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百岁老人何新英的散文 篇一
何新英老人是我小区里的一位百岁老人,每天清晨总会看到他在小区里慢步散步,神采飞扬。尽管已经年过百岁,但他的步履依旧稳健,面容依旧祥和。我对这位老人充满好奇,于是决定去拜访他,听听他的生平故事。
当我来到何新英老人的家中,他正在院子里修剪花草,手法娴熟,一派从容自在的模样。我上前打招呼,何老人笑眯眯地迎接我进屋。在他的家中,我看到墙壁上挂满了家人的照片和奖状,一本厚厚的相册记录着他的一生。何老人拿出茶水,热情地邀请我坐下,开始讲述他的人生经历。
何老人生于民国时期,家境贫寒,但他却十分勤奋好学。年轻时,他考取了大学,成为一名教师,后来又转行做生意,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在事业有成之后,他一直注重身心健康,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保持乐观的心态。他告诉我,他的长寿秘诀就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听完何老人的生平故事后,我深感敬佩。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智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人生并不取决于岁月的长短,而在于内心的豁达和坚韧。我决定将何老人的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位百岁老人的智慧和坚强。
访百岁老人何新英的散文 篇二
何新英老人是我小区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已经年过百岁,却依旧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我对这位老人的长寿秘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去探访他,亲自了解他的生活方式和心得。
当我见到何老人时,他正坐在花园里晒太阳,一边看着书一边悠闲地喝茶。我向他请教长寿的秘诀,何老人笑着说:“其实很简单,保持心情愉快,保持适量的运动,均衡饮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告诉我,他每天早晚都会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活力。
在与何老人的交谈中,我发现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期待。尽管时光已经让他白发苍苍,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告诉我,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不断学习和进步,这样才能让生活充满希望和意义。
何新英老人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长寿的真谛,他的智慧和坚韧让我深感自愧不如。我决定向何老人学习,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访百岁老人何新英的散文 篇三
访百岁老人何新英的散文
七月流火。这天应当是昭平进入暑夏最热的1天,早上刚8点多钟,火辣辣的太阳就热得人透不过气来。尽管天气炎热,可挡不住我们钦慕百岁老人,急于探访,以求解开老人们长寿奥秘的好奇心,在昭平镇土地所龙德知同志的陪同下,我们乘坐前往江口村的公交车,踏上了寻访百岁老人之路。
公交车上的乘客不多,从镇里到江口村也就十来公里。龙德知原是江口村的村干部,长期在村里工作,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一路上他向我介绍江口村的情况:江口村位于桂江和思勤江两江交汇处,所以叫江口村。桂江村里人又叫大江,是从桂林、平乐下来的,思勤江又叫小河,也叫浔江,是从钟山那边流过来的。江口村现有人口4010人,28个村民小组,属昭平镇镇政府管辖。江口村被两江环抱,山清水秀,林木繁茂,自然生态保护得非常完好,是1个非常适宜人居生活的好地方,据早几年统计,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80多人。
公交车沿江行驶,不觉驶过了昭平水电站大坝,进入山峦起伏的山间公路。只见路两旁尽是茂密的树林或竹林,不时见一栋栋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车过大坝,给我的感觉是气温明显低了许多,吹进来的风也凉爽了许多。当我说出我的感受时,龙德知告诉我,是的,这里夏天气温总要比镇里低过两三度。
在村口下了车,迎面碰上了来接我们的村党支部书记李裕新,他抗着把锄头正从田里劳动回来。李支书热情爽朗,结实的身板骨,一看就知道是一把劳动的好手。龙德知向他说明了我们的来意,他握着我的手连声表示欢迎,接过我手上提的慰问老人的水果,领着我们向百岁老人何新英家走去。
沿着古老的榕树、繁茂的竹林浓荫掩盖的水泥路、走过一栋栋新盖的.楼房,我们来到了一栋新落成的两层楼房前。楼房内外都还没有粉刷装修,看来主人是迫不及待的已经入住了。进入厅堂,见来了客人,一位老人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手上还拿着针线。李支书介绍说,这就是102岁的何新英老人。我赶紧上前扶老人在凳子上坐下,大声问候:老奶奶,你好啊!老人只是啊啊啊的,喃喃自语。旁边抱着一个婴幼儿的少妇,听介绍是老人的孙媳妇,叫龙回娇。她说,奶奶耳有点聋,也听不懂你讲的桂林话,讲土话大声点还可以,她讲老啦,穿个针好久没穿得。我接过针线一看,针很细,线又是棉线,别说是老人,就是年轻人也难穿。龙德知接过去穿了好一会也没穿起,递给老人的孙媳妇,龙回娇穿了好一阵才穿起。
我仔细打量何新英老人,只见老人尽管已百岁高龄,一头银灰色头发,仅是前额有点稀疏,古铜色的脸色,人显得很精神,脚穿一双塑料拖鞋,走路平稳,不用人掺扶,也不用拄拐杖,仅因年老的原因,腰有点弯罢了。
龙回娇向我们介绍说:奶奶除了耳有点聋,腰有点驼,其他没什么大毛病,平时日常生活都能自理,洗澡、洗衣也不要我们帮忙,还能自己穿针引线,缝补衣服。我把县文联慰问老人的一张100元面额的人民币交到老人手上,问她认识吗,老人说只认得上面的两个圈。看来自打百元钞票使用后,老人因年岁已高,就没有用过。
通过旁人的翻译和介绍,我了解到何新英老人生于1907年农历8月25日,至今已102岁高龄,娘家在本县走马乡。嫁过来后,老人前后生了12个儿女,因旧社会生活困苦,医疗条件差,只带大了5个:4女1男。丈夫在1961年就过世了,现在是跟着儿子李德源过。儿子是1946年生的,是最小的,今年63岁,大女儿已有80岁了。想问老人有多少外孙、重外孙,看来老人也讲不清楚,但儿子李德源的6个儿女都是老人带大的,最小的孙子李兆文也结婚生子,为老人生了个重孙女。在为老人与孙媳妇、重孙女照相时,从老人看重孙女爱怜的目光中,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对四世同堂的喜悦和对自己人生的满足。
因何新英老人的儿子、媳妇都出工去了,有些问题孙媳妇龙回娇也讲不清楚,李支书建议采访同村另1位百岁老人后,再过来与老人的儿子、媳妇谈一谈。于是,我们告别老人,去采访莫瑞英老人。
采访完莫瑞英老人再转头来到何新英老人家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老人的儿子李德源出工回来正在吃午饭,见我们一行人到来,赶紧放下饭碗,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何新英老人躺在床上休息,见我们来了,起来把儿子叫了进去,从枕头下摸出我给她的那张100元钞票,交到儿子手上,指着我们说,是我们给的,意思是征询儿子的意见:这钱能不能收。李德源得知是县里慰问老人的后,大声地对老人说,是政府慰问你老人家的,你拿着。得到儿子肯定的意见,这时老人才又放心的收进口袋里。我们在堂屋都看到了这一幕,老人的淳朴、正直,决不乱收别人钱财的品格令我们很是感慨。
李德源介绍了老人的许多情况:那时我们姐弟5人都小,人口多,劳力少,生活很苦,母亲又要带人、做家务,又要出集体工,什么农活都要做,含辛茹苦把我们姐弟抚育成人。4个姐姐出嫁后,我的 6个小孩,都是母亲帮我们带大的,真是苦了她老人家。这么些年来,母亲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有什么吃什么,现在条件好多了,每天都有点猪肉、鸡蛋,青菜是什么季节出什么菜就吃什么,老人从不挑食,平常都是吃干饭多,每餐一碗饭,菜好点差点都一样。近些年母亲牙齿掉完了,我们特意把饭煮烂一点,菜煮糜一点,多迁就老人家,儿孙们对老人都很孝顺,什么都依着老人的意思做,从不顶闯老人家,老人也很爱怜孙儿们,一家过得和和睦睦,从没吵过架、红过脸。母亲已百岁高龄了,洗澡洗衣什么的,都是自己做,从不要我们帮忙,卫生间在室外,晚上起来大小便都是自己去。
我问,老人还有什么生活习惯?李德源说:老人家每天晚上都睡得早,早上也起得早,中午睡个午觉。
我见堂屋柜子上摆放着一台彩色电视机,问,老人看电视吗?李德源说:老人很少看,叫她来看,她说看也看不懂。
我问,平常老人身体怎样?有点什么病痛没有?李德源说:老人没什么大毛病,平常很少病痛,我们时常煮点凉茶喝,有点什么不舒服,喝一两次凉茶就好了。我很感兴趣,追问是什么凉茶,李德源说:是自己找的,叫黄槿(音),我们又叫狗肝菜,见我听不懂,李德源走出去,很快就摘了一大把回来,他说,用这枝叶煮水喝,清热解毒,保肝,我们这里土话又叫山鸡。这到底是什么草药,采访回来,我专门上网查找,查了黄芩、黄槿、黄精等条目,都和李德源说的不像,看来只能是由药物专家来解惑了。
交谈中,李德源多次谈到,老人性格好,与邻里和睦相处,从没和人吵闹过,村里的老人都喜欢过来和老人聊聊天,天气好,老人也在村里走走,找人坐一坐,聊一聊。
我问,老人的女儿、外孙常回来看老人吗?“回,经常回。”李德源回答的非常肯定。他说:平常不是这个女儿、外孙、孙女,就是那个女儿、外孙、孙女,到了农历八月二十五老人过生日那天,女儿、外孙、孙女、重孙们基本都能回齐,一年1次五代同堂大团聚,邻里们也都来祝贺,要摆十几大桌酒席,可热闹了。
采访结束后,李德源陪我参观了他家的蚕房,告诉我,靠种田、养蚕、外出打工,每年都有一两万的收入,日子比过去好多了。
告别李德源一家,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百岁老人何新英长寿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她的经历和所有从旧社会过来的农村妇女都差不多,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生活、饮食习惯和养生之道,她为什么能这么健康长寿呢?想来想去,除了她居住在这里的山好、水好、环境好等外部因素,最重要的一点,是老人平和的心态,坦然地面对苦难和伤痛,试想,生了12个孩子,夭折了7个,作为孩子的母亲,能不悲痛欲绝吗?丈夫61年去世,中年失伴,1人独挑家庭重担,作为女人,能不伤心吗?没有坚强的意志,平和的心态,可能任谁都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何新英都挺过来了,她是1个坚强的女人,她是1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女,为了一个家庭,她坦然面对命运的打击,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带出了1个五代同堂、和睦幸福的大家庭,自己也走进了让世人羡慕的百年人生辉煌的殿堂。
衷心祝福何新英老人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