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参加禅寺之路散文 篇一
参加禅寺的决定
我一直对禅宗的修行和禅寺的生活充满好奇,因此当得知附近有一家禅寺举办禅修营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在我踏入禅寺的那一刻起,一种宁静和平静的氛围便扑面而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停止了转动。
禅寺内的一切都是那么简朴,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一尘不染的清净。每天的生活都按照规定的时间表进行,禅修、打坐、参加法会、参与劳作等等,每一刻都是那么安静而祥和。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内心也逐渐变得平静起来,久违的安宁感涌上心头。
虽然禅修生活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轻松,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并不断地与烦恼和杂念作斗争。但正是这种挑战和修行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力量和坚韧。在与自己的对话中,我渐渐明白了禅修的真谛——放下执念,超脱世俗,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参加禅寺的这段经历,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禅修之路虽然漫长而艰难,但我愿意继续走下去,寻找更深层次的心灵和灵魂的净化之路。
我的参加禅寺之路散文 篇二
禅寺的启示
在禅寺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和修行的启示。禅修并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心灵净化的过程。在禅寺的清净环境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放下执念,如何珍惜当下,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禅寺里的人们虽然各有所好,但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人性关怀。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快乐、悲伤、困惑和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真挚的友情和情感交流,让我感到温暖和安慰。
禅寺的生活虽然简朴,却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静。在每天的禅修和打坐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内心的烦恼和纷扰,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禅寺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树叶,都在默默地启示着我生活的真谛和价值。
禅寺的经历让我获得了许多珍贵的财富,它不仅是一次修行的旅程,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重生。我愿意将禅修的智慧和启示带回现实生活,继续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愿禅寺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的心灵,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不迷失方向。
我的参加禅寺之路散文 篇三
我的参加禅寺之路散文
参加宝胜禅寺20xx年元旦佛七圆满结束回来,已经4天了,可是那一声声的佛号,一声声的磬鸣,一声声的经咒,一声声的晨钟暮鼓,还时常在脑海里回荡。我发现我的心没跟我回来,它还行走在那条拜愿的路上。
那条路很长,七天里,我们每天都在行走,一声声地呼唤:南无阿弥陀佛!
之前以为佛七不过就是念经、念佛号,会很累、很乏味,不如在家看看经书。可是朱平师兄告诉我:这样的修行是很殊胜的,你去体验一下就知道了。而且元月7号是阿弥陀佛诞辰,能在庙里拜佛是一种难得的福报。于是我决定体验一下。体验的结果告诉我:这种感受,千金难买。
一
元月1日早晨5点,佛七的第一柱香燃起。可是修行,却从4点半就开始了。因为对于睡惯懒觉的人来说,在冬晨4点半起床本身就算是一种苦修。被打板声催醒之后,半小时之内洗漱穿戴整齐进入大雄宝殿端正的站好,然后,鸣磬“叮——”一声,大殿里回响起领诵师父的吟诵:
“炉香乍热,法界熏蒙……”
那声音厚实而柔和,尤其是蕴含其间的虔诚和庄严,比任何舞台上的歌声都更动人。七天里,常铭和庆贤两位领诵师父带着大家经随咒、咒随赞、赞随偈、偈随佛号,一遍一遍的唱诵着,为我们扣请着佛的大门。师父们诵经熟练自如,时而荡气回肠,时而疾如风电,亦可谓“宽可走马,密不容针”,听着让人心生愉悦忘记一切。尤其在诵《大弥陀赞》时的那一句“弥陀佛……”,真诚且深情d,直透人心。那一刻我确信,弥陀佛一定听见了!
这是早课。即使不是佛七的日子,师父们也是每天5点准时到大殿诵经念佛。佛七里,早课后,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除了吃饭的时间和中午两小时的休息,师父们都在带着我们绕念佛号。
绕念佛号,就是绕佛,念佛。一圈一圈地行走,一声一声的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长时间的,看似简单的做着这一件事,却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耐力,修炼的则是定力。
第一天,我只是在绕佛,没有开口念诵。这不是我第一次绕佛,上一次是在半年前,我在宝胜禅寺皈依,第二天恰逢十五,师父们慈悲,带着庙里常住护法的居士们绕念佛号一天。当时我也是没开口念一声佛。而且,那时我就是觉得很疲乏,就像这次佛七第一天一样,我只是跟着绕,没有念。不同的是,这一次我在倾心地听,除了听师父的声音,还听到了各种南腔北调。有的居士自顾自的压过所有人的声音大声念诵,有的油腔滑调的连念带哼,有的象唱小曲似的拖腔拖调,有的干脆脚步摇晃抢拍走调。我听着总想笑,更是念不出一句来了。一上午下来,领诵的常铭师父说话了:“各位居士,我们念佛就是念佛,不是唱歌。念的时候不要拖腔,要不气息不够,念得也不齐。请大家下午再念时要注意了。”是呀,大家一起诵念,声音和谐才应该更有感应的力量吧。《阿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七日念佛,一心不乱,对于初修行的人来说基本也算妄想,何况杂音绕耳。好在师父连续几次提出严格要求,渐渐地拖腔的很少了,刺耳的高音也少了,大家念佛的声音逐渐和谐起来。尤其师父们有节奏的敲击着法器,虽无丝竹,却是最纯最美的音乐。
音乐是宗教的最忠实的伴侣。有了音乐,宗教更容易播撒福音。和基督教音乐的恢宏雄壮相比,佛教音乐则更有亲和力,它不需要过于张扬华丽的音色,也不需要复杂的和声配乐,演唱者也不必有太多的声乐技巧,只要发自内心,都能唱出宗教的感召力。在这种充满美感的感召下,我感觉真的走上了修行的路。随后的几天绕念佛号,我不再感觉累,更不再觉得乏味,我在享受,一种艺术与信仰的双重享受。
二
寺院住持宗行法师,在佛七前即感风寒,正发烧咳嗽。可是在佛七第一天的晚课上,他还是身披袈裟亲临大殿,和我们一起念佛。然后盘腿坐下慈悲地为我们开示:“各位居士,你们能来到这个寺庙参加佛七活动是很殊胜的因缘,希望你们能坚持把佛七圆满做完。”宗行师父接着说了一个故事:“一群羊跟着一只头羊走到悬崖边,头羊掉下去了,后面的群羊也跟着掉下去了。原来那只头羊是只盲羊。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习佛要按照佛法跟着好导师去修行,才会走上正确的道路,不会走弯路走错路。”佛七的第3天,病还没完全好的宗行师父再次身临大殿,带我们绕佛,为我们开示:“绕佛时要看着自己的脚尖,尽量不要去想别的事,只是关照自己的内心。每一声佛号走四步,脚步要稳,不要迈着八字步,这样很不庄严。”
庄严,这是佛教里的常用词。而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已经很难看到庄严的场面了。无论是政界、军界、商界还是学界,都被声色犬马充斥,哪里还能看到一丝的庄严?唯有在这寺庙的大殿之上,远离了贪、嗔、痴、慢,才会升起庄严之气。有一次诵佛之后,另一位领诵师父,今年才24岁的庆贤师父提醒大家:“居士们进了大殿之后,请不要在大殿里讲话,如果有话要说,请下课后到殿外再说。”这样的要求就是为了维护殿堂的庄严。事实上,人在庄严的气氛下,也更容易身正行端保持威仪。
说完念佛时的仪态之后,宗行师父接着开示,告诫大家要警惕无意中的杀生:“比如你看到朋友钓鱼,随便客气的应付一句:这鱼钓得不错呀。这就是随喜赞叹杀生,同样是造恶业。大家一定要警惕自己的口业。”一句话警醒了我们。我就为了应酬,常出赞叹杀业之语。请客时,心中不忍杀生,又恐怠慢客人,就叫客人自己点荤菜。听了师父的开示,方知这都是恶业,以后该十分小心才是。这样的开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有机会听到,常常生活在一片糊涂中。有些道理虽懂,但不经导师点明,还是会糊涂犯错。突然领悟,除了扫除贪嗔痴慢,还要让心里清明起来,按照正念行事。这应该就是心里的清凉世界了。
在后来几天绕佛时,我也开始跟着师父的领诵开口念佛。我不再去关注其他人的声音,尽量只听自己的声音,慢慢沉浸到内心里,在心里想着一炷香燃起缭绕上升,一尊佛像带着慈祥的笑容出现。此时心里升起一种宁静的喜悦,忍不住会对着心里的佛微笑起来。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妄想,因为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连佛都该打破的。但那毕竟是最高境界,我现在肯定做不到。如果我不想着佛像,就会有别的世俗的妄想闯进心里,扰乱心绪。又想起宗行法师那天开示时说,观相念佛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的修习,那我就从这里起步吧。
就这样,在绕佛念佛中,我的心趋于平静。尤其是第二天下午,念佛到结尾时,连续几声轻轻地鸣磬之后,大家在等着诵《回向偈》,然后结束。可是领诵的常铭师父却突然的不发一声,大殿里顿时安静下来,寂若无人。几秒钟之后,我们才突然明白:啊,师父这是在带我们打坐呢。所有人就默默地静坐着……静默渐渐凝结成肃穆,真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那一刻我感到十分震撼!至今想起来,我依然能感觉到那股静穆的力量。几分钟之后,一声轻轻的磬鸣“叮~~”,师父悠缓地唱起“阿弥陀佛……”我们仿佛从梦幻般的远处被叫回,又轻轻地落到地面
在以后几天的念佛时,师父常常会在结束时带我们静坐几分钟,让念佛的静穆更加的沉淀下来。
三
佛七的前四天天气异常的好,好到不像冬天,阳光洒满庙宇。有时,师父们会带着我们在殿外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弥勒佛殿和地藏王殿围成的院子里绕行念佛。我们象沐浴在祥和的佛光中,感受来自佛的温暖,念起来更觉得愉悦,心里没有一丝阴郁。佛七期间的每一次小小的变化,都体现出师父们用心的考虑,让我们所有人都能从中感觉师父们的慈悲,也让我们的信念变得更容易坚持。每想到这些,总会升起感恩的心。
佛七第五天是阴历十五,早课时宗行师父再次来到大殿,带着我们上大供,为亡灵度亡,为生者祈愿。
早课后,在徐敏居士的提醒下,我请了一盒蜡烛供在大雄宝殿前。可那天是阴天,凉风中还夹着星星雨点。15岁的.小明居士和一位每天来拜佛的有些残疾的居士也帮着我一起点。可是蜡烛点了又灭,灭了又点,怎么也无法燃起“卐”字型的福光。后来一位年纪大的居士走过来帮我把桌子抬到廊下,才终于把蜡烛全部点燃。第一次供奉蜡烛,不太懂,请少了,只摆出单层的“卐”字。后来看到别的居士摆出双层的,还在“卐”中点了两朵“心花”,真是漂亮啊!不过,我那毕竟也是发自内心的供奉,那烛光也摇曳着我真诚的祈福,灯多灯少,佛不会在意吧。
第六天,整天的阴雨绵绵。我三次来宝胜禅寺,每次来都会下雨。似乎这是我和雨的约定:只要我来,雨必定到。也好啊,佛七期间,既有阳光又有雨露,本就是上天的恩赐,也可让人以这种方式和上天亲密接触,增加与它的感应。可我更期望一场天花乱坠的雪。第七天是阿弥陀佛的诞辰日,一场雪的加入将会是怎样的盛境啊!
20xx年元月7日,宝胜禅寺佛七的第七天,也是最后一天:阿弥陀佛的诞辰日。那天清晨雨停了,天气出奇的沉静,一上午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连挂在树上的枯叶都纹丝不动。那天从山下来了很多居士,挤满了大殿的两侧,跟着师父诵经,上供,念佛,祈愿。
下午,绕佛过后,举行最后的圆满仪式。常铭师父跪在佛前,将所有祈愿的人和事一一诵念给佛听:xx省xx市xx路x栋xxx号xxx人,祈求xx事。祈愿的名单特别长,祈求的事也特别多:有为先人祈愿往生极乐的,有祈愿家庭幸福安康的,有祈愿冤亲债主往生极乐的,有祈愿生意资金回头的,有祈愿孩子找到好工作的......各种祈愿,我听着听着突然想起《世说新语》里,庾亮在寺庙里看到卧佛,说:“此子疲于津梁”,忍不住笑了起来。是啊,今天是阿弥陀佛的生日啊,也不让佛休息一天,我的佛呀,可不是又要累得躺倒了吗?大约过了半小时吧,常铭师父终于念完了,身材很有福相的他跪了半天,起身时竟差点没站稳。仪式结束后遇到常铭师父,我问候说:“师父今天辛苦了!”师父回说:“不辛苦。”此时,我对“不辞辛苦”又有了新解:辞,既可作“推辞”说,亦可作“言辞”解,所以,既不推辞辛苦,也不说辛苦,方为真的“不辞辛苦”啊!
祈愿名单念完,大雄宝殿的大门打开,发现阳光正穿过厚厚的云层照射下来,天晴了。以前曾多次听说,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一场法会圆满时,总会是阳光乍现。今日终于得见此景,心里也特别晴朗。虽然没出现天花乱坠的景象,有这阳光普照,呈现的也是祥瑞之象啊!我相信,对我们的虔诚,佛是真有感应的!
随后,在师父们有节奏敲击着的法器声和唱诵声中,所有的度亡的和祈福的牌位被化向佛国。
拜愿是佛七最后的仪式。这是七天来,让我感觉最愉悦的唱诵。
师父们和男居士站在佛像的左侧,女居士站在右侧。随着一声磬一声钟的伴奏,师父们唱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叩拜;师父们叩拜时,我们站着唱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叩拜;我们叩拜时,师父们起身唱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然后叩拜;师父们叩拜时,我们又起身唱诵:“南~无~观~世~音~菩~萨~”,然后叩拜;师父们又起身唱诵:“南~无~大~势~至~菩~萨~”,接着再叩拜;我们再起身跟着唱诵“南~无~大~势~至~菩~萨~”,唱完叩拜;师父们又起身唱诵:“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唱完再叩拜;我们起身跟唱:“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唱完再拜。
婉转的旋律,真挚的声音,就这样在大殿里此起彼伏。我尽情地享受着这种殊胜的形式美和庄严美,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快乐之中。这就是法喜啊!法喜,就是这样一种无以言表的美妙的喜悦吧。阿弥陀佛,此刻我更相信了,你的世界一定是极乐无比的!
回来后在网上搜索《拜愿》视频,发现这种左右侧轮流拜诵是《拜愿》的固定形式,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我想,这种仪式的创立者必定有佛的加持,才会设计出如此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宗教感召力的拜愿仪式。
四
佛七圆满结束了。七天,虽然辛苦,但一天比一天快乐。这种体验在我是平生第一次,我必将终身难忘。临走前,去和宗行法师告别。法师说:你回去在网上搜一下《念佛思乡曲》,你会更有感触的。回来后,在网上听了这首《念佛思乡曲》。我并不陌生。在寺院的几天里,经常会在空余时间听到大殿里用播放机一直播放的念佛曲,和我们念唱得不一样,就感觉特别好听。那是以领唱合唱的方式唱诵的,一位高僧低沉质朴的一声又一声地唱着“南无阿弥陀佛”,第三段是众人合唱,接着又是高僧的唱诵。整首诵曲,就象是这位高僧正带领着众人跋涉在回乡的路上。那就是这首《念佛思乡曲》。这几天,我每天都在听着它,心也在跟着它走。是的,那片净土才应该是我最终的故乡,而且,我已经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