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穆论坛上“海洋清风”网友对《卖切糕的年轻人》主人公的评论
不评价。转发原文地址:中穆论坛上“海洋清风”网友对《卖切糕的年轻人》主人公的评论作者:镭射
这篇报道里提到的这个维族人,曾作为劳动输出到天津工作。
2006年的时候,在天津的制造企业做农民工,月薪1100是很正常的水平,不存在民族歧视和压迫,维族拿这么多,汉族也拿这么多。而且1100这个数,应该还高于当时的普遍水平。那会儿我就在天津工作,我所在的公司工作了三年的熟练线工工资大概是1200,加班费另算,但因为不包吃住,最后一个月到手的钱也就是1000上下。文章提到的维族人,一年攒下10000左右,也算不错了。人家工厂没有亏待他。
是他自己受不了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罢了。
无视记者的煽情文字,制造业的工人就是这样的,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但未必就累;封闭的工作环境,吃、住都在一个圈子里,日复一日,这样的情况无分民族,都是一样的。全球都是一样的。为啥人家受得了,你就受不了呢?中国的劳动力要是都这样,那中国还怎么经济起飞。
十年前,中国的GDP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那么多,一个东京的GDP都超过中国了,现在中国已经反超日本的GDP了,没有这些在全国各地默默吃苦耐劳的农民工,国家可能达到这个水平吗?我自己在生产线上实习过,每天都看着这帮二十上下的青年上班下班,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啊,难道就维族有吗,就维族想要上升空间吗?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成了国家富强路上无名的铺垫。难道因此就要闹事吗?
这个维族,受不了工厂的劳动,于是回家做切糕出来卖。
这说明一个什么深层因素呢?
说到底,就是没有适应工业时代的小手工业者回归自我的过程啊。
可是,想坚持自己的小手工业者生活,那又怎么可以厚脸皮去享受工业时代带来的利益呢?
我所在的公司,有很多干了几年的农民工,有的后来回家种地去了,有的留下来,通过学习成为技术工人,再一步步上升,成为班长,线长,甚至坐到了办公室里。他们也都是没有文化的人呢,大部分也就是个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你可以没有文凭,可是,学习,学习你总会吧,学习的热忱别人总剥夺不了吧。什么不是从零开始的呢?
我有一个朋友的父亲,早年就留学海外,常春藤学校的博士,在国外做到了企业的总裁。后来和公司的几个同事合伙单干,成立了跨国公司,因为这几个同事也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者,所以他们公司的生产基地,也分散到了各个合伙人的所在国,一方面是出于劳动力价格的考虑,一方面是爱国热忱吧。
其中有,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和中国。
随后国家间的差距就出来了。
我朋友父亲在中国的生产基地,招工不过1000人而已,可是为了完成和这中国一千人同样的工作量:
马来西亚的生产基地招了5000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分别用了10000人。
生产设备和培训都是一样的。生产的东西和生产的难度也是一样的。可现实情况就是这样。
可是同为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
我朋友去过那几个海外基地,归结为这些国家的国民比较懒散,不爱工作。
可是我觉得,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国民意识还没有从农业及手工业过渡到到工业时代上来。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劳动力成本日益增长的今天,外企还是舍不得大规模转移海外工厂的原因。
很多维族只看到内地的经济增长,却无视这经济增长的背后要付出什么。说到底,是只想享受这个增长带来的成果,而不愿意参与这个增长背后的劳动过程。这个维族就是一个缩影,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