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晚,“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我国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现年47岁的东阳籍科学家潘建伟位列其中。一起看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励志故事吧!
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事迹及颁奖词
颁奖词: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你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量子之星潘建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6岁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人生履历充满了无数惊叹号。这位当红科学家,如果不是东阳人,如果不是几个月前还站在金华市文化中心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他的人生一定不会让金华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会让金华读者这么亲近。其实,从教育思考者的角度来审视“别人家的孩子”潘建伟,满身都是给现今焦虑万分父母的教育启示。
记者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采访这位不断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学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长故事和经历,这里列举一些,或许对金华家长来说会有一些启发。优秀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出身的科学家潘建伟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完全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我想,很多人的家里都有个小小的潘建伟正在悄悄地成长。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励志故事
1970年3月,潘建伟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先后毕业于马宅镇雅坑小学(青联公社第一名),吴宁镇中(全年级第一名)。
1984年考入东阳中学(浙中名校,先后培养数名国内外院士,著名的有严济慈院士、李正武院士、王伏雄院士等)。
1987年,17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2年,22岁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1995年,25岁获中科大理论物理硕士学位。
1996年,26岁远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塞林格教授,并于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1997年,27岁,潘建伟以第二作者参与的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科研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1999-2003年留在塞林格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任博士后和高级研究员并担任Co-PI。
2001年,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2002年,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3-2008年,为发展冷原子操纵技术,兼任德国海德堡大学玛丽·居里讲座教授。
2003年,潘建伟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 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一人。
2004年他在欧洲申请上3个研究基金:欧盟的玛丽·居里基金,研究经费115万欧元;洪堡基金会索非亚研究基金,经费105万欧元;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尼托研究基金,经费113万欧元 。同年,入选当年度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5年6月,获得欧洲物理学会2005年度菲涅尔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授予在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在同年10月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并成为当年增选产生的最年轻院士。
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潘建伟也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个华人物理学奖。
2013年,43岁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是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迄今,共有包括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王淦昌、王大珩、彭桓武、朱光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黄昆、王忠诚、谷超豪、徐光宪等在内的30位优秀科学家获此荣誉。
2015年,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
2016年,由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项目“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奖项被称作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潘建伟因45岁的年龄优势,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岁获该奖的年龄记录。一个多月前,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在京揭晓,中科大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成果名列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首。
不怕输的精神
南方网曾经刊发过一则对潘建伟的专题报道,其中记录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有趣往事。1970年3月出生在浙江东阳的潘建伟,从小却是个爱玩的孩子。潘建伟曾对别人说,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对他能力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感谢我的父母把家搬到了县城,因为到了初中,才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基础很差,英语根本就没有学过,初中后才第一次写作文,结果班主任老师只给了40分,当时我是班长,觉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把英语学好,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语文、英语就在那时打下了基础。”潘建伟说。
到了中国科技大学,他更有机会接受全面的教育。“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7个,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就是受大学同学的影响。全面发展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很擅于向别人学习,同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需要有耐心的,欲速则不达。“我愿意循序渐进地学习、工作。成功了,当然很高兴;不成功,也不觉得失去了什么。我一直很努力,但不拼着命学。”
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学时就喜欢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1987年至1995年,在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潘建伟于1996年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量子力学的世界级大师塞林格。他从老师那里不断地获取量子信息前沿领域的最新知识,同时,潘建伟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学科未来必有大的发展,便及时追踪国际前沿,走出了自己的研究道路。
曾经的无奈
潘建伟清晰地记得,1996年当他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第一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教授时,这位量子物理学世界级大师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他的答案脱口而出:“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在名师引领下,潘建伟开始在量子信息领域迅跑。1997年,他就与同事合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在实验中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这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这一年,他年仅27岁。
尽管有这样傲人的成绩,但当1999年博士毕业的潘建伟准备回国工作时,却发现在国内申请科研经费比较困难。这是因为,那时量子信息研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不仅不被承认,甚至还被认为是伪科学。
“量子信息实验需要经费不菲,得不到支持就很难开展工作。”潘建伟无奈之下,申请了几个国外大学的教职。就在这时,“量子态隐形传输”同“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消息传到国内,潘建伟提交的科研项目申请终于获得批准。
“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都先要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2001年潘建伟开始在母校中国科大组建实验室时就暗下决心,“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成果斐然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实验室后并全职工作后,潘建伟团队在量子信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首次实现光子比特与原子比特间的隐形传态,首次实现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量子中继器,将单次激发量子存储时间提高了2个数量级,实现了对纠缠光子的量子存储等等。
青塔的小编通过Scopus数据库分析了一下潘建伟院士的主要论著,结果令人震惊。截止到2016年3月,潘建伟已在包括Nature(10篇)、Nature Physics(7篇)、Nature Photonics(9篇)、PNAS(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69篇)在内的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被SCI引用近万次。
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潘建伟先后被国际权威综述杂志《现代物理评论》和《物理报告》邀请撰写有关多光子纠缠操纵和纠缠光子量子通信的综述论文,此外,在2015年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这标志着我国多粒子纠缠操纵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已处在世界前列。
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日前,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潘建伟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将于2016年下半年建成。
“这条量子干线连接北京与上海,贯穿山东济南、安徽合肥等地,是千公里级高可信、可扩展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属世界首例。它建成后将广泛用于金融、政务等领域信息的安全传输。”潘建伟说。
另外,全球首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望在今年7月发射。“如果卫星和‘京沪干线’都做成了,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的雏形形成了,验证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潘建伟说。作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表示,“京沪干线”和“量子卫星”相结合,就可初步构建中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为率先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卫星网络奠定基础。
除了在量子通信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潘建伟领导的科研团队还在量子计算与模拟、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展开攻关。他介绍说,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态的叠加性质,可以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比如,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方程组,利用亿亿次的天河二号需要100年;利用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则只需0.01秒。这将为解决密码分析、气象预报、药物设计等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全新的方案。
这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斐然成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对于潘建伟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再多的敬意或许都不过分,对于未来,我们也充满了期待。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超励志故事
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孙家栋故事
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秦玥飞励志故事
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支月英励志故事
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锋励志故事
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梁益建励志故事
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励志故事
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万君励志故事
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布列林励志故事
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郭小平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