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

时间:2017-06-02 06:15: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余光中《乡愁》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 诵读

三、分析

四、总结

介绍作者创作《乡愁》时的情况: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深情,极其钟爱,他们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

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或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创作了不少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

引用古人和现当代抒发乡愁之思的诗作,让学生体会游子思乡感情和乡愁诗的特点,导入新课。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抒发思乡之情的?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一长大后的夫妻分离一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一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学生朗读三遍。

要求:

正确的朗读。作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达到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问题:

◆1.诗人用了哪些贴切的比喻来使乡愁形象化?

◆2.这些用来左比事物,同作者各个年龄段的经历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讨论。

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一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成为具体的事物,变成了具体触摸到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了依托。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概括这首诗歌的主题。

学生发言。

小结要点:

诗人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我”、“母亲”、“大陆”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读课文。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

朗读三遍。

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整理同学们的发言,准备交流。

学生发言。

先自己准备,然后发表意见。

朗读。

余光中《乡愁》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