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散文 篇一
春节,一个团圆的日子。每当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我家也不例外,年前就开始忙碌起来,打扫卫生、准备年货,一派热闹的景象。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温馨和幸福。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团团圆圆地吃着年夜饭。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丰盛的菜肴,香气扑鼻。爸爸妈妈忙碌地端菜倒酒,笑容满面。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虽然我已经长大,但在这一刻,我仍然感觉自己是个孩子,依偎在父母的身边。
除夕夜过后,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开始给长辈拜年。我们穿着新衣服,拿着大红包,恭恭敬敬地拜访每一位亲人。长辈们笑逐颜开,给我们留下各种各样的祝福。在这个时刻,我感受到了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也更加珍惜这份珍贵的情感。
在春节期间,我还喜欢看春晚,燃放烟花爆竹。春晚上的歌舞节目,总是那么精彩动人,让人流连忘返。而烟花爆竹的声音,更是给节日增添了一丝喜庆和热闹。我总是在心里默默许下新的愿望,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顺利,家人平安健康。
春节,是一个充满祥和与喜悦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无论将来走到哪里,这份温情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
过年的散文 篇二
春节,一个传统的节日。而对于我来说,过年更多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感慨。每当春节到来,总是会勾起我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
小时候,我总是期盼着过年。那时的年味,是那么浓厚,那么美好。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年夜饭,看着春晚,放着烟花爆竹,一派喜庆的气氛。而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的繁忙,过年的心情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每年春节,我总是会回家探亲。回到家乡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和温暖。家人们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为迎接我这个“远方的归人”。他们笑容满面,敞开怀抱,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幸福。
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家人们也慢慢老去,家乡的变化也让我感慨万分。曾经熟悉的街道,已经面目全非;曾经热闹的集市,已经不复存在。每一次回家,都让我感觉到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无情。但即便如此,家乡依然是我心灵的归宿,是我永远的牵挂。
春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家乡的味道,永远留存在我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愿家人平安健康,愿家乡繁荣昌盛,愿我们的心永远相连,共度每一个春节。
过年的散文 篇三
过年啦!过年啦!
说真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对过年的期盼越来越少,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貌似也越来越淡。尽管年货照样准备、亲戚朋友之间照样要互相拜年,但是个中的滋味貌似程序化了不少,总觉得缺了一份温情。
不过不管怎么说,从小就在大脑中深深刻下热闹欢乐祥和团圆的过年情节总是盘旋在我的骨子里,挥之不去……在昨晚之前,因为工作繁忙,对已经翩翩来临的春节还木有什么反应,但是昨晚去超市的采购经历,一下子将年的身影直挺挺的拉到了我的眼前,原来年真的很近很近了……一直不喜欢说过春节,总觉得春节这样的字眼太过于官方、太过于书面化,太过于清淡……一直喜欢说过年,呵呵,也许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的缘故吧!在小时候、在农村,人们用来计时间的只有农历,互相之间如果问起一般都是问;“今天初几?或者是今天是哪天?”而回答者也从来不会出现几号这样的字眼。
用几月几号计时一直到了读书以后才开始有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不习惯,对元旦一直就是没有感觉,从来就没觉得过了元旦就是新的一年,直至现在,元旦给朋友的祝福中,也还是很不习惯用“新年好!”这三字眼,一般偶的祝福语是:“元旦快乐!”新年这样美好的字眼,俺是坚决滴留给了被官方定名为“春节”的节日……原本不想这样啰哩啰嗦的写下上面的几许文字,是这张信纸上这副温馨画面感染了我,这缤纷大雪中徐徐而行的归家汽车,载着如此温馨的:“回家过年咯!”心底深处被一袭思家的暖流深深击中,想着回老家过年的种种幸福,忍不住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在这个人们正匆忙在归家路上的日子中,写下心头感慨、祝福几许。祝福偶滴所有友友们:“新年快乐!新春快乐!蛇年大吉大利!”也祝福那些一不小心进入我空间的未来友友们:“新年、新春快乐!”
过年的散文 篇四
雪白,灯笼红,楹联书豪情,过年啦!
北国的年,在千家万户浓郁的乡土气息里揭开了红盖头,在皑皑白雪的清雅中走来,在样式翻新的大红灯笼中飘逸。年的如此采烈,一年比一年壮观。
年味,在畅谈亲情的一家人中涌出,涌出的是一年胜似一年的春潮。那缤纷独特的窗花,尽洒胸臆的楹联,爆竹散落下的纸屑红,更烘托出盎然的年的气氛;孩子们的雀跃,女人们的彩妆,菜肴的飘香,亲人们的团聚,把个北国的春节充盈的宛如人间仙境,其乐融融。
有什么能让人们感受到一年中亲情甘醇的浓烈?有什么能激发出一家人亲昵的豪情?又有什么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那就是中华传统的习俗——过年了。
年来了,来到了年夜饭的餐桌上。人们在回忆畅想中辞旧迎新。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家庭晚餐。这顿饭,有“一尝有味三拍手,十里闻香九回头”的雅兴;是家族最舒畅,最惬意,最用心的一次聚餐,餐桌上生猛海鲜,鸡鱼蛋肉引人垂涎。但老人们念念不忘餐桌上必备的三道菜,一道鱼,象征新的一年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步步高升;一道鸡手,寓意在新的一年抓财进宝,财源滚滚;一道粉条,象征着新的一年的生活顺溜,平安吉祥。这三道菜,是老人们的心愿的寄托,是年轻人希望的所系,吃好这顿饭,就是过好了这个年,就过出了年味,老人们笑逐颜开,年轻人眉宇舒展。
年来了,来到了守岁中的夙夜里。五更分两年,前后为二岁。守岁,年长者守出的是珍惜光阴,老成厚重,儿孙满堂;年轻人守出了对父母的孝道,守出了明天美好的意蕴,守出了睿智聪颖;唐太宗守岁是“共欢新旧岁,迎送一宵中”;李白守岁是“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儿童守岁是“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守岁,人们把心灯点亮,把精气神凝聚,把梦想展望,把新的一年的财运,官运和人旺守住,把过去一年的苍凉,晦气,低迷抛弃。人呀,梦想中的希望总是美好的,倘若没有年的概念,人们也会同样的寻找出一种寄托梦想的方式,已示虔诚。
年来了,来到了人们的心坎里。人们过年,大多是讨个吉利,图个吉祥。因此,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楹联上,渴望着瑞霭佳地,吉星高照;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财神的身上,渴望五福临门,万事亨通;人们把希望寄托在鞭炮礼花上,渴望新的一年生活更加五彩缤纷;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拜年上,渴望着拜出个天地人和紫气盈门;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对弈里,渴望着买彩、炒股、打麻将逢赌必赢,赢得一夜暴富,成为大款巨商;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大地上,渴望明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走红运上,穿上红衣裤,渴望明年春风得意。
年来了,来到了福祉的天地。人们渴望着年,是渴望着年的春光无限,渴望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生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年上。年承载着人生的梦想,是因为桃符年年新,人生岁岁更;年承载着人生的希望,是因为光阴似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承载着人生的情爱,是因为百年好合,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年赋一岁,百年到杆头。
雪,为春节铺展了洁白的画纸,任凭人们尽展豪情,挥毫泼墨,描绘出新一年的蓝图,灯笼红,红亮了朗朗乾坤,为人们玄幻出锦绣的前景,供人们拥有,尽享。
我企盼着年的好景,我更祝愿人们好景年年有,春意岁岁新。
我钟情于雪白净神州,我更感慨着灯笼四季红。
过年的散文 篇五
又一个新年来临,似乎少了些许期盼,多了几分落寞,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不禁想起小时候的过新年。有关年的记忆是零散的,却也是深刻的。
记得小时候,从农历11月开始,有的甚至更早就开始杀年猪,那时农村家家都养猪,杀猪这天请很多人帮忙,早晨就开始忙活,一群人有说有笑很是热闹。结束时主人都要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招呼客人,肉除了当天吃的以外,其余的全熏制成腊肉,用于来年食用。那时候谁家有事,村里人都会去帮忙,没有多么富足的物质生活,但都很快乐。
每逢春节前,我家如同所有家庭一样,办年货是重中之重,除了要买很多吃喝用具外,母亲从月中旬开始就自己手工做豆腐,豆芽,灌香肠,豆腐干。那时一到晚上,家家都烤着炭火,我们是个大院子,邻里之间都喜欢串门,许多人围坐在一起,话家常,说笑玩笑,讨论这家的羊杀了几条,那家的猪肉有多肥,红红的炭火将每个人的脸映的红彤彤的,腊肉被熏得滋滋冒油,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wifi,甚至连电视也没有几台,有的只是村里人简单的幸福,知足的快乐。
而对我们孩子而言,尤其是我,最期待得是过年的新衣服,每年除夕,母亲总是会给我换一身新衣裳,无论贵贱,无论样式,至少是新的,那时我们穿着几十块钱的衣服,内心却是欢呼雀跃,满心欢喜,然后我们会迫不及待的打着灯笼和小伙伴一起挨家挨户串门,我们甚至一整夜不睡觉,就只是觉得年三十太宝贵了,岂能将时间浪费在睡觉上。
除夕的前一两天是家家户户蒸馍的日子,花卷,包子,还有花馍馍,母亲很在意这一次的馍,记得她说过年的馍蒸的好坏关乎第二年的运气,馍发的好,来年就会兴旺发达,现在看来这些虽然没有道理,却也寄予了一个女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慢,从放寒假就开始期盼过年,一天天倒数,终于等到年三十了家家张灯结彩,接下来就等团圆饭了,我们一大家子(爸爸的弟兄们)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丰盛的饭菜虽然平时偶尔也吃,但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似乎连味道也变得更可口了呢。现在想来小时候喜欢过年,期盼过年,其实不是为了吃好吃的,穿新衣裳,而是因为亲人的团聚,是喜欢过年热闹的气氛。
尽管那时物质匮乏,但内心的小幸福多到爆表,一件件年货,一份份平安,一桌桌饭菜,一家家团圆。而今,各种花样的食物,玲琅满目款式新颖的衣服,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不变的是心中对于团圆的那份期盼。随着一年年的成长,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拥有的幸福,更加珍爱家人、朋友。
过年的散文 篇六
踏进腊月,每个人的心好似都开始恍恍的期盼春节的到来,但心里又好似都明白期待的并不是过年,多是因为不用上班吧,出去旅游或者纯粹的放松。小时候那种期待的劲儿似乎早已消散殆尽,反而是圣诞节、情人节等倍受欢迎,到了过节那天约上关系好的朋友一起吃饭、唱歌,再看电影,大概这才算是个愉快的节日。
我钟情于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因为它存有我们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印象中,腊月一到人们便开始掰扯着手指头数日子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年货,每到这时候都有一次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全部扫一遍,完了再用抹布擦一遍,这样可以扫走一年的旧气,迎接崭新的一年,早早的都能闻到浓厚的年味。虽说年前将近需要忙碌一个月时间,但人们心里都是喜悦、期待的,因为在外生活,工作的亲人们都会为那特殊的一天从东南西北不远万里赶回来。
真正到了三十这天,人们就更忙碌了,大抵心也会更加欢喜,女的都在厨房里准备着年夜饭。家乡的习俗是每逢红白喜事或者过节做臊子面来招待客人,过年更是少不了,所以母亲会提前把肉哨子炒好,还需切好多葱花,炸豆腐片,肉是为了增加哨子汤的香味,葱花与炸豆腐都是做漂汤用的,还有搭汤用的底菜,炝好的香醋等这些都得备好备足了,而那细长、滑溜又劲道的面条必须得几天以前就压好晾着。
母亲们在厨房进进出出有说有笑的忙着,而父辈们都在张贴从前门到后门以及家里大大小小门上的对联,包括贴门神、土地神、财神等各路神仙的年画,寓意是请神来家过年并保佑全家老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小孩子充当的角色一般就是打下手,偶尔帮忙拿个年画,还必须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破了,神仙爷爷会生气。什么都不懂的我们还爱跟在大人屁股后边,把一幅幅贴好的对联读出声来,却总是分不清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因为年龄,跑腿儿的小事都是我们干的,一会向隔壁婶婶家借个凳子,一会又给对面爷爷家送个东西,觉得自己忙的不亦乐乎。贴完对联后,家中男的无论年长年少都得去给祖先上坟,女的不允许去,这是历来的习俗,那时候的我还总是抱怨为什么不带我去。要去祭祖必须得端上要敬的烟、酒、茶;烧的蜡烛、香、纸,我想是要给祖先也送去过年用的东西吧,当然这不过是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而已,但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现在想想这便是我们的根,有了它即使生在何处也不会忘记寻根。等到祭祖回来后,臊子面也差不多做好了,捞上一小筷头到碗里,再浇上一大勺子滚烫的臊子汤,冒着热气,香味扑鼻而来。孩子们之间还有一个乐趣,那就是比谁吃的多,有时候一人能吃十几碗,最少的也要吃个七八碗,到现在我都在怀疑自己当初那惊人的饭量。这让我也想起了莫言《过去的年》中一句话,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
吃完饭后,会备些瓜子、花生、糖果,长辈们都围着桌子烤着火炉,一边看着春节晚会,
一遍喝酒聊天,偶尔会听到他们谈起孩子以及他们的学业,年轻人都另外围起一桌玩起了扑克牌,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时间都会是游戏时间,任何场所都可能会变作游乐场,在他们的脑海里过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收,有零嘴吃就十分满足了。这样便可以甜腻腻的度过整个寒假。就这样几代人各自为营热闹的守着年夜,直到凌晨十二点大家都一起到大门口放炮竹,那时候不比现在,放的是烟花,每家几乎就是三两捆鞭炮,几个大炮竹已经算是好的了,几乎同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让深夜的村庄又热闹起来,再来几个冲天炮沉重的轰隆隆接连响起,这便是春雷的声音。孩子们会在放完的鞭炮灰中去找还未放燃的炮竹,有的断捻子的俗称“瞎跑”。从中间折断露出里面的药硝灰,几个围城一圈或者各种图形,用香烟去点燃,胆小的孩子捂住耳朵远远地躲起来,药硝灰遇香火点燃瞬间燃烧,有的还炸响到处乱蹦,自然添了不少童趣,放完鞭炮之后母亲还会带着孩子们跪拜神灵祈福保佑,到这里一个年便是过去了,但是那时正月里走亲戚也是照样热闹。
现在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每天过日子就如过年一样再也见不到像《腊月歌》中唱到的那种景象,所以过年就跟过日子一般了。虽然一切都在改变但是在中国人传统骨子里永恒不变的是这样的日子中的牵挂和匆忙奔家的念头,这样的节日终究是温暖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