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 篇一
《长者维摩诘的感悟》
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名叫维摩诘的长者,他是一个严谨修行的居士。有一天,他听说佛陀在附近的一片树林中讲经说法,便前去倾听。维摩诘静静地坐在听众之中,聆听着佛陀的教诲。
佛陀讲到了无常的真理,讲到了生老病死的轮回,讲到了人生中的苦难与磨难。维摩诘深深地被感动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修行之路。他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修行的不足,于是决定向佛陀请教。
维摩诘跪在佛陀面前,恳请佛陀指点迷津。佛陀微笑着对他说:“维摩诘,修行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你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学会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保持平静。修行并不在于逃避苦难,而是要学会面对。”
维摩诘听了佛陀的教诲,心中豁然开朗。他明白了修行的真谛,明白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是修行的一部分。从此以后,维摩诘更加虔诚地修行,不再畏惧生活中的挑战,而是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
在修行的道路上,维摩诘越来越通透,越来越明朗。他懂得了修行并不是追求名利,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最终,维摩诘在一次闭关修行中证得了阿罗汉果位,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圣者。
维摩诘的修行之路,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佛陀的教诲,他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明白了修行的意义。他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最终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修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敢面对,最终定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佛典故事 篇二
《贫穷人的布施》
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贫穷的男子,名叫阿难陀。他家里穷困潦倒,每天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然而,尽管自己身无分文,阿难陀却总是乐于助人,对待贫苦人家更是慷慨解囊。
有一天,一位行者来到了阿难陀的家门口,请求他施舍一些食物。阿难陀虽然自己也吃不饱,却毫不犹豫地将家里仅有的一些粮食送给了行者。行者感激不尽,向阿难陀道谢后便离开了。
几天后,行者回来了,他手里拿着一袋金币,对阿难陀说:“阿难陀,你的布施让我感动不已,我愿意用这些金币来报答你的善心。”阿难陀摇摇头说:“我所做的布施并非出于报答之心,而是出于对众生的慈悲。我并不需要回报,只希望你将这笔钱用于善事。”
行者听后感动不已,他决定将金币捐赠给当地的寺庙修建佛塔,以回报阿难陀的善举。阿难陀听说后,心中倍感欣慰,他明白了布施的真谛,明白了慈悲之心的重要性。
从此以后,阿难陀更加勤修布施,不计报答,只为众生福利。他的善举感动了周围的人们,也感动了佛陀。最终,阿难陀在一次布施的行动中获得了解脱,成就了菩提。
阿难陀的布施故事告诉我们,慈悲与布施是修行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哪怕自己身处困境,也要乐于助人,慈悲为怀。只有在慈悲心的指引下,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最终得以解脱苦海。愿我们都能像阿难陀一样,用一颗慈悲的心去布施,去助人,去修行。
佛典故事 篇三
佛典故事精选三则
想要了解佛经故事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佛典故事精选三则,欢迎大家阅读!
这才是真正的苦行
战胜烦恼困苦最胜行。我们修忍辱度又是能够战胜我们烦恼困苦的最殊胜的苦行。什么是苦行?不是说我们吃得很差,穿得很差那个就是苦行,或者我不睡觉就是苦行。真正的苦行是什么? 就是忍辱度,这是最殊胜的苦行。平时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说,一些平常的困苦,比方说缺衣少食、寒暑交困,很冷很热,乃至于衣食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了,我们都没有问题,都能够安心忍受,我们都已经能够忍受。但是如果我遇到其他人打骂我的时候,伤害我的时候,我自己受委屈的时候,我能不能够忍呢?我能不能够不为所动呢?能够的话,那就是最殊胜的、最难得的苦行。
平时我们顺缘具足,也没有什么伤害,这个时候我们个个都好像修行人一样。但是一遇到逆缘的时候,遇到自己受委屈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够忍受呢?看是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从这个上面就可以看得出来的。
广钦老和尚闭关出来以后,寺院里面的师父就想考核一下他,看他到底功夫怎么样。因为这个老和尚夜不倒单,晚上不睡觉,每天晚上大家下殿以后,他一个人坐在大殿里面打坐,坐通宵。
有一次这个当家和那个维那商量一下就准备对他考验一下,故意就说,大殿功德箱里面的钱不见了。整个寺院的人都怀疑广钦老和尚了,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住在大殿里面。他也没有什么生气,也没有去解释,也没有辩解,还是安忍不动如大地,这个就是真正地修行功夫了。后来这个当家和这个维那才把这个事情的真相讲出来。
玄奘大师与心经的故事
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以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重,玄奘生起极大的.悲心,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照顾他。后来那个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临行之前,他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诵。
有一天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数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来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当地传统,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他的家人特别伤心,与此男子哭作一团。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和尚(玄奘大师),当即笑逐颜开、欢喜若狂,立即将玄奘捆了起来,准备让他代替那个年轻男子。
玄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没办法,但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经念完?等我念完经,你们怎样处置都可以。”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过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都特别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给放了。
从此以后,玄奘对般若总集的《心经》更加重视。他所翻译的《心经》,与藏译、其他汉译本相比,虽然较短,但却受过观音菩萨的特殊加持。据说他从印度取经回来时,念及和尚所赐《心经》的恩德,准备好好报答一番。谁知当他到原来的地方,不仅是老和尚,连那个寺院也消失无踪了。后人都说老和尚是观音菩萨的化现。
平等的自性
赵州从谂禅师,有一天,赵王特地去拜访他。这时赵州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于是就躺在床上对赵王说:“大王!我现在已年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一点都不介意,非常欢喜,和赵州谈得很开心。回去了以后就派遣一位将军,准备了很多礼品,送来给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一听,立刻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前天赵王来时,您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您为甚麽反而下床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迎接他。”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看起来是有三等,实际上,赵州禅师从差别认识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调和的人生观。
就因为这麽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苏东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访佛印禅师,苏东坡便先写了一封信给佛印禅师,他说:“禅师!我要到金山寺拜访,请你也用赵州禅师对待赵王的方法来接待我。”
可是,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在金山寺的山门外迎接苏东坡了。苏东坡哈哈一笑,他说:“禅师!你的工夫到底不及赵州禅师,你的境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这回禅师必然屈居下风,而佛印禅师却吟了一首偈语说:“当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就是说,当年赵州禅师不够谦虚,不到门外去迎接赵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样了,你那里能懂得金山寺无量无边庄严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我的禅床。也就是说,你以为我佛印到山门外来迎接你吗?没有!我还是睡在床上,因为大千世界是我的禅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