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厢记》
浅谈《西厢记》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就作品而论,有两座高峰,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西厢记》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上的惊叹,贾仲明
【凌波仙】吊曲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那么《西厢记》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
首先,它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但又远远超过了前人,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西厢记》本事出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传》中的张生是一个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他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而另娶高门,并称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小说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在宋金时期又出现了《董西厢》,它是以《莺莺传》为基础的,但在内容上根本改变了原作的思想倾向,把文人士大夫对女性的始乱终弃所造成的悲剧,改变成了莺莺和张生共同为婚姻的自由而奋斗,最终获得幸福结合的喜剧。这一转变,使作品在艺术和故事情节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董西厢》的独创性成就,为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创作奠定了基础。王实甫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把流传了四百年的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创作成了代言体的.戏剧,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但是无论是《莺莺传》还是《董西厢》都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出色。《莺莺传》只是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反映了一个社会现状,思想程度不够深。《董西厢》虽有所改善,让人物张生和莺莺共同与封建家长进行斗争,但也没有反映社会的本质,没有达到与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程度。而故事本身也没有《西厢记》精彩。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故事结构情节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更胜一筹。
其次,思想内容独特先进。故事写了相国夫人携女儿崔莺莺扶崔相国灵柩回老家安葬,途中寄居普救寺,住西厢。青年才子张珙书剑飘零,上京赶考,顺便游览普救寺,佛殿偶遇,一见钟情。叛将孙飞虎围攻普救寺,老夫人情急下招贤令,退兵者以莺莺妻之。张生写信向白马将军杜确求援,打退叛军。老夫人食言赖婚,说莺莺已与郑恒订婚,于是他们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婢女红娘帮他们穿针引线,莺莺经过思想斗争,大胆于张生私订终身。老夫人发觉,恼怒拷红,强令张生上京应取。莺莺忍痛长亭送别,张生状元及第,郑恒造谣作祟。张生在杜确帮助下,揭穿阴谋,终于与莺莺团圆。张生高唱“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从故事的内容来看,首先是反对封建门阀制度,在张生提出要和莺莺完婚时,老太太多次说“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意思就是嫌弃张生没有功名,配不上他们家小姐。由此可以看出封建门阀制度是多么深,真是讲究门当户对。其次是反封建伦理制度,封建社会男女结婚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存在自由恋爱。而本故事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却勇于反抗,在老太太一再拒绝张生,要莺莺嫁给已与她订婚的郑恒时,莺莺没有屈服,而是坚信自己心中的信念,非张生不嫁。在两个人共同努力之下,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再次是反封建势力,这主要表现在郑恒和老太太身上。郑恒仗着自己出生好就来阻挠张生与莺莺,在《西厢记》【张君瑞庆团圆杂剧】第三折中郑恒“与了一个富家,也不枉了,却与了这个穷酸饿醋。偏我不如他?我仁者能仁、身里出身的根脚,又是亲上做亲,况兼他父命。”老太太与那郑恒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一开始明明许下了承诺,最后却食言,仗着长辈的身份与顽固的势力,想用各种理由搪塞,甚至想用金钱
就将张生打发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王实甫提出了儿女的婚姻应由儿女自己做主的观点,这是前所未有的。王实甫在句末大胆提出了一个理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简言之,《西厢记》通过崔、张的爱情纠葛,反映了古代青年为追求纯真爱情和自主婚姻,对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公开的抨击,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这就是它积极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再次,《西厢记》结构严谨,富于戏剧性。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虽篇幅较长,但结构相当完整,全局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误会冲突,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同时又采用悲喜错落相间的手法,情节饱含悬念,曲折而生动。如第一本从佛殿相遇到闹道场,其基调是轻松而喜悦的;第二本从白马解围到老妇人赖婚,剧情已由喜转悲;第三本从传简到赖简,第四本从幽会到送别,第五本从郑恒抢亲到大团圆,都是先悲后喜。
再次,《西厢记》的人物塑造非常到位,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人的形象。如莺莺这个人物是中国古代戏剧史上最早出现的追求婚姻自由、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形象。王实甫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这位贵族少女违抗封建家族利益、冲决封建道德网罗的勇敢行为,而且深刻、细腻地揭示了她思想觉醒的过程。这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长亭送别”时,莺莺对张生反复叮咛,集中体现了她的愤懑和担忧:“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变回来。”[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第四本第三折)在表现张生这个形象上,王实甫安排张生一上场就表现出才气横溢和对功名利禄充满信心的样子,通过他对黄河的赞美来反映他的雄心壮志。然而当他在佛殿偶遇莺莺之后,整个心思都被爱情系住了,竟置科举于脑后,在普救寺里一心一意地追求爱情。张生这种行为无疑是离经叛道的,也就必然与封建家长和传统道德发生尖锐的矛盾。王实甫仅仅抓住张生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来刻画他的反抗性和软弱性的。
最后,《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成就非凡。人物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性格化。如红娘的语言,具有锋利
、俏皮、泼辣的特色,俗语、口语、成语,常常脱口而出。莺莺的语言,则带有旖旎、凝重、蕴藉的特点,她在爱情的表露上虽大胆,却仍是具有相国小姐的端庄、含蓄的一面,大胆而不失分寸,性格趋于内向。《西厢记》的曲词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适量而自然地化用了一些成语、经史文句和唐诗宋词。在语言总风格上,形成了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如:【得胜令】谁诚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著莺莺做妹妹拜哥哥!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油葫芦】情思昏昏眼倦开,单枕挨,梦魂飞入楚阳台。早知道无明无夜因他害,想当初,不如不遇倾城色。人有过,必自责,勿惮改。我却待贤贤易色将心戒,怎禁他兜的上心来。
经过王实甫再创作的《西厢记》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真是“令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自王公贵人,逮闺秀里孺,世无不知有所谓《西厢记》者。”(王伯良《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