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赤脚医生散文【优秀6篇】

时间:2013-01-07 05:39: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记忆中的赤脚医生散文 篇一

小时候,我曾听过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那些无私奉献、艰苦求医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直到长大后,我才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和价值。

赤脚医生,是一群医者志愿者,他们穿着简陋,没有医疗设备,却在偏远贫困的地区为群众义务看病、传播健康知识。他们不求回报,只是出于对医学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他们的医术虽然可能不及正规医院的医生,但他们的精神却无疑是医学界的楷模。

我记得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赤脚医生的报道,他们在一个偏远的山区村庄里搭起了简易的诊所,用简单的药品和器械为群众诊治。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的笑容却洋溢着幸福和满足。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让人感动不已。

赤脚医生的形象,让我明白了健康的可贵,也让我意识到医者的职责和使命。在现代社会,医疗资源虽然丰富,但仍有很多地方的群众无法享受到医疗服务。正是这些赤脚医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含义,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医疗事业。

赤脚医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们的存在不仅给人们带来健康,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他们的故事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社会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忆中的赤脚医生散文 篇二

赤脚医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一个精神的象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一场关于爱与责任的华丽乐章,让人们对医者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赤脚医生的形象,是那样的朴素和真实。他们没有豪华的手术室,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只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一双赤脚,却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他们的医术虽然可能不及专业医生,但他们的热情和责任感却是无法替代的。

赤脚医生的形象,让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华佗救曹操。华佗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名医,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曹操治病。虽然最终未能挽救曹操的生命,但他的医德和医术却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赤脚医生,正是这种医者精神的传承者和延续者。

赤脚医生的形象,是那样的震撼和感人。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现代社会,医疗资源虽然丰富,但仍有很多地方的群众无法享受到医疗服务。正是这些赤脚医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含义,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医疗事业。

赤脚医生,是一种勇敢和信念的象征,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医者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故事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社会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愿赤脚医生的精神永远闪耀在我们心中,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记忆中的赤脚医生散文 篇三

  近日下乡,到了曾经合作医疗发源地乐园村,当年的赤脚医生已满头白发,几个老伙伴相见,激动的泪水不由自主直往下流,回顾着往日的辉煌和那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

  赤脚医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特殊职业,就是拿起听诊器可给当地百姓治治小病,挥起锄头可挖田种地,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农民。

  赤脚医生队伍是由当地个体老中医,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经过一到三个月医学知识培训的年青农民组成。那些年不时有省市医学专家来乡下开办培训班,在老家不远的地方还办了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培养一些农村实用人才。那时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或所甚至到卫生室工作,也肩担着培养赤脚医生的重任。

  有少数人则是糊里糊涂就当上了赤脚医生。我的一位同事就有这样的经历,他前一天还在家种地,第二天就背着保健箱跟着师傅走乡串户看病了,师傅指示他给病人打一支退烧的小针,他不知应打在什么地方,也没问,就在病人的肚子上打了一针,老师傅见了就是几巴掌打在他头上,当时的他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呢。后来到医学院学习了几年才当上正规医生。

  在我的记忆里,我老家最早大队的卫生室里是一名姓王的男医生坐诊,夏天穿着长袖的白衬衣,黑裤子,裤脚挽起老高的,他人个子不高,瘦瘦的,一天到晚忙过不停,和来看病的村人说说笑笑,似乎是一家人一样,年纪大点农民他几乎叫得出来名字。

  有时看到王医生背起医疗箱去人家里看病,有时上山采药,全大队的山山水水都有他的足迹。尽管那时候都叫赤脚医生,可我从来没有看见他打过赤脚,也没人见他下田种过地。

  当时大队卫生室就在学校这边,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三间房子,几个药柜,都已很破旧,柜子里放着不多的药品,一张诊断床,白色的布都发黄了,皱巴巴的。诊疗设备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三件。队里的人们却很信任他,每天到卫生室看病的人多,大人的说话声,小孩子的哭闹声,还有隔壁加工厂的机器声,使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充满了一线生机。

  赤脚医生大多没念过多少书,大字识不得几个,但治小病的土方土法还是比较多。那时针灸、中药是主要疗法,西药用得很少,更难看到打吊针的了,像青霉素类药物在当时是比较珍贵的,一般农民也用不起。那些年代,每到中草药收获的季节,学校会布置采收中草药的任务,如金银花、陈皮、蜈蚣等等,等到了毛爷爷“五七”指示发表的纪念日一起送到卫生室。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那时的传染病多,在住院病在乡镇近百分之五十是传染病,在传染病防治的季节,赤脚医生弄一些中草药煎了给学生喝,给娃娃们打预防针。据老师傅说,那年代农村百分之八十的预防保健工作是赤脚医生完成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传染病已比较少见,大部分基本绝迹,现在的年轻医生好多没听说过。这些都有赤脚医生的功劳。

  赤脚医生尽可能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治疗一些常见病,现在还记得有一几句顺口溜,“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三包,多喝开水,少吃辣椒”,就是现在对普通感冒也有效的。过去的感冒主要是口服药,很少输液,可现在不少人认为打吊针才好的快,好像自己患的病自己做主,弄的医生不好办,不然病人就说你服务态度不好。

  当年赤脚医生使用的稀奇古怪的方法,不少现在仍在沿用,有的是祖辈传的,有的是他们发现的,经济实惠,好多年后专家才发现这些土法子治病的部分原理。有一次,一位年轻人面部患了皮肤病,在大医院用了几百元也没治好,我就用老赤脚医生教我的一个小单方给他治疗,结果花了三角五分钱,不几天就好了。

  刚参加工作时遇到一名姓周的老中医,他是跟师学的医,记忆力好,开始在卫生室、卫生所工作,后来因医德医术好就调到卫生院工作,在当时算是名医,百分之八十的门诊病人是他的处方,因他年纪大,每次接一位新病人时,第一句话总是说:“娃啊,哪儿不舒服?”记得有一次他病了在病床上输液还在坚持为病人看病。如今周医生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但当地乡亲们还时常念起他。在山里还有许多高人,其中有一位当年的赤脚医生至今仍在村里工作,经过几十的努力,还写了一本有关中医中药的专著,并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好评。

  四十多年过去了,在农村卫生室见到的许多当年赤脚医生还在坚守村里,并代教或培养一批年轻人,守着当村医的清贫,继续在为当地百姓服务,只是现在的工作条件大有改善,工作的重点是以防病为主。我时常在想,小医生当不了大医生,大医生也当不了这小医生,只要找准自己位子,也是能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记忆中的赤脚医生散文 篇四

  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一位小姨当上大队赤脚医生,满湾的姑娘对她羡慕不已。

  小姨读过初中,矮个子,圆脸,大眼睛,肤色很好。她多次参加卫生院的短期培训,每天腰间挂着一个小药箱,木制的,里面装满了青霉素、人丹、胃舒平、退热丸剂等。成了乡亲们少不了的一位赤脚医生。

  小姨喜欢为乡亲们服务,村里只要有人病了,随叫随到。

  实行改革开放,小姨到了28岁,总算嫁给了一位工人,由于男方姓李,一个湾的,男方很胖,小眼睛,长大在武汉市,成家后5年,三间红砖瓦房建在娘家。小姨一边种好1亩责任田,一边办好家庭诊所,收入超过了一般农民。1984年春,我的大女儿出世,就是请小姨上门接生的,忙乎了半夜,只收了10元钱的手续费。后来接生费长到50元,100元,200元不等。

  几年功夫,小姨手中有了钱,在集镇上盖了一栋私人楼房。儿子高中毕业,学会了开车;女儿卫校毕业,去城里防疫站当了医生;老公退休了,二人一起过小日子,每天喜气洋洋,周围人赞不绝口。

  天不测风云,家运带来了一场灾难。1998年一场洪水退去,丈夫突然患脑溢血身亡,年仅60岁。那年小姨只有52岁啊!儿子一次出车撞了一位老年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小姨家赔偿2万元。乡下医生不准接生,断了小姨的财路。

  小姨心里像刀割,成天愁眉不展。

  后来小姨想通了,活着的人要自强,才能家业兴旺起来。小姨的媳妇很讲孝心,婆媳和谐,从不争吵。当孙子长到13岁,送到城里读初中,读高中了。

  背小药箱为百姓看病,小姨忙碌了一辈子。今年她有62岁,家庭诊所变得冷冷清清。她于是自己另找赚钱的门道,去开发区孝汉大道旁,与一些中年妇女打工,每天可挣60元。小姨没有老,满脸笑容,从来不生病。乡亲们见了,乐呵呵地说:“邓医生,您有福气啊!”

  小姨哪有福气呀?中年丧夫,孤独寂寞。妇道人家,肩扛重担。

  小姨的福气是身体好,家里有传后的孙子?我看大伙说的就是这些。

  小药箱,很普通,小姨背着它走过了自己的人生路,前面即使有河流,有高山,她也是能趟过去,爬过去的。

记忆中的赤脚医生散文 篇五

  小李在这个村当了四十多年的乡村医生,不知疲惫地奔走在乡间的每个角落,无论风雨都阻挡不了他为乡亲们祛除病痛的决心,总能将病人的痛苦降到最低线,提高其生活质量,给乡亲们带来无限的幸福。

  那是七十年代村里人还过着集体的日子,也不知从哪里来了位耄耋老中医,免费给这里的乡亲们看病,而且还不用花钱买药,说是山里有的是,只要你付出点辛苦就能好病。小李的父亲患严重的肺痨,一活动就咳嗽起没完,什么活都干不了,特别是冬天更让全家人揪心,去医院还没有钱,只能在家里等待厄运的降临。听说村部来了一位老中医不用花钱就能治病,这可乐坏了小李一家人,赶紧找来车子将父亲推到村部。老中医开了个药方,简单得很,不用去药店,也不用进山,在田间地头就能找齐这几种草药。小李的父亲服药后多年的肺痨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真是神啊!乡亲们更是把这位老中医奉若神明。多少年了!多少年了!这里的乡亲们有了病都是硬挺着,没有医生给他们治疗,只能靠祈求神佛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保佑自己。小李是村里唯一的一位有文化的后生,精明能干又肯吃苦,是乡亲们眼中的绝佳青年,也是老中医物色已久的人选。其实小李的理想不是医生,而是企业家,是带领乡亲们致富,改变乡村面貌的企业家。渐渐地他觉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强健才能谈到致富奔小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小村的将来,为了乡亲们的健康,他决定放弃理想走上学医之路。

  三中全会后党的政策放宽了,给勤劳的乡亲们开辟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小村富了,乡亲们笑了,看着那鳞次栉比的小楼笑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仿佛一条条玉带,在村子的中心纵横,又好似神仙姐姐洁白的彩绸四下飞舞。小李医生的卫生所坐落在村政府的南侧,几间简陋的矮式平房。乡亲们聚到一起就开始研究,打算大家齐钱把小李的诊所拆了,再盖一间小洋楼当诊所,说小李医生辛苦这些年根本没挣多少钱,竟给咱们免费治疗了,我们心里不好受哇!小李风趣的说我穷死才说明乡亲们都健康,那才是我最快乐的嘛!

  小李医生如今已是花甲之年,但乡亲们依然叫他小李,无论年长年幼都这样称呼他,似乎已经习惯了,成了乡亲们的口头禅。谁家小孩不听话淘气了,爸爸妈妈就说小李来了,孩子立刻就乖乖起来,以为又要给他扎针了呢。小李每次出诊都背着当年老中医留下的木制的小药箱,骑上破旧的飞鸽牌自行车,急匆匆的赶往病人家里,就是半夜有病人也及时出诊,在最短时间内赶到。有一年冬天的夜里,村长的外孙子得了急性肺炎,由于孩子太小几乎处于休克状态,送医院(村子离县城八十多公里)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村长的姑爷就急急地去了小李医生的诊所。那时小李医生刚送走一个病人,准备回屋休息,得知孩子危险就马上背起药箱跟着村长姑爷去了。孩子得救了,可小李医生却倒下了,倒在村长家的炕上,乡亲们都慌了,还是村长拿事,叫人通知了小李的爱人。原来小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怕劳累生气着急上火,每次复发都用速效救心丸顶着。可是,这次却没有那么幸运了。速效救心丸也没能救回小李的命,在去医院的途中停止了呼吸,停止了他一生中伟大的业绩。

  乡亲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绵绵的秋雨中送走了这位可敬可爱的小李医生,哭声在小村的上空回荡,飘扬……

记忆中的赤脚医生散文 篇六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爸爸已经不再年轻,爸爸七十多岁时,睡眠不太好,他常常练气功及外丹功,他跟我说他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但据我也练太极的心得,他应是用意引气至头顶,而未能再顺势下来,因气聚在头顶,招致睡眠不好的结果!我们都是缺少“明”师(有真功夫,明白究竟的名师)指点,所以均无法克服真正打通任督二脉的难关!现在爸爸老了,应该是轮到我来带爸爸去四处寻医,为老人的健康问题把关!我问了医生,爸爸现在的问题,是需要老年精神科医师的协助,于是我陪爸爸去看了一阵子医生,睡眠问题也渐有改善。

  有一年,爸爸因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住院治疗。记得我下午去看他,因为是双人病房,隔壁的病友晚上很吵,弄得爸爸每晚经常睡不好觉。我来到病房时,适逢爸爸补眠刚醒,他看了我一眼,便指着他病床前的墙壁说:“胖阿!你看墙上有好多犀牛和大象在走吔!”。我心中一沉,根据自己平素所学到的医学知识,想来爸爸大概是得了“谵妄症”吧!通常好发于一些六十五岁以上高龄的住院病患,在精神上发生意识障碍的病。我立刻想到,该去找他的老人精神科的黄主任才是。

  巧的是,那天正好有黄主任的门诊。我想如果要等病房的主治医师,明天来查房时才开会诊单,照这家医院的规定,最快也要48小时左右精神科医师才会来到。为了不想耽误爸爸的病情,当下决定,带着爸爸的健保卡,跑到黄主任看门诊的房间。虽然我以前也常陪爸爸来看病,我想也许主任看到我,会记得爸爸。但我又怕他因为病人太多,不记得我及爸爸,所以那张有照片的健保卡,帮了大忙!

  黄主任虽是大牌名医,但他医者仁心,当我透过护士的帮忙,见到了黄主任。他看了爸爸的健保卡后,听完了我的概述,立刻就打电话询问爸爸病房的住院医师,了解爸爸的现况。接着又打电话指示他手下一名资深的主治大夫,告诉她,爸爸过去和现在的状况,耐心地交待她要注意些什么,并且请她有空立刻去给爸爸会诊。我内心真的深受感动!同时他还亲自开了处方笺,并在上面加盖了他的职章,以示负责,要我拿回去给病房的住院医生,请他开药。

  当爸爸服用了黄主任的药后,加之那位精神科女医生的会诊,病情渐渐地稳定下来,同时我也为爸爸换到了较为安静的单人房间,让他能够得以好好的养病!这时候在我心里唯一所想到的,就是自己小的时候爸爸如何带我去看病。如今爸爸老了,老人家每当身体不舒服时,是多么企盼自己的儿女们能够陪伴在身边,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孤独的老人。这一点道理我是深深的明了。所以,无论是再忙再累,我都会尽力去做,象爸爸在我们小的时候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们一样。因为现在是我们做儿女的应该回报他们,好好服侍他们的时候了。

记忆中的赤脚医生散文【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