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通用3篇)

时间:2016-03-02 06:18: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篇一

承天寺,位于中国西安市长安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雁塔的所在地。夜晚,承天寺的景色格外迷人,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夜游。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首先,承天寺作为西安的重要文化景点,其历史悠久、建筑精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夜晚的承天寺,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神秘和美丽。游客们在夜晚漫步于承天寺内,可以感受到古色古香的氛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

其次,承天寺夜游的背景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夜晚,承天寺的钟声悠扬,回荡在夜空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游客们在夜晚参观承天寺,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建筑的美丽,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体会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速,压力大,夜游承天寺成为了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夜晚的承天寺,静谧而安详,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祥和,带给人们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总的来说,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丰富多彩,既有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有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夜游承天寺,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心灵之旅,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篇二

承天寺,作为西安的重要景点之一,不仅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建筑而吸引游客,夜晚的承天寺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首先,承天寺夜游的背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承天寺作为汉唐时期的古代佛教寺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夜晚的承天寺在灯光的映衬下,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独特韵味。夜游承天寺,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体验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其次,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反映了当代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古代建筑面临着破坏和消失的危险,夜游承天寺成为了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通过夜游承天寺,游客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建筑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促进古代建筑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还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夜晚的承天寺,在灯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景象,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夜游承天寺,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建筑的美丽,还可以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祥和,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种放松和愉悦。

总的来说,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丰富多彩,既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当代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更有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夜游承天寺,不仅是一种文化体验,更是一种心灵之旅,让人们在美好的夜晚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篇三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