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寺与明初大臣陈珪散文 篇一
金粟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城西北10公里的金粟山下,始建于北魏,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金粟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被誉为“山西第一名刹”。
金粟寺建筑群中最为著名的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三尊高达10米的铜制佛像,气势非凡。殿前的铁塔高耸入云,历经千年仍然屹立不倒,成为金粟寺的标志性建筑。金粟寺还有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珍品,如唐代的法华经、宋代的佛像、明代的钟鼎等,展现出了千年佛教文化的瑰丽和辉煌。
明初大臣陈珪,字孝友,号松阳,陕西宝鸡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要谋士,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要职,对于明朝初期的政治决策和国家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陈珪一生清廉正直,忠心耿耿,不畏权贵,被誉为“明代忠臣”。
陈珪在任职期间,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建议,力图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整顿官场风气,加强军队训练,为明朝初期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律》和《大明仪制》,为明代法律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金粟寺与明初大臣陈珪,一个是佛教名刹,一个是明代忠臣,二者虽然不在同一时代,却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代表。金粟寺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瑰丽魅力,陈珪则体现了忠臣义士的高尚品格和政治智慧。他们的故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留下了永恒的传世价值。
金粟寺与明初大臣陈珪散文 篇三
金粟寺与明初大臣陈珪散文
江苏泰州市北郊淤溪镇东北角有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岛上有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叫金粟寺。金粟寺始建于明朝初期,前后两进,东西外包厢,古朴而清静。寺内有僧人数名,每日晨钟暮鼓,诵经拜忏,山门外流水东逝,佛殿里香烟缥缈,显得非常安祥。
古代的庙宇很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谁把这座小庙放在眼里。可是在“朱棣亲临金粟寺,陈珪救助永乐王”之后,金粟寺就远近闻名了。
话说朱元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以后,为了加强皇权,分封诸子为王,让其部分藩王掌握兵权,驻守北方,抵御外来侵略,以巩固大明江山。朱元璋死后,其长孙朱允炆即位,史称惠帝。他用黄子澄、齐泰的计策削除藩王,以加强中央集权。朱允炆做皇帝的第二年,准备对燕王朱棣动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很有谋略。受封后镇守北平,发现朱允炆的部下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对他动手了,便先下手为强,以“清君侧”为名,兴“靖难”之师。与朱允炆的势力南军(史称)展开拼博。经过三年多的厮杀。南军节节溃退,向南方逃窜。据民间传说,就在朱棣指挥的“靖难军”打到淤溪一带的时候,南军倚仗这一带河湖港汊的有利地形,把朱棣等围困在金粟寺内。进不得进,退不得退。万分危急之时,卞庄农民陈珪前来相助。他在牛角上绑好斫草刀,顶着石臼,手拿耘田的滚草心,立在牛身上,出其不意地把南军打得落花流水。卞庄上千的农民也拿起扁担铁叉跟着陈珪冲向南军。南军以为是神兵相助,天意难违,纷纷逃走。燕王朱棣得救后,非常感谢陈珪和老百姓,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东西,便撕下锦袍一角,交给陈珪作为纪念。朱棣做了皇帝以后,特地派钦差带着锦袍来卞庄找陈珪,陈珪和钦差对过袍子,当即宣读圣旨,封陈珪为“泰宁侯”。陈珪死后,又追封为靖国公,谥忠襄。
陈珪的故事至今还在卞家庄的民间流传。他个子高,饭量很大,有力气。父母死得早,跟着兄嫂过日子。兄嫂见他老像吃不饱似的,每顿都是狼吞虎咽,就给他起了个外号“饿煞猴”。“饿煞猴”跟着哥哥学会放牛、耕田、耘地,干起农活也蛮勤快的。他好打不平,庄上的人都喜欢他。
据说,陈珪的祖坟,原来葬在一块猴地上,当时有人想破除陈家的风水,没有得逞。以后终于以瓦器移祖坟于淤溪。清道光年间,泰州有位进士叫王广业的,在海陵竹枝词中写过:
鬼语诸候已入胎,果然燕子北飞来,何如风雨三更夜,解避绯衣景秀才。靖难功勋铁劵颁,锦衣世袭锦衣还,子孙艳说封侯裔,只在泥丸土堑间。
竹枝词的后面,还加了注释:陈珪的父母怕别人挖掘祖墓破其风水,夫妇夜间泊舟岸侧,复闻鬼役来,神止之曰:“毋庸,侯已入胎矣。”就在此时,陈珪出生。竹枝词里有“果然燕子北飞来”句,暗指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有一次与刘伯温巡视金陵城,朱元璋对着虎踞龙盘固若金汤的石头城,豪气十足地说“巩固如此,何人得来”,刘伯温随口说道:“除非燕子北飞来”。没过多久,朱棣兴“靖难”之师,夺得皇权。此事正应了刘伯温的预言。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四日,朱棣率大军进入南京,据《明史?恭闵帝本纪》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靖难之役”这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血腥战争,伴随建文帝朱允炆之死的千古之谜落下帷幕。
七月十七日,朱棣在南京谒孝陵,即皇帝位,史称成祖。九月,朱棣大封靖难功臣二十四人,其中封侯者十三人,67岁的陈珪因在泰州淤溪金粟寺救驾过朱棣被封为“泰宁侯”,据(明)都穆《壬午功臣爵赏录》载:“陈珪,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泰宁侯,食禄一千二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绮三十表裏、钞三千贯。”来自泰州乡下的一介武夫陈珪取得与大明帝国开国功臣同样的地位,以致后来清人张廷玉写《明史》时情不自禁地发表感慨:“张武、陈珪诸人,或从起籓封,或率先归附,皆偏裨列校,非有勇略智计称大将材也。一旦遘风云之会,剖符策功,号称佐命,与太祖开国诸臣埒,酬庸之义不亦厚欤!”
永乐元年,朱棣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明确北京为大明王朝“陪都”的地位,深得朱棣信任的陈珪成为陪都北京最高军事长官,继续协助太子朱高炽留守北京。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朱棣命令文武群臣集中讨论营建北京之事,紫禁城的建设步伐加快。踌躇满志的朱棣龙心大悦,下诏明确陈珪为整个北京城建设的总指挥和总策划师。接受这个新的任命之时,陈珪已是83岁的迟暮老人,所以朱棣特地让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担任陈珪的副手。为了方便陈珪协调,而为陈珪专门铸造“缮工之印”,“并设官属,兼掌行在后府。”《明史?陈珪列传》
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紫禁城竣工,朱棣诏告天下:“大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朔日,朱棣在紫禁城奉天殿(今故宫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八方藩国朝觐祝贺,隆重仪式之后,君臣来宾在庆贺宴上举觞共庆迁都之喜,遗憾的是营建北京宫殿的第一功臣陈珪未能活到此次盛会,他在永乐十七年(1419)病逝于北京,终年85岁。据《明太宗实录》卷211记载,成祖朱棣获悉陈珪讣闻后,为之停止视朝三日,委派使者代表自己前往灵前祭祀,追封陈珪为靖国公,赐谥忠襄,这在当时算是倍极哀荣。清人秦淮墨客所著《续英烈传》和清人吕熊所著《吕仙外史》两部长篇小说中都曾出现“泰宁侯陈珪”的身影。
斗换星移,从江苏泰州淤溪镇卞庄走出去的“泰宁侯陈珪”早已湮入历史尘埃之中,由陈珪总指挥和总策划建设的北京故宫仍然巍然屹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座迄今所能见到的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宫殿建筑群,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金粟寺在一九五七年春节期间遭到火灾而成为一片废墟,然而“朱棣亲临金粟寺,陈珪救助永乐王”的故事一直在民间传诵。
2006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淤溪镇决定复建金粟寺。新建的金粟寺位于集镇南首,投入300多万元,与淤溪公园融为一体,占地7000多平方米。寺内建有大雄宝殿、三门殿、东西厢房。山门上首嵌有一石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金粟寺"三个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