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树木与树人也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散文
格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之间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
树木,种植树木的意思;种树不能栽下就不管,还需要不时浇灌、打去岔枝、喷洒农药,冬天还要缠上防冻的稻草,等等。十年左右,树苗就会长成大树。这其中的付出也就得到了回报。
树人,教育、培养人才的意思;教育一个人更不是容易的事,从小时候的顽皮、不懂事时的树立规矩、指导学习,到能够自觉的矫正行动与更新观念、主动学习知识、提升自我,这其中也绝非朝夕之功。可以说,百年树人与十年树木之间并不是差了这九十年的时光,更多的区别在于,树人需要更宽广的时空积蕴,古今中外的文明、文化精华都是阳光雨露,都需要不时的拿来灌溉。而一个人成为人才后,其影响力也会延伸到以后的很长时间。
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的是,树木与树人之间都有一个人为调控的部分,顺其自然往往并不能够达成所愿——自然界的降水并不一定能满足树木的生长需要,尤其是树苗,根不能深入到地下,而枝叶又容易斜枝旁逸。此时便需要人为的进行补充水分,人为的进行剪枝,树苗过密还要间苗,也就是将太挤的树苗移开一些。教育人同样如此,小时候的“傻大胆”,不懂得水火无情,不懂得很多危险,就需要郑重告诫,及时纠正;儿童天性的贪玩放纵也需要不断引导,使其精力时间用在正道上。这个过程一点也不轻松,只有在爱与智慧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顺其自然是人们所崇尚的境界,却不适用于树木与树人的过程;人为调控是树木与树人中都需要的,却并不适合于生活的所有场合。这里,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区别与联系便值得细细研究了。
凡是立足于智慧前提下的、为所关爱对象的健康成长而进行的有所为,便是值得肯定的;凡是所关注的对象已经在健康成长了,还要“有所为”——进行干涉的,便是不值得肯定的。前者是必须要付出的心血,收获也是可想而知的;后者是自私
的无节制后的损人不利己的,表现在想法上是“嫉妒”,表现在行动上是“干扰”。有心理学家曾说,“嫉妒”是人类最强烈的情绪呢。关于这样的负面情绪我已经思考了很久,也试着分析了许多,比如其原因多为不自信或过于自负,来自于不思进取或者视野狭隘,从对比中产生,在自我折磨中延续,在远离比较对象(时间或空间)或双方形势发生变化后淡化,等等。这些只是个人浅见,不代表真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可操作性强的解决之道,就好像关于勤能补拙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却没有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让人甘于寂寞、甘于在苦寒中的不懈努力一样。树木与树人都是运用主观能动性来约束培育对象的成长,而只要培育对象在健康成长中,就完全可以顺其自然的任其成长着;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不能完全做到这两点,或者因过于溺爱而放纵了约束,或者因不懂得规律而不知道约束;或者因过于喜爱而打扰其健康成长,或者因过于不平衡而不希望其健康成长下去。这些有违树木或树人初衷的行为与心态,是一切烦恼与挫折的根源所在。
有所为有所不为,简单的七个字,做到却是那样的不容易。我们不奢求人人都成为称职的园丁或灵魂的工程师,只希望能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善意,把我们所处的世界变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呵护的花园,这样,欣赏便会更多些,扭曲便会少些,当然,快乐也会多些,烦恼也会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