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个年代散文 篇一
回忆那个年代的课外生活
小时候的课外生活是那样的简单而快乐,每天放学后,我们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有趣事情来填补时间。那时的街道上总是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嬉闹声,仿佛整个世界都属于我们。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常常组织起来一起捉迷藏。在学校的操场上,我们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一个人负责数数,其他人则在操场上四处躲藏。当“来者”大声喊出“十!”时,我们就会像一群被惊起的麻雀一样四处奔逃,寻找最佳的藏身之地。有时候躲得太过兴奋,结果被找到后还会一路追逐,直到最后一个人被捉住。那种被追逐的刺激感和最终的欢呼声总是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除了捉迷藏,我们还经常会一起玩跳绳、踢毽子、放风筝等游戏。每个游戏都有着自己的规则和技巧,我们在不断地尝试和练习中,逐渐掌握了游戏的精髓。即使有时候摔倒了、跳绳跳不上去,我们也总能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一起笑着重新开始。
回忆起那个年代的课外生活,总是充满了温馨和快乐的回忆。即使现在我们长大了,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和复杂,但那份纯真和单纯的快乐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时不时地回味和怀念。
我们那个年代散文 篇二
怀念那个年代的读书生活
那个年代的读书生活是那样的朴实而真挚,每天在教室里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用心体会每一篇课文的意境和内涵。虽然当时并没有太多的阅读资料和学习资源,但我们却总能从书本中找到无限的启发和感悟。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经常会一起读故事书。那时的故事书虽然种类有限,但每一本都是我们的宝贝,我们会互相借阅、分享,一起讨论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有时候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会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聚在一起朗读故事,仿佛置身于书中的世界,和主人公一起经历各种奇幻的冒险。
除了故事书,我们还经常会一起背诵诗歌。每当老师布置了新的诗歌作业,我们就会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一起背诵并理解诗歌中的意义。有时候背得不顺的时候,我们还会一起编写口诀、制作卡片,帮助彼此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当我们在诵读的时候,那种精神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总是让我们感到无比亲近和温暖。
回忆起那个年代的读书生活,总是充满了深刻和珍贵的记忆。即使现在我们已经离开了校园,步入了社会,但那份对书本和知识的热爱和执着永远不会改变,让我们时刻铭记和珍惜。
我们那个年代散文 篇三
我们那个年代散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那个年代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孙女就要回家了!她前几日就已经来电话了,说今天下午就可以到家。老王家的老两口儿在家门口闲聊着,说是闲聊,其实老两口儿又担忧又兴奋。
老奶奶满脸迷惑说:“老头子,你说,咱孙女今天下午能到家吗?上海离咱家那么远。”
老爷爷摇着手里的蒲扇,躺在竹椅里,胸有成竹地说:“能,咱孙女不是说了吗,坐高铁,高铁可快了!”
“那有多快啊?我们那个年代,去湖南都花一天时间哪!”老奶奶还是不放心。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高铁,我们去湖南还都是双脚走着去哪!当然要很久啊!”
“也是,我们那个年代,哪能和现在比?”老奶奶放宽心了。
老爷爷却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几条马路,连马车都少,去哪都是靠着一双脚翻山越岭……”
“是啊,我们那个年代,半夜就得起床,为的是能够在天明之前赶到县里,卖点家伙换个毛把钱。”老奶奶也开始回想“我们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那个年代,出门没有车,甚至没有路,全靠双脚翻山越岭。吃的是粗糠野菜;穿的是灰黑旧布……天不亮就起床干活,砍柴、割草,中午顶着烈日也不休息。晚上还没有点,天黑了吃完饭,家里没活就可以去屋外乘凉,隔壁邻居拿个小板凳坐在一块吹牛聊天讲故事,那个时代啊,虽然辛苦,但是不孤独哟。
落日就要跌进西山头,淡淡的云霞已被抹上“夕阳红”,像是小姑娘羞红了的脸,逐渐在天边蔓延。老王两口子日思夜想的孙女踩着落日的余晖,兴高采烈地如约到家。可把老两口儿乐坏了。自从孙女去外地工作,一年才回家几次,每次回家也只是待几天又走了。每次孙女说要回来,老两口子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她坐高铁快点回到家。
“娃子,坐高铁真
的好快的呀。我还担心你今天回不到家呢?”老奶奶眉角乐开了花。“奶奶,可快了,几个小时就到咱县里的高铁站了,现在都通车了,从县里回来也快。”
“是哟,我们那时候从家里走到县城都要八个小时哪。现在好了,通车了,又快又方便。”
久别重逢的祖孙三人,总有说不完的话语,每个人都想把亲情流淌着的思念一一道来。天色已晚,夕阳西沉,洒下了最后一抹留恋的喜悦。袅袅炊烟从灰色瓦砾的缝隙间一跃而出,灶台里跳动着兴奋的火苗,锅前,孙女拿着锅铲,轻轻地翻动着属于家乡的味道。
“还是家里的饭菜好吃,上海的饭菜相当甜,老是放白糖,腻啊。”孙女嚼着蔬菜,甜蜜地撒娇。
“那就多吃点,家里虽然没什么大鱼大肉,可吃着舒心。”爷爷也眯起了眼缝,早就听孙女抱怨上海那边伙食不好吃。
“不要大鱼大肉,蔬菜才最健康哪。”孙女倒是说实话,家里的蔬菜吃起来踏实又健康。
“现在啊,生活好了,倒不怎么爱吃鱼肉了。我们那个年代,吃肉吃不起,一旦有一点好菜,就觉得特别好吃。”爷爷奶奶又想起那个饥饿的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对啊,这年头,不怎么想吃肉类了,食物多样,吃的水平也高了。”
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年代?孙女无法体验,也无法体会。从爷爷奶奶的只言片语中,她只知道,那个年代是贫穷的,是饥饿的,物资匮乏,吃不饱也穿不暖。每时每刻勒紧腰带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好在,每当爷爷谈起他们吃过饭后,邻里就在一起聊天,爷爷总是一脸怀念的样子。奶奶说,他们饭后在家里缝缝补补,但家里人多,热闹,现在啊,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工作,家里就剩下几个老人,偶尔几家还有个小孩,落得个冷冷清清。邻里也不常走动了,大家都坐在家里,自个儿看看电视消磨时光。以前啊,这邻里之间,就像一家人一样。
每当想到这,孙女就特别难过,她懂得空巢老人的'孤寂,她也体会过留守儿童的心情。毕竟,她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那时候的她说,一定不要去外地工作,离家近一些,回家方便。可是,当她长大了,开始理解这个社会,在贫穷落后的家乡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趁着年轻,想出去看看世界。听别人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车水马龙的街头,灯红酒绿的夜晚,琳琅满目的商场,甚至形形色色、摩肩接踵的人群……一切的一切勾起了孙女的好奇心,她想亲眼去看看,到底有没有这般繁华和夸张。爷爷奶奶自是相信孙女看见了那个缤纷繁华的世界,孙女的电话里说:“这里很大,房子很高,人很多,没有山坡。”当然,孙女没告诉他们,那里车很堵,没有绿水,也没有蓝天。那些冰冷冷的建筑即使装饰得五颜六色也还是铁青着脸。那灯光闪烁的夜晚远远不及繁星眨眼的家乡。听爷爷说,他们那个年代,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星星更多。
好在孙女没忘记小时候的孤独,只要有时间,她一定会赶回家陪陪爷爷奶奶,听他们说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是啊,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现在最需要的便是陪伴和倾诉。
清晨的阳光透过木格子窗户悄悄潜入孙女的房间,不忍打扰昨日奔波的她。小时候的她特别喜欢看阳光光线里跳舞的灰尘,它们仿佛是小精灵一般,上下舞动。书上说灰尘是没有生命的,可在阳光里跳舞的它们就像拥有鲜活的生命一般,尽力在阳光下展现最美丽的舞姿。孙女很喜欢一句话:即使卑微得宛若尘埃,也要在阳光里尽情跳舞。她在追求人生舞台的聚光灯,虽然,她也知道,会付出代价,可不登上这个舞台,连配角都不是。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起床了。爷爷奶奶说过:“我们那个年代,每天很早就起床了,很少有机会睡懒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