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讲之三--孔子的仁
孔子的?仁?
梁茂鲁
《论语》中,当别人劝孔子在乱世中隐居时,孔子忍不住惆怅的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天下如果有规则的话,自己倒不必参与这世间的变革,可以做个大富翁,可以做个公务员,可以做个教育者,而不必像现在这样,有时迷路,有时绝粮,有时被人围攻,有时被人嘲笑,凄凄惶惶地奔走于世间。
为什么呢?盛世有规则的时候,不是正好出来做事么?乱世有危险的时候,不是应该独善其身么?孔子为什么说有危险的时候反而要出来做事?他不知道这有危险么?
读孔子的《论语》,我们知道,这是因为他有?仁心?,觉得自己有责任,不忍天下陷于?无道?,因为天下?无道?的时候,力小财微的百姓,是首先受到伤害的,而有能力做点什么的自己却袖手旁观,所以即使奔波流离,即使自己也经常陷于危险之中,也要为天下立道。而孔子立道的核心,就是?仁?。
为什么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呢?孔子还有很多其他的提法,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什么不是它们中的一个呢?
这可以从孔子自己的话来判断,也可以从他的所行来判断,还可以从这些原则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孔子曾经把传承自己思想的重任寄托于颜回身上,可是颜回死的早,孔子虽伤心也无可奈何,后来,这个传承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另一个得意弟子曾参的身上,孔子有一次对曾参说?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子对曾参说,我的(道)学问,可以
用一个字或一个原则串联起来,然后曾参说?我知道了?。那么曾参知道了什么呢?他出门之后告诉其他弟子的是?忠恕?,但这个?忠恕?,也应该只是行?仁?的方法,其上的核心应该是?仁?,也就是孔子说的?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仁?。孔子所有的'思想,都可以用?仁?作为核心,贯穿起来。
既然可以用?仁?贯穿孔子的思想,那么?仁?一定可以贯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我试解释如下:
?孝悌?讲的是对亲人对自己人的?仁?,?忠信?讲的是对亲人之外的?仁?。顺便说一声,我认为孔子此处说的?忠?和后来忠于皇帝的特别是那种读书把脑子读坏了的?愚忠?是不一样的。孔子所说的?仁?,不仅是一种思想,还是可以指导生活的,而他提倡的?孝、悌、忠、信?就是对?仁?的二次分解,是在?仁?的指导下的针对如何与人相处的比较具体的规则。
那么如何做到?孝、悌、忠、信?呢?这就需要?礼、义、廉、耻?。也就是说,?孝、悌、忠、信?是?仁?在与人交往中的体现,而?礼、义、廉、耻?则是行?仁?的原则与保障。
?礼?,就是规则,孔子曾经告诉颜回说?克己复礼为仁?,又告诉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做事要讲规则,要按规则来。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孔子是很看重颜回的,也可能是希望他继承自己的志向的,而一个集重任于一肩的人,是行不得快意之事的,他必须要做出表率,他行事必有规则,这样下面的人才知如何去做。纣做金杯,然后续做酒池肉林,凡事的崩坏,常常是从一些微小的点开始。所以李世民宁愿把鸟捂在袖子里,曹操宁愿割去?受之父母?的头发,也不愿意凭权势而乱法。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一个有规则的社会,一个规则得到实施的社会,起码是一个可以?努力?的社会,而不是?不知道做什么才好?或者?做什么都不好?的社会,那应该是一个你只要按?礼?按?规则?去做,生命、安全、财产就比较有保障的社会,而不是纯粹以统治者意志为最高指示的社会。虽然?规则?也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但在没有修改规则之前,一个有序的社会,统治者也是不能乱发话的。即便是在个人集权的封建社会时期,那些比较有作为的?明君?,也是做出过一些表率的。不知今日的社会如何?
?义?,或可理解为?道义?。他指什么呢?大概是指?即使和自己无关,但只要是符合‘仁心’的,也当行之?。比如《五人墓碑记》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也就是说,这五人和?蓼洲周公?是没啥关系的,但觉得?蓼洲周公被逮?是不仁的,所以挺身而出了。这大概可以算孔子所说的?有杀身以成仁?了;而文天祥、江姐他(她)们,大概可以算?无求生以害仁?了。厚厚的一本历史,多少的?仁人志士?啊……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为什么呢?因为?仁?在先,而
?义?随之。坚守?仁?道,激于?道义?,即使老师也不让。也就是说,凡是和?仁?有冲突的,当以?仁?为先。比如孔子过?蒲?,也曾不讲?信?,因为他觉得有违于?仁?。孟子曰:?嫂溺,则叔援之以手?,这虽然不合于?礼?,但合于?仁?,所以当行。所以,我们猜测:?义?就是不合于?规矩?,但合于?仁?,此或为?义??
?廉?,又讲什么呢?它大概指?仁?与物质与富贵之间的关系。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也就是说没有?仁?心?仁?行的人,不可以长期身处贫困艰难的环境,也不可以长期身处快乐充裕的环境。俗话说?饥寒起盗心?,最艰难的时代,人们曾经?易子而食?,而一个有?仁?心的人,他起码不会伤害别人,所
以他不会如此做;俗话说?饱暖思淫欲?,有权力有物力而不守礼法的人,难免会以人为玩物,结怨多了,恐怕终究也将乐不起来。
那么,一个有?仁?心的人如何面对物质呢?孔子说?廉?。他称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他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也就是说,行?道?之人,物质当以正路求之,不可沉于物欲之中,而迷失了?仁?心。此为?廉?。
?耻?,《说文》说?辱也?。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所以,光?辱?不行,还要?知耻?,并且求改变,这样就接近于?勇敢?了。
那么,?耻?和?仁?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一个是受过?耻辱?,才更能体会?耻辱?是什么样,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受过或旁观过,做事时若有?仁?心,当会寻求更合适方法。比如捐款助学的南京倪超老人,他会嘱咐工作人员,不要告诉受助人尤其是贫困生,我想,这就是善行中的?仁?心。
另一个,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也就是说,一个有?仁?心而没有智慧的人,是没有能力去行?仁
?的。他很可能会搞出笑话来,比如宋襄公,所以,人要?知耻?,然后?好学?,然后?力行?,这样,就接近于?仁?道了。以上借助孔子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阐述了一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我认为孔子的核心就是?仁?,所以,学习《论语》,当先谈?仁?,明了了?仁?,学习时,扣住此字,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