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故事:孙敬悬梁(精选3篇)

时间:2017-06-04 09:46: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字经故事:孙敬悬梁 篇一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年轻人名叫孙敬。孙敬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小伙子,他独自在家务农,养活着年迈的父母。虽然家境贫困,但孙敬总是乐观向上,从不放弃希望。

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官员,宣布说有一头凶猛的大虎出现在附近的山林里,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危险。官员号召勇敢的年轻人前去捕捉大虎,以保护村庄的安全。孙敬听后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去捕捉大虎。

孙敬准备了一把弓箭和一些陷阱,独自踏上了前往山林的道路。在山林里,孙敬耐心地等待着大虎的出现,时刻准备着与之搏斗。终于,大虎现身了,孙敬果断地拉弓射箭,但大虎却躲过了箭矢,向孙敬扑来。孙敬不慌不乱地躲闪,最终成功地将大虎引入陷阱中,将其捕获。

孙敬将大虎带回村庄,村民们都为他的勇气和智慧而赞叹不已。从此以后,孙敬成为了村里的英雄,人们尊敬他、感激他。孙敬说:“只要心怀正义,勇往直前,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他的故事也被传颂开来,成为了一则脍炙人口的三字经。

三字经故事:孙敬悬梁 篇二

孙敬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勇气的年轻人,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然而,有一次,孙敬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一天,孙敬得知村中一名老者被诬陷入狱,他前去探访,得知老者被冤枉,决定为老者讨回公道。然而,案情复杂,涉及到一些权贵,孙敬陷入了十分棘手的处境。

为了找出真相,孙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四处打探线索。最终,他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证据,证明了老者的清白。然而,当他准备将证据交给官府时,却遭到了权贵的威胁和阻挠。

孙敬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和正义之间存在着选择。最终,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选择悬梁自尽,以表明自己的清白和正义。

孙敬的牺牲震撼了整个村庄,人们为他的勇气和正义感动不已。他的事迹被传颂开来,成为了一则感人至深的三字经。孙敬的故事告诉人们,有时候,正义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只有坚定不移地追求正义,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字经故事:孙敬悬梁 篇三

  孙敬悬梁

  汉朝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

  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头悬梁故事梗概: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

  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相关阅读:苏秦锥刺股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成语:悬梁刺股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的人。

  近义:映雪读书、凿壁偷光

  反义:无心向学

  示例: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悬梁刺股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悬梁其解为:用绳索等吊具绑其头部(头发),使其固定在一个空间位置(悬空),不会因困倦自由活动,其中“梁” 指房梁,“股”在古代为大腿的意思,故为“股”。

  故也称:头悬梁,锥刺股。

  后世评价

  “悬梁”之事据说是发生在汉朝,而“刺股”,就出在苏秦在秦国受冷落之后闭门读书的一年间。想想日后苏秦在六国之间蹦来窜去,最后落得被刺客要了性命的下场,他的确算是一个十足的英雄,但这,“悬梁刺股”的故事,能作为佳话流传千古,一定是他没有想到的了。

  透过苏秦“刺股”之外的动因,可以感受到他苦心钻营的利禄之心。褒贬不容我定言或评说,而此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亦是彼彼可见的。若苏秦或张仪,抱着做事的决心,而不是为了贪图自己一时的荣华,那段历史想必可以改写,譬如说,秦国早日一统天下,或者说,六国一直可与秦国抗衡?其实历史并不是由人格高尚的人谱写的,天使和魔鬼共同主宰着这个世界,众多平庸的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者埋头过着自己眼前的日子。

  伟人也好,恶人也罢,有时透过表象去深究其内因,足以摧毁我们一直固守的价值观。若执着地钻研其究竟,近乎是种残忍。而历史的画卷,最终彰显的,是世事阳光的一面,并非自欺或欺人,而是在无常世事里,人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和信念,来支撑脆弱的心灵。恰如苏秦的“刺股”,我们需要用此类的故事,去引导孩子们做事的毅力与恒心,而隐去其后的'龌龊,任之随着时间的长河,渐渐消隐罢了。

  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源自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

  史书记载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太平御览》卷六一一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孙敬到洛阳,在太学左右一小屋安置其母,然后入学,编杨柳简以为经。见《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李善注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

  悬梁刺股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最终,孙敬成为当时有名的太学生。

  这就是孙敬“头悬梁”的故事。

  “锥刺股”讲的是苏秦的故事。

  战国年间,苏秦家境贫寒,他曾拜当时名学者鬼谷先生为师,学得了一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经论,就想为国家效力。那时秦惠文王励精图治,招贤才。苏秦应前往,献出他的治国安邦大计。秦惠文王未能采用他的计划,他只得快快地回到洛阳。家中父母见儿子没出息,连工作也找不着,直对他叹气,老婆更不用说,坐在纺车上织布,根本不用正眼看他。他饿得难以忍受了,只得厚着脸皮,向嫂嫂讨一碗饭吃。嫂嫂对他也没有好脸色,厉声说:“还吃饭哪?连烧饭的柴火都没有了!”苏秦被驳斥得几乎流出泪来。他回到自己房中,仰头兴叹:“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妻不认为他是丈夫,嫂不认为他是小叔子,父母不认为他是儿子,我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他更加发奋读书,夜里读书困倦的时候,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防止瞌睡,血一直流到足踝,当然痛得睡不着觉了。就这样夜以继日的研究,一年就取得了成就。最后,苏秦终于发达了,他在秦国献出一统天下的政略没有获得成功,于是就立刻改变政略,说服山东(太行山之东)六国(齐、楚、韩、赵、魏、燕)联合起来结成了一条“合纵”的战线,共同反抗秦国,不让秦国出潼关一步。因此,苏秦佩带了六国相印,从楚国回赵,仪仗队有几里路那么长,骑兵步卒,执戈持盾,围绕在苏秦座车之旁,车前车后,旌旗蔽天。各国诸侯派来的专使,随节获送,俨如一个国君出巡。当苏秦车驾经过洛阳他的家门时,苏秦的嫂嫂、弟弟、老婆看到这副威仪,吓得俯卧在地,头都不敢抬。以前他们的那副势利小人相现在都无影无踪了。苏秦回到赵国后,赵肃候立即封他为武安君。

  悬梁刺股

成语寓意

  悬梁刺股这一历史典故表现了孙敬、苏秦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表明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就要下定决心,目标明确。要肯吃苦,肯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三字经故事:孙敬悬梁(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