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黄舒弟子规的故事【经典3篇】

时间:2012-05-06 05:39: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孝子黄舒弟子规的故事 篇一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孝顺的年轻人叫做黄舒。黄舒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育,知道孝顺父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每天早早起床帮助父母干活,不论是种地、放牛还是做饭,他总是尽心尽力。

黄舒的孝心也感染了村里的其他人,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孩子。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道士,他看到黄舒的孝心,决定把他收为弟子。于是,黄舒开始了在道士门下学习的生活。

道士给黄舒制定了严格的弟子规,要求他每天早起打扫庭院、读书学礼、修炼内功等等。黄舒丝毫没有怨言,他觉得这些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孝顺父母,他义无反顾地跟着道士学习。

经过几年的学习,黄舒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弟子。他不仅孝顺父母,而且还能帮助村里的人解决困难。他的善行感动了许多人,大家都说他是个孝子,是个好人。

黄舒虽然已经学成归来,但他仍然保持着每天早起,帮助父母干活的习惯。他觉得无论学了多少本领,孝顺父母永远是他最重要的使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孝子黄舒弟子规的故事 篇二

黄舒学成归来后,他决定把道士的弟子规传承下去。他在村里设立了一所孝子学堂,招收那些有孝心的孩子们来学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明白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孝子学堂里的孩子们每天早早起床,打扫卫生、读书学礼、修炼内功。他们学习的不仅是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他们在黄舒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懂得孝道的好孩子。

黄舒的孝子学堂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孩子们来学习。他们看到了黄舒的善行和孝心,深受感动。有的人说,黄舒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楷模,是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在黄舒的努力下,孝子学堂越办越好,成为了村里的一张亮丽名片。人们都知道,只要来到这里,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黄舒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他的善行感动了众多的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明白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让孝道代代相传。他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用心去孝顺父母,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孝子黄舒弟子规的故事 篇三

孝子黄舒弟子规的故事

  黄舒,生活在距今一千七八百年前的西晋时代。黄舒以孝敬父母而著称乡里。他家境贫寒,父母又年高体弱,他只有卖力干活,才能勉强维持家计;他心地善良,十分懂事。生活虽然艰苦,但孝亲礼仪却从不懈怠。

  他每天干完活回到家,一定要穿戴整齐,侍奉父母吃饭,以示恭敬;即使是盛夏酷暑,也不摘冠帽,不宽解衣带。只要是父母要求他做的事情,即使有千里之遥,他也欣然前往,从未有一点畏难情绪,全都尽心尽力做好,让父母高兴。

  当父亲故去时,黄舒悲痛欲绝。为了让父亲入土为安,他一筐筐从远处背土为父亲造坟。坟成后,在旁边搭起了一个茅草棚。白天侍奉母亲,晚上为父亲守坟。那时的沙井人烟稀少、很荒凉,豺狼虎豹四处出没,野兽的吼叫此起彼伏,而他安然处之,没有一丝的畏惧。每当想到没有让父亲过上一天富裕的日子时,黄舒就不禁声泪俱下,凄厉的'哭声传入村中,乡人无不为之动容。守孝期间,他不喝酒不吃肉,每天只喝一碗稀饭。时间久了,越来越瘦。人们不忍心,多次劝他节制悲哀,调养身体,但他一如既往。就这样守了三年。

  后来,母亲去世时他也是如此。开始人们并不理解他这样做的心情和意义,但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多和中原文化的传播,大家明白了,这就是孝道。

  宝安人对黄舒生养殁哀的孝道非常敬佩,将他比作大孝子曾参。曾参,字子舆,是春秋战国时的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以孝闻名。用曾参作比是对黄舒的最高评价。

  黄舒的孝名传出后,当地官府即上报朝廷,晋帝钦旌他为孝子,死后祀为乡贤,并命名他住的地方叫“参里”,他住的村子旁边的一座山命名为“参里山”,后简称作“参山”(在今沙井中学附近)。参山上有云溪寺,古木参天,风景秀丽,“参山乔木”还被列为著名的新安八景之一。

  南宋后,历朝历代的《东莞县志》、《新安县志》都把黄舒排在“乡贤”或“孝友”人物传的首位。既然是乡贤,就有资格建立纪念馆,来接受人们的祭祀。明代万历元年新安县刚成立,万家荫(今沙井街道万丰居委会)潘甲第和汪桂等人便出资在大钟山(今万丰大边山)下建立一座黄孝子祠。这座祠堂在清康熙年间的迁海事件中被荒弃了。

孝子黄舒弟子规的故事【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