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读书笔记【精选4篇】

时间:2011-05-03 04:18: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篇一

在读《建筑美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建筑之美的深厚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建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构建和功能实现,更是对人类文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在书中,作者对建筑美学的探讨从建筑的形式美、结构美、功能美、历史美等多个角度展开,让我对建筑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建筑的形式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建筑的外观设计和空间构建是建筑美学的重要方面。通过书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我了解到建筑形式美的表现有很多种,有的建筑追求简洁、大气,有的建筑则追求独特、奇特,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例如,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建筑体现了对称、均衡和秩序的追求,而现代主义建筑则强调简约、功能主义和材料的本质美。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美让我感受到了建筑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建筑的结构美也是我在阅读中所关注的重点。建筑的结构设计不仅仅是支撑建筑物的基础,更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于建筑结构的探讨让我了解到不同的结构形式对建筑美学的影响。例如,哥特式建筑采用了尖拱和飞扶壁的结构形式,营造出了高耸、宏伟的气势,而钢结构建筑则强调了轻盈、透明和动态的美感。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建筑美学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建筑美学》,我对建筑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建筑美学不仅仅是对建筑外观和结构的审美评判,更是对人类文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表达。建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融合了形式美、结构美、功能美和历史美等方面,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进一步深入探讨建筑美学的内涵和意义,不断提升自己对建筑之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篇二

在《建筑美学》这本书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探讨了建筑之美的多重维度和表现形式,让我对建筑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在阅读中,我特别关注了建筑的功能美和历史美这两个方面,认为它们对于建筑美学的理解和欣赏至关重要。

首先,建筑的功能美是我在读书中所着重关注的方面之一。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构建和形式设计,更是对人们生活、工作和活动需求的满足和体现。在书中,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深入探讨了建筑功能性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建筑功能美不仅仅是建筑的实用性和便利性,更是建筑设计师对于空间、光线、材料等因素的精心设计和组合,以实现空间美感和视觉愉悦。例如,巴黎圣母院的尖拱和飞扶壁不仅仅是建筑的支撑结构,更是为了实现建筑内部的光线控制和空间分割,体现出了建筑的功能美和实用性。建筑功能美的实现需要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功能和使用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从而使建筑在实用性和美学性上取得平衡和统一。

其次,建筑的历史美也是我所感兴趣的方面之一。建筑不仅仅是当代社会的产物,更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了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遗产对建筑美学的影响。建筑的历史美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和结构,更是建筑所蕴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例如,古罗马的斗兽场和中国的故宫建筑都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展现了古代文明和艺术的辉煌和独特性。建筑的历史美让人们能够通过建筑的外观和结构,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增进对建筑之美的欣赏和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建筑美学》,我对建筑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建筑美学不仅仅是对建筑形式和结构的审美评判,更是对人类文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建筑的功能美和历史美是建筑美学的重要方面,它们在建筑设计和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进一步深入探讨建筑美学的内涵和意义,不断提升自己对建筑之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愿意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建筑师,为美丽的建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篇三

  【摘 要】中国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中国建筑的构思、美学价值、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它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视线。

  【关键词】中国建筑美学;形式美;中西差异;未来发展

  0 引言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解,其实美一直都存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然而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建筑则是对美最好的诠释。但是,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时代对建筑之美则有不同的看法与总结。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1 建筑中的形式美

  1.1 对称与均衡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建筑是采用对称布局的形式,这种现象很难用功能的因素去解释。如故宫所采用的严格对称的布局形式,沿着中轴线两侧成双成对的排列建筑――东边放一个殿,西边也放一个殿;东边设一个门,西边也设一个门,于是形成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气氛。而功能要求必须采用这种形式?这很难解释。不仅古代的建筑这样,今天的建筑大多亦是如此。主要还是取决于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希望获得庄重、雄伟的气氛。这也是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的体现。

  1.2 韵律与节奏

  韵律原本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以往一些美学家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和人类本能的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

  1.3 调和与对比

  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认为缺乏对比的东西会使人感到单调,但若果过分强调对比以至失去了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则可能造成混乱,只有将对比与调和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达到多样与统一。对比和调和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

  1.4 比例与和谐

  在建筑中比例与和谐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一个建筑没有了比例,整个建筑就失去了美感,在最早的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黄金分割比的关系,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应该遵循黄金分割比,所以在现代建筑中很多建筑都遵循黄金分割比。就如凯旋门的建设,整个建筑的体量关系完全符合黄金分割比。

  2 中国建筑美学特点

  中国建筑在世界上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各兄弟民族的建筑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其中汉族的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的主流。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2.1 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它的伦事价值密切相关

  建筑的审美标准不仅要求使人感官愉悦,更重要的是恰当地表现形象本身所包涵的伦理的、政治的内容。

  2.2 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内容和工程实践

  中国建筑的形式美首先是它的群体美、序列美。这种总体的艺术气氛又都以满足礼仪和生活实用的要求为基础。即使是一所四合院住宅,它的布局和体量也都体现了封建家族中尊卑、长幼、内外、嫡庶、期服等不同等级人的生活地位和待遇。

  2.3 重视环境的内在意境甚于单纯的造型美观

  中国传统建筑运用序列设计和环境气氛,获得巨大的审美效果,对世界建筑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北京的明清宫殿,在长达3.5公里的笔直的中轴线上布置了20多座殿宇楼阁,组成10多个不同气氛的空间,通过节奏的变化,取得了雄伟、震慑的浓重气氛。天坛以苍翠的松柏林海为基调,将洁白的圆丘和湛蓝的祈年殿衬托得突入晴空,形象极为圣洁肃穆。为了深化环境意境,还很重视运用象征手法,以布局、造型形式、形象模拟、匾联题字等,激发人的联想。

  3 中国建筑美学与西方之差异

  3.1 建筑用材上的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3.2 建筑造型上的差异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而西方建筑则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它们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3.3 表达的伦理意识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园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历来讲究

“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重视整体的和谐。

  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

  4 未来的发展

  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对人的活动的吸引与接纳以及简洁明晰的构图,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精神。

  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不可能脱离传统的影响,建筑师应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传统的延续发展。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篇四

]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精选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