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的德育价值
·····《孝经》的德育价值 资料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作者: 冯静 《孝经》是一部儒家经典,它文字最少,全文共1872个字,却影响最大。唐玄宗亲自为它作注,清顺治帝作《孝经注》,雍正帝作《孝经集注》,大力倡行。《孝经》内容密切结合家庭,由家庭伦理推延到社会伦理,它是儒家最经典的著作之一,以至后来科举也要考《孝经》,洋务派组织的留美幼童在规定时期还要课以《孝经》、《圣谕广训》等。 《孝经》始于孝亲,终于忠君,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一面,但我们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如“百善孝为先”的崇孝思想,《广要道章》的“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广至德章》的“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综观全书,我认为其在当代教育中的积极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⑴建立在对父母孝的责任基础上的生命教育,珍惜生命,珍爱身体。⑵感恩思想和由小爱到大爱的推恩思想,由家庭之小爱,扩大到社会之大爱,由爱亲,而爱社会上的其他人,由小爱而大爱。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也正是我们所大力提倡的。 一、 《孝经》中的生命教育 《孝经》中的生命教育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即建立在对父母对君王的责任基础上,其生命教育的积极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爱自己、爱他人。 1. 爱自己 《开宗明义章第一》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和身体上的器官是受之父母,不要损伤,这是父母的东西,爱惜身体是孝的第一步,是最基本的要素。范祖禹曰:“身体发肤,受之亲而爱之不敢忘,则不为不善以亏其体而辱其身,此所以为孝之始也”。《礼记·祭义篇》曾子云:“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孝是封建伦理第一要义,要做到孝,爱父母,首先要爱自己的身体,爱身即爱亲,这种思想对后来影响巨大。杨贵妃曾因吃醋被唐玄宗逐出宫去,后又思念贵妃,命宦官送御点,贵妃感激涕零,剪青丝送给玄宗,并说,我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只有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损伤,剪青丝以表忠心。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人最宝贵的拥有。现代的生命教育是建立在权利基础上的,生命权是一项很重要的权利,在人权发展史上一直是重要内容,人权论者都主张生命权是人的首要权利,不可转让也不可放弃。生命权的本源在于人自我保护的本性。霍布斯认为任何人都不能让出或放弃自救于死、伤或监禁的权利;洛克认为生命权就其自然理性来说,是一出生就享有的生存的权利;卢梭认为,因为我们的生命、躯体自由是我们自己的,除了干了不公正的事,总是不容侵犯的。 可见,《孝经》中的生命教育和近现代所提倡的生命教育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的生命是义务本位的生命,后者的生命是权利本位的生命,但二者落脚点是相同的,都是爱护生命珍爱生命,只不过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不允许人们权利生命的存在,只允许义务生命存在。 《孝经》认为,人们要利用自然规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父母,《庶人章》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虽然《孝经》中的生命教育、自爱教育并不是建立在个体权利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义务基础上的,但是这种由孝而导出的责任意识,从而进行的生命教育却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有感情根据的。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做出极端的行为,甚至自杀,无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不顾及父母的感受,缺乏对父母的责任意识。 2. 爱他人 《孝经》宣传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是从爱父母开始的,由孝及忠,它通过各种方法宣传孝。首先在理论上推崇,如唐明皇李隆基所作的《孝经》序中说,“知孝者,德之本欤”,《开宗明义章第一》中,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其次,结合自身实际,身体、头发、皮肤都来自父母,受之父母,父母给予我们很多,所以理应爱父母,孝敬父母。 《孝经》始于孝亲,终于孝君,特别重视移情教育,由爱亲人而爱他人,如《广要道章》的“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广至德章》“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天子章》的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孟子·梁惠王篇》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大同社会”的理想和“仁者爱人”的伦理观。据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见,博爱是理想社会的标志之一。 二、 《孝经》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中文解释为感谢别人给予的恩惠,英文为Thank-giving,中英文意思一致。孝敬,说到底即感恩,感谢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培育之恩。现在各种媒体报道人们感恩意识差,我认为除了自身道德的因素外,也与其权利观念错误有关。他们认为,既然我有这诸多权利,何必要感谢别人呢?殊不知,权利和义务相对,你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别人也为此付出了许多。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只有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孝经》中对感恩教育是很重视的,首先感谢父母之恩,感谢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培育之恩;其次感谢君主之恩。贯穿《孝经》的一大主脉即感恩(感谢父母之恩——孝),和由感恩而生出的'推恩(推恩及君王和社会),《孝经》中的感恩教育,可谓做到了知、情、意、行几方面的统一。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理论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从简单的要素开始,循序渐进。德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最基本的要素,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便从爱母亲进而爱双亲,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当儿童上学校以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日益扩大,又把爱逐步扩大到爱所有的人,爱全人类。这是德育的最高要求,也是裴斯泰洛齐所认为的“道德的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 裴斯泰洛齐的德育理论和《孝经》中的德育理论是一致的,都是强调爱的基本元素,由小爱到大爱,不过《孝经》是推及君王和整个国家,封建思想严重,但二者原理相同。 恩情如土壤,广布我们周围,触目皆是,不过容易被人忽视。忘恩如小草,随处可生;报恩如玫瑰,散发着沁人芬芳。 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已形成,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我国小学对感恩教育比较重视,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语文为例,上册有20篇课文和8篇识字,其中体现孝敬内容的有一篇识字练习《在家里》和两篇课文《平平搭积木》、《借生日》。下册共34课、八个单元,整个第二单元(包括一篇识字练习、四篇课文《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被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和一个语文园地)全是讲孝敬的内容比重,占全书的八分之一到七分之一。 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孝经》中所体现的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思想仍具有非常积极的价值。 编辑:三木 · ········· ··· 随喜恭请 本图文转载龙泉之声音图框引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