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书笔记2000字 篇一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通过阅读《牡丹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性的复杂情感。下面我将分享我在阅读中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被《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作品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两位女子为了爱情不惜抛弃家庭和传统道德的勇气和决心。杜丽娘在牡丹亭与柳梦梅相遇,二人一见钟情,不惜背叛家庭和社会的规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牺牲让我深思,爱情是否应该超越一切,包括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牡丹亭》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启示,爱情固然重要,但也需要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和社会的认可。
其次,我被《牡丹亭》中的宿命论思想所触动。在剧中,人物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顺从宿命的安排。比如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注定是不被神仙所允许的,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种宿命论的思想让我深深反思人生的意义,我们是否真的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宿命的安排。
总的来说,《牡丹亭》是一部充满着爱情、宿命和人性复杂的作品,通过阅读我不仅对中国古典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让自己更加成熟和睿智。
牡丹亭读书笔记2000字 篇二
《牡丹亭》是一部中国古典戏曲,其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鲜明。通过阅读《牡丹亭》,我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情节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被主人公杜丽娘的性格所吸引。杜丽娘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子,她不愿受到家庭和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在牡丹亭与柳梦梅相遇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爱情,不惜一切代价。杜丽娘的勇气和坚定让我深受感动,她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女性形象。通过杜丽娘的形象,我深刻认识到了女性的独立和坚强是多么珍贵和重要。
其次,我对《牡丹亭》中的悲剧结局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反思。两位女主角为了爱情不惜违背道德和规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让我深思,爱情是否真的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一切?或许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爱情,不要盲目追求而忽视周围人的感受和社会的规范。通过《牡丹亭》的故事,我意识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和理性思考。
总的来说,《牡丹亭》是一部充满着爱情、坚强和悲剧的作品,通过阅读我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希望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和成熟的人。
牡丹亭读书笔记2000字 篇三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
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 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 (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牡丹亭读书笔记2000字 篇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