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芦苇青青时的散文

时间:2013-09-02 05:36: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又到芦苇青青时的散文

  又到芦苇青青时,我不禁想起海门山歌中的一首盘歌:“啥个尖尖在沟沿?啥个尖尖在中天?啥个尖尖在佛前?啥个尖尖在胸前?”“芦牙尖尖在沟沿,月牙尖尖在中天,蜡烛尖尖在佛前,两奶尖尖在姐胸前。”由此可见,那沙地芦苇青青的情景,在世代流伟的山歌中,早已有精彩的描绘了。

  每逢早春,芦牙尖尖一个劲地向上、向上。到了春末夏初,芦牙便长成了亭亭玉立的芦青,在悠悠然的微风中,苇叶是芦青善舞的长袖,苇杆是芦青纤细的身姿,可谓苗条。但它能抵御风潮的侵袭,护佑了人们的平安;正是依靠芦根的羁绊,才滞留了江海的泥沙,使那江海滩涂日长夜大。

  追溯起来,沙地人祖先居住的房屋,四面围的是芦壁,屋顶上铺的是芦芭,还幽默地称之为斜角网板。从最早的“芦柴周”到后来的“环洞舍”,再到更后的茅草屋,数百年来,芦苇一贯是沙地人建造居所的主要材料。在芦苇构建成的住处内,他们用芦柴煮菜做饭,用芦苇推芭躺卧休憩。家人头痛脑热生毛病,采用芦根熬汤清火;“拼死吃河豚,要命吃芦根”,芦根便是一种特效药,它甚至还有抗癌作用。端午节祭祀,他们以芦叶包裹粽子。天冷了,他们脚上穿芦花靴御寒保暖。打扫卫生用的是芦花扫帚;以芦蔑编制畚箕、箩筐、芦扉和帘子等;还以芦苇搭成棚舍圈栏,美其名曰:“篱笆遮仔好人家。”

  作为我这个农家子弟,还亲记得幼时用芦叶卷成喇叭,把芦杆削成芦笛,欢乐地吹着《小放牛》之类的'小曲。我还用芦叶折成小船,放入沟河驶向远处。还以芦叶折叠成风车,在空中转动着童年的快乐。我们将粗芦杆劈成细蔑,做成笼子喂养捉来的鸣虫。还以长长的芦杆粘捉不倦鸣叫的知了。难怪西汉时的文学家毛苌会对芦苇发出“苇者,伟大也”这样由衷的赞誉。

  文友李德龙在他的《小沙芦苇》里对芦苇写有这样的赞语:“芦苇日夜守卫在江边滩涂,抵御着台风的侵袭,抗击着怪潮的吞噬。狂风狠狠地将它摁倒在地,它宁可断,也不肯屈,风一过,又直挺挺地站着,一身昂然正气;浪涛一口口撕扯着江边的土地,它以根茎拼命护卫着,与土地共存亡,即使被扯下江去,也要跟激流漩涡拼搏,飘流到远方去开辟新的‘居民区’。”芦苇又青青,那根赞美芦苇的能思想的芦苇,却已不在了。

又到芦苇青青时的散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