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一
在阅读《中国通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宏大和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国历史就有了清晰的脉络和发展轨迹。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首先,在书中我了解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将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贵族、士大夫、农民和工匠等不同阶层在封建社会中各司其职,形成了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结构。而封建制度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影响了后世的发展。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汉武帝的开拓西域等等。这些事件和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中国通史》这本书的感受。这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文化,也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探讨。我相信,通过学习《中国通史》,我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历史学习之旅。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历史,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二
在读完《中国通史》这本书后,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和伟大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土地私有制和家族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剥削关系。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以及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这些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比如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明清时期的封建统治等等。这些事件和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过阅读《中国通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和伟大创造力,以及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历史,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部很有意义的历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探讨。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历史,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三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1,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读历史?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是为了更好的预测未来。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斯莱德说,熟知历史,使我们知道人这种动物能干得出什么事来,使我们对未来更有想象力。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说,不能以史为鉴,但是历史很有趣。
而一代通儒钱穆先生是这样说的。
第一,当信任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第二,所谓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第三,所谓对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历史之最高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却与古人。
第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必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2,
钱穆,字宾四,出生于清光绪年间,一代通儒,具有“一代宗师”“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等称号,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先生曾执教于国内一流大学,包括燕京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1950年于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即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学作品,出版近80余种,可谓是著作等身。
在北大教授“中国通史”期间,他与胡适均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有“北胡南钱”之称,后来,将其教授的“中国通史”内容整理成书,名为《国史大纲》,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材。
“中国通史”曾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新亚书院三度开讲,在北大教授四年,除本校学生外,许多外校学生慕名而来,课堂每每人满为患,可谓是盛况空前,西南联大亦是有过之无不及,钱先生上讲坛无路可走,需要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
2017年3月由钱先生的学生叶龙整理出版了《中国通史》,此书可视为《国史大纲》的课堂版,因为有五十万字的《国史大纲》在前,又因是课堂内容的整理,故《中国通史》偏重简约,要言不烦,全书十万余字。
《中国通史》按时间主线叙述,自神话传说起(皇帝、蚩尤),一直到孙中山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中华民国均有讲述,内容涉及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全书共分为十篇,各篇或讲一个王朝(第七篇、第八篇)或讲几个王朝(第一篇、第二篇),总之叶龙先生既能还原当时真实的上课场景,又能秉承要言不烦的原则记录课堂内容。
3,
书中对钱穆先生独到的历史解读均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例如钱穆先生认为王莽并非篡位而是禅让,原因有必然和偶然两个方面。
必然方面,王莽是读书的贫苦子弟,并非伪君子;王莽的太太打扮简朴,可见王莽并无做王之意。
偶然方面,如果王莽的姑姑早死,则王莽不能出头;太后傅氏如果晚死,则王莽也不能出头。
所以,钱穆先生说,王莽并非处心积虑,亦非篡位,即使假装数十年,亦极伟大。
钱穆先生除了对历史有新的解读之外,此外对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亦有评述。
在对待匈奴的政策上,钱穆先生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秦始皇对付匈奴筑万里长城,采取防御政策。
第二,汉高祖刘邦以后,因为建国初期,国贫兵疲,故采用和亲政策。
第三,汉武帝时期,采取挞伐政策,一直将匈奴追至西域,最后逃至罗马,西人称为“黄祸”。
第四,唐朝时期则是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各少数民族融为一家,甚至任用少数民族将领,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就是突厥人。
第五,之后的王朝已无汉唐雄风,宋朝时有“靖康之耻”明朝也有“土木之变”,元
和清就更不用说了。4,
《中国通史》讲授于国难之秋,外患刺激,巨变的生活环境,使得钱穆先生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这种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始末,最终凝聚成充满了人的自觉精神、以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为纲的中国通史。
正如钱穆先生在书中所言,每一个国人均要对本国以往历史具有温情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