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 篇一
《佛典故事:智慧的力量》
在古代印度,有一位名叫普巴的年轻人,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但却总是喜欢和别人争论,自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大师正在城里讲经说法,于是便决定去听听看,看看这位大师有什么本事。
普巴来到大师的讲堂,听着大师讲述佛法的深奥道理,心中却总是不服气。他认为自己的智慧胜过这位大师,于是便开始和大师争论起来。大师看出了普巴的固执和自负,便决定给他一个教训。
大师问普巴:“你知道什么是智慧吗?”普巴不屑一顾地说:“当然知道了,智慧就是聪明才智,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师微笑着说:“那么你知道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吗?”普巴自信地回答:“当然是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增长知识和见识。”
大师点点头,接着问道:“那么你认为,智慧的来源是什么?”普巴犹豫了一下,说道:“我想应该是从书籍和学问中获取吧。”大师笑了笑,说:“普巴,你错了。真正的智慧源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只有心如止水,才能领悟到真谛。”
普巴听了大师的教诲,心中涌起了一股明悟之感。他明白了自己过去的自负和固执是多么可笑,也意识到了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外部的知识,而是内心的清净和智慧。从此以后,普巴放下了争论和固执,开始修心养性,悟得了真正的智慧。
佛典故事 篇二
《佛典故事:慈悲的力量》
在古代印度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梅格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善良而慈祥的人,对周围的人都充满了慈悲之心。有一天,一个受伤的老人来到了梅格的村庄,请求梅格帮助他治疗伤口。
梅格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老人的请求,将他接到自己的家中,细心地为他包扎伤口,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老人见到梅格的善良和慈悲之心,感动不已,便告诉他自己的身份:原来老人是一位佛陀的弟子,因为修行中受伤,才来到这里求助。
梅格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一震,他从小就对佛陀和佛法充满了敬仰和信仰,如今却有机会见到佛陀的弟子,实在是一种缘分。他决定拜访这位弟子,向他请教佛法的奥义。
弟子见到梅格的诚心和善良,便开始向他传授佛法的教诲。他告诉梅格,慈悲是佛法的核心,只有心存慈悲,才能修得正果。梅格听后深有所悟,他决定放下村庄中的一切,跟随这位弟子修行佛法。
多年以后,梅格修得正果,成为一位慈悲智慧的大师。他带着慈悲之心,为村庄的人们传授佛法的教诲,帮助他们解脱苦难,走上正道。梅格的慈悲之心感化了整个村庄,让人们感受到了佛法的力量和智慧,也让他们明白了慈悲的重要性。
佛典故事 篇三
佛典故事精选三则
想要了解佛经故事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佛典故事精选三则,欢迎大家阅读!
这才是真正的苦行
战胜烦恼困苦最胜行。我们修忍辱度又是能够战胜我们烦恼困苦的最殊胜的苦行。什么是苦行?不是说我们吃得很差,穿得很差那个就是苦行,或者我不睡觉就是苦行。真正的苦行是什么? 就是忍辱度,这是最殊胜的苦行。平时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说,一些平常的困苦,比方说缺衣少食、寒暑交困,很冷很热,乃至于衣食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了,我们都没有问题,都能够安心忍受,我们都已经能够忍受。但是如果我遇到其他人打骂我的时候,伤害我的时候,我自己受委屈的时候,我能不能够忍呢?我能不能够不为所动呢?能够的话,那就是最殊胜的、最难得的苦行。
平时我们顺缘具足,也没有什么伤害,这个时候我们个个都好像修行人一样。但是一遇到逆缘的时候,遇到自己受委屈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够忍受呢?看是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从这个上面就可以看得出来的。
广钦老和尚闭关出来以后,寺院里面的师父就想考核一下他,看他到底功夫怎么样。因为这个老和尚夜不倒单,晚上不睡觉,每天晚上大家下殿以后,他一个人坐在大殿里面打坐,坐通宵。
有一次这个当家和那个维那商量一下就准备对他考验一下,故意就说,大殿功德箱里面的钱不见了。整个寺院的人都怀疑广钦老和尚了,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住在大殿里面。他也没有什么生气,也没有去解释,也没有辩解,还是安忍不动如大地,这个就是真正地修行功夫了。后来这个当家和这个维那才把这个事情的真相讲出来。
玄奘大师与心经的故事
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以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重,玄奘生起极大的.悲心,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照顾他。后来那个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临行之前,他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诵。
有一天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数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来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当地传统,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他的家人特别伤心,与此男子哭作一团。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和尚(玄奘大师),当即笑逐颜开、欢喜若狂,立即将玄奘捆了起来,准备让他代替那个年轻男子。
玄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没办法,但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经念完?等我念完经,你们怎样处置都可以。”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过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都特别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给放了。
从此以后,玄奘对般若总集的《心经》更加重视。他所翻译的《心经》,与藏译、其他汉译本相比,虽然较短,但却受过观音菩萨的特殊加持。据说他从印度取经回来时,念及和尚所赐《心经》的恩德,准备好好报答一番。谁知当他到原来的地方,不仅是老和尚,连那个寺院也消失无踪了。后人都说老和尚是观音菩萨的化现。
平等的自性
赵州从谂禅师,有一天,赵王特地去拜访他。这时赵州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于是就躺在床上对赵王说:“大王!我现在已年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一点都不介意,非常欢喜,和赵州谈得很开心。回去了以后就派遣一位将军,准备了很多礼品,送来给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一听,立刻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前天赵王来时,您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您为甚麽反而下床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迎接他。”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看起来是有三等,实际上,赵州禅师从差别认识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调和的人生观。
就因为这麽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苏东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访佛印禅师,苏东坡便先写了一封信给佛印禅师,他说:“禅师!我要到金山寺拜访,请你也用赵州禅师对待赵王的方法来接待我。”
可是,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在金山寺的山门外迎接苏东坡了。苏东坡哈哈一笑,他说:“禅师!你的工夫到底不及赵州禅师,你的境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这回禅师必然屈居下风,而佛印禅师却吟了一首偈语说:“当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就是说,当年赵州禅师不够谦虚,不到门外去迎接赵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样了,你那里能懂得金山寺无量无边庄严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我的禅床。也就是说,你以为我佛印到山门外来迎接你吗?没有!我还是睡在床上,因为大千世界是我的禅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