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洲随笔:教育观念变革系列1 篇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变革。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现如今,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观念的变革也体现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通过启发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金洲随笔:教育观念变革系列1 篇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演进和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知识传授和学术成就,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包括思维能力、情感素养、创新精神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全面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教育观念的变革也体现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育观念的变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方式的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愿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洲随笔:教育观念变革系列1 篇三
金洲随笔:教育观念变革系列(1)
金洲随笔:教育观念变革系列(1) 2007-02-08 09:05, 郑金洲, 1220 字, 7/170, 原创 | 引用 在我们的头脑中,有不少似是而非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变革系列”以这些观念为分析对象,试图使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一些。这个系列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称为“颠覆你的教育观念系列”。本期分析的是“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这一观念。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
郑金洲
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有许多事实而非的认识。这些认识引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使教育教学活动背离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方向。清理这些认识,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当今教育教学中仍需高度的问题。
“教育即塑造”,“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这些提法我们都不陌生。好像提到教育,就应该想到“塑造”这类词语。这些提法的背后,反映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警惕,体现的教育认识需要重新确立,因为它是与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背道而驰的,是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相左的。何谓“塑造”?一堆泥巴,什么都不是,只有经由外力的影响才能形成为器物或者工艺品。没有外力的加工,泥巴仍是泥巴,不可能形成为人物形象,不可能形成为各种各样的造型。在这当中,外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外力,所谓的材料只能是材料,将会一事无成。在这样的语词中,虽然也可强调材料本身的可塑性和无限的发展性,但相比外力而言,这种可塑性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循着这一观念,可以看到,学生是完全被动的,他的发展完全听命于外力尤其是教师的塑造,他自己能够做的就是配合教师的行为,教师让你怎么样你就应该怎么样。只要听话、顺从、不抗拒,你就有可能成才,转变以往的素材形态,迎来新生。相反,教师则是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因为没有你的加工,素材永远成不了器物,你可以完全无视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内在需求,完全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对他们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造,只有你才能决定他们的命运。
“塑造”的观念,在我国古而有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就是其中一例。在西方也有其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再用“园丁”来比喻教师,其实也是在强调“塑造”的力量。一棵树木,没有经过修剪,就有可能成不了材,有可能长得扭曲变形,而只有经过教师这个“园丁”的浇灌、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你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我可以用我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将他们随意加以改变,使他们或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或称为小偷、乞丐、流浪汉。”反映的也是塑造的观念。
一味地强调塑造,忽视的是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观照,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分析,对学生文化特征的吸纳,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学生生存方式的体验,虽然这样的教育有时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要想通过这种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走出校门仍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探究外部世界,则是难以做到的。素质教育的种种主张,新课程改革的倡导内容,都将教育的重心进一步下移,都对塑造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
在教育教学中,少一些塑造,也就多了些引导;少一些塑造,也就多了些互动;少一些塑造,也就多了些关切。当今教育,慎提“塑造”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