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古诗原文及赏析(精选3篇)

时间:2013-07-05 09:19: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锄禾古诗原文及赏析 篇一

《锄禾》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全诗如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情景,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勤劳。首句“锄禾日当午”,通过“锄禾”这一具体的农事动作,表现了农民在艳阳下的劳作场景,给人一种热烈的气氛。第二句“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形象,汗水如雨滴般落在禾下的土地上,形象生动。最后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了农民对劳作的辛苦和付出,揭示了农民为生活辛勤劳作的现实。

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表现了杜甫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民劳作的尊重。他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展现了农民朴实、勤劳、坚韧的品质,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歌颂。

《锄禾》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更体现了杜甫对农民的关怀和敬重,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诗篇。

锄禾古诗原文及赏析 篇二

《锄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题材诗歌的典范之作。全诗如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勤劳。首句“锄禾日当午”,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艳阳下辛勤劳作的场景,给人一种热烈的气氛。第二句“汗滴禾下土”,通过汗水滴落在禾下的土地上,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形象,表现了农民的勤劳和辛苦。最后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了农民为生活劳作的辛苦和付出,揭示了农民的艰辛现实。

杜甫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劳动的尊重。他赞美了农民的勤劳、坚韧和朴实,将农民劳作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农民朴实勤劳的品质。这首诗言简意赅,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之作。

《锄禾》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更体现了杜甫对农民的关怀和敬重,是中国古代劳动题材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锄禾古诗原文及赏析 篇三

  悯农,这是一首描写农民辛勤劳作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锄禾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疏译]

  农夫在正午的烈日下挥汗锄禾,

  滴落的汗水渗入了禾下的土地。

  有谁知道我们盘碗之中的餐饭,

  每一粒都来自农夫辛勤的汗水。

  [解读]

  三伏天在每年的农历小暑和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最为郁热的一段日子。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初伏和末伏各10天,中伏则10天、20天不等。今年是7月17日入伏,8月25日出伏,也就是说,有40天考验我们的好日子。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今年这个暑期,儿子所在的足球队每天继续训练,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两个小时左右,在太阳底下对抗训练或比赛,也难为了这些小家伙。最近又去东方绿舟集训比赛,正赶上每天四十度的高温天气,直接把一个个都晒成了黑猴。儿子训练回来,大汗淋漓,进门就嚷嚷热,我让他先洗把脸降降温,然后跟他聊聊天,从精神上消消暑:“其实你们并不是最热的,马路上的交警和环卫工人,哪一个不是站在没躲没藏的烈日下呢。你不知道在咱们老家,现在正是锄地的时候,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太阳底下拉着大锄锄地,那才是最累最难受的时候……”

  锄地,是我多年前每年夏天的必修功课。一放暑假,进入伏天的首要任务,就是扛起大锄去锄玉米。其他的谷子之类也锄,但劳累强度太低,不值一提。锄玉米的时候,玉米秆子一般已经长到一米左右甚至过胸齐脑袋之高,人要站在两行玉米中间,把中间的土一锄一锄往后拉,往两边甩,堆到两边的玉米根部,起加固稳定作用;中间的土要松掉,并拉出一条沟来;地里的草都要锄掉,大的还要用手拔起来甩掉土扔到一边。锄地的时候,不是向前走,而是倒退着走,以保证锄过的地方不被踩得板实。雨天是不锄地的,最理想的锄地日子,是大晴天,烈日当头,因为这样的天气锄地,才能保证大多数锄起来或拔起来的杂草被当天晒死。你可以想象,在闷热而潮湿的玉米地里,弓着个背,撅着个屁股,左一下右一下地挥舞着大锄,一步一步倒退着走,浑身冒汗,头上的汗水滴答滴答往下流,那滋味,活脱脱就是《悯农》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翻版。想透彻地理解这两句诗,根本不必多话,只需要扛上大锄到太阳底下的田里走一遭,就深入骨髓,终身难忘。

  当年我锄地的时候,曾经问过妈妈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伏天里这么热,干嘛不前不后非得在这个时候锄地?早点或晚点不是都好受些?妈妈对我说:“伏天里干活,人是难受,但是对庄稼好呀。有句老话:头伏锄地一碗油,二伏锄地半碗油,三伏锄地没了油。所以想多打粮食,就得抢在头伏和二伏前把地锄完。”原来“锄禾日当午”,也是为了抢节令。

  唐朝诗人李绅,曾经做过宰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他写过两首名诗《悯农》,却几乎举世皆知。我们今天所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其中之一。前两句写烈日下农民锄禾的辛苦,虽然我们现在许多人远离农田,没有锄地的体验,但经过我上文不厌其烦的介绍,想必大家已经了然;后两句实际是个反问:普天之下,每天谁都端碗吃饭,但是有谁清楚地知道,我们碗里盘里的粮食,每一粒都凝聚着农夫的辛苦呢?

  反问意味着否定,意味着批评。李绅所在的中唐,已经是唐朝盛极而衰后的下坡路。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社会的贫富分化更严重,奢靡之气更强烈,在这样的环境里,有多少人知道稼穑的艰难,黎民的疾苦?也只有李绅这样出身贫寒的诗人,才会关注农夫的艰辛,以及背后隐藏着的国家气运变化。因为这两首诗,李绅在当时就被称为“悯农诗人”。事实上,也正是这两首诗使其青史留名。

  在农耕社会里,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民是国家的基础,但农民经常是盘剥和欺凌的主要对象,“士农工商”,四民之中看似农民地位不低,但一个“悯”字,暴露了农民的真实生存状态;而一个国家真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现在呢?虽然人类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但中国本质上还是一个半农半工的社会,在当今中国,我们是已经超越还是仍然处在“悯农”的水平呢?

锄禾古诗原文及赏析(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