明的,仅凭君主一人的力量让群下百姓富足,也是相当劳苦的。劳苦过度就会身体疲倦,身体疲倦就会衰老,身体衰老就无法履行职责,这样就会又回到老百姓得不到富足的老路上。因此,君主如果事事都亲自去做,臣下就会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君主和臣子的地位就容易颠倒,这就叫作倒行逆施。国家出现倒行逆施,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君主如果放手把具体实事都交给臣下去做,而不必自己亲自动手,那么臣下就会尽职尽责,这就理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国家得到大治或大乱的分界就在这里,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慎子·知忠》
【原文】
乱世之中。亡国之臣。非独无忠臣也。治国之中。显君之臣。非独能尽忠也。治国之人。忠不偏於其君。乱世之人。道不偏於其臣。然而治乱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绝世。而君未得宁其上。无遇比干子胥之忠。而毁瘁主君於闇墨之中。遂染溺灭名而死。由是观之。忠未足以救乱世。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也。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是以过修於身。而下不敢以善骄矜守职之吏。人务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业。和顺以事其上。如此。则至治已。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泽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国。故桀之所以亡。尧不能以为存。然而尧有不胜之善。而桀有运非之名。则得人与失人也。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译文】
在社会处在混乱的时代,在国家衰亡时的大臣中,国家并非没有忠臣;在国家得到治理的时候,在君主名声显赫时的大臣中,并非都能尽忠。在国家得到治理的时候,人们尽忠并不偏重于君主;在国家处在混乱的时候,治国之道并不偏重在几个贤臣身上。然而国家得到治理或处在混乱之时却有相同的地方,即世上都有忠于国家的人。臣子想尽忠的,世代不绝,但君主在上位却没有得到安宁,是没有遇到比干、伍子胥这样的忠臣吗?他们忠于国家,却使君主毁败在社会的黑暗之中,最后使夏桀、夫差身败名裂而死。由此看来,臣子尽忠并不能挽救乱世,而恰巧加重了君主的罪过,怎样说明这个道理呢?父亲虽然有个孝顺的好儿子,却有虞舜放逐了父亲瞽叟;夏桀有忠诚的臣子,却使自己的罪过闻名天下。那么,这说明孝子不生在慈父的家庭,忠臣不产生在圣君的下面。
所以,贤明的君主使用臣子,使臣下尽忠而不越过自己的职权,使臣下尽职而不越过职责范围。君主有了过失自己加以修正,在下面的臣子就不敢骄傲自大。各级官吏都忠于职守,为治理国家尽心竭力,对公务都不敢过于偷懒。各级官吏都能修身敬业,谦和恭顺地事奉君主,如果都能这样,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达到了最理想的程度。
亡国的君主,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罪过;会治理国家的君主,也不是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要治理动乱的国家,关键在于任贤使能,而不在于忠臣的多少。因此,有贤能的人都能得到重用,连君主也会得到恩惠;只靠忠臣统治天下,灾难就会危及整个国家。所以,夏桀使国家灭亡的措施,即使让唐尧使用也不能使国家安存。然而,唐尧有非常好的善行,夏桀有运用无才无德之人的罪名,关键在于是得到人材或是失掉人材。所以,修建庞大皇宫所用的木材,决不是一棵树的材料;纯白的狐皮裘衣,决不是一只狐狸皮所能做成的;而国家的治乱安危、存亡荣辱的形成,也决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慎子·德立》
【原文】
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害在有与不在独也。故臣有两位者国必乱。臣两位而国不乱者。君在也。恃君而不乱矣。失君必乱。子有两位者家必乱。子两位而家不乱者。父在也。恃父而不乱矣。失父必乱。臣疑其君。无不危之国。孽疑其宗。无不危之家。
【译文】
确立天子的地位,不能使诸侯产生怀疑;确立诸侯的地位,不能使大夫产生怀疑;确立正妻的地位,不能使嬖妾产生怀疑;确立嫡子的地位,不能使庶子产生怀疑。互相怀疑就不会安宁,有了对立的双方就容易产生争斗,互相争斗的结果就是互相残害,危害就产生在这种双方的争斗中,而不会产生在只有单独的一方。所以,大臣中有两个官位相同的,国家必定发生混乱。两个大臣官位相同而国家却没有发生混乱的,是因为仗着君主还在位的缘故。正因为依赖君主在位才使国家没有出现混乱的局面,如果君主失位,国家就必然出现混乱。家中如果确立两个地位相同的嫡子,家庭就必然出现混乱。如果家中确立了两个地位相同的嫡子而没有出现混乱,是因为仗着父亲还健在的缘故。正因为依赖父亲的健在才使家庭没有发生混乱,如果父亲去世,家庭就必然出现混乱。因此,臣子如果怀疑君主的,国家没有不发生危险的;庶子如果怀疑嫡子的,家庭没有不发生危机的。
《慎子·君人》
【原文】
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非以钩策为过於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於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望於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
【译文】
君主治理国家,如果舍弃法制而实行人治,那么诛杀、奖赏、任用、罢免都会由君主个人的喜怒爱好来决定。这样受到的奖赏即使恰当。但受到奖赏的人欲望是没有穷尽的;受到惩罚即使也得当,但受惩罚的人都期望无休止地减轻罪行。君主如果舍弃法制而以私人的意愿来裁定赏罚的轻重,那么就会造成相同的功劳而受到不同的奖赏,相同的罪过却受到不同的惩罚,这样怨恨就由此产生了。因此,分马用抽签的办法,分田用抓阄的办法,并不是说用抽签、抓阄的办法比人的智慧高明多少。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排除私心杂念。堵塞怨恨。所以说,君主治理国家要任用法制,而不要仅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做,那么一切事情都依着法制来决断。君主依法治理国家,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相应的奖赏和处罚,而不把幻想寄托在君主的私人爱好上,因此人们心里就不会产生怨恨,全国上下就会和睦相处。
《慎子·君臣》
【原文】
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於耳。无法之劳。不图於功。无劳之亲。不任於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译文】
作为贤明的君主,不要听信谣传,要依据法制权术来处理政事,观察得失。不符合法制的言论。不盲目听信;不符合法制的劳作.不算作功劳;没有功劳的亲戚朋友,不委任他们官职。不把官职私自赠送给亲戚朋友,施行法制不遗忘自己所喜欢的人,上下相安无事,只有施行法制才办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