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故事(精选22篇)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史记中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史记中的故事 篇1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史记中的故事 篇2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垓音gāi)。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
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还真不少。
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项羽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侍从也都伤心得抬不起头。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赶到他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儿。
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
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再点了点人数,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
项羽料想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他把仅有的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对他们说:“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四路跑开去,大家在东山下集合。”
说着,他猛喝一声,向汉军冲过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当场被项羽杀死了一名汉将。
项羽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到齐了。项羽又把他们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也分兵三路,把楚军围住。项羽来往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处人马会合在一起,点了一下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
项羽对部下说:“你们看怎么样?”
部下都说:“大王说的一点不错。”
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
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
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也叫兵士们都跳下马。他和二十六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
史记中的故事 篇3
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史记中的故事 篇4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
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史记中的故事 篇5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
范增的预言在数年后应验:项羽和刘邦在随后的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最后项羽败北,在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
鸿门宴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的宴会或者不怀好意的事情。
史记中的故事 篇6
吴王寿梦在位的第二年,楚国逃亡在外的大臣申公巫臣辗转来到了吴国,他开始教授吴人用兵打仗和驾驶战车的技术,而他的儿子则被任命为掌管对外交往的官吏。从此,吴国开始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中原各国进行交往,并且开始出兵攻打楚国。
寿梦在位二十五年以后去世。他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昧,小儿子叫季札。四个儿子之中,季札最为贤能,寿梦很欣赏他,以为他将来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便打算传位给他。但是季札坚持从礼法出发,认为自己不应当即位,便辞让了父亲的美意。寿梦只好把王位传给了诸樊,让他代理日常的政务、掌握国家的权力。吴王诸樊元年,因为国丧的期限已到,诸樊便要让位给季札。季札辞让说:“曹宣公去世以后,诸侯和曹国人认为即位的国君是杀害太子而夺取君位的,所以他们准备拥立宣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臧即位。公子臧得知此事以后,便逃离了曹国,以此来成全在位的君主。所以君子称赞公子臧能够严守节操。如今,您是合法的继承人,没有谁可以反对您,而我做国君则是不合礼法的;而且做国君并不是我的志愿,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却希望效法公子臧,严守自己的节操。”但是国人执意要立季札为王,季札没有办法,只好舍去了优裕的王室生活,到乡下种田去了。众人看到他的态度这么坚决,也就不再勉强他了。
十三年以后,吴王诸樊去世,他立下遗言,要传位给弟弟余祭,并嘱托余祭要用这种方法依次往下传,一定要让季札登上君位,以满足父王寿梦的心愿。他还在国内广泛地宣传、赞美季札的节操,希望以此来树立兄弟依次传位的规矩,好让季札的即位顺理成章。后来季札被分封在延陵,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延陵季子。
史记中的故事 篇7
张仪离开楚国,又去游说韩王。他说:“韩国虽然地势险恶,百姓却都住在山区,生活困苦。韩国土地不足九百里,国库空虚。估计大王的士兵,总数也不会超过三十万人吧。而秦国精锐部队就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秦国勇武的战士在战场上向来勇猛直前,不戴头盔,轻装杀敌,能手执强弓硬弩的神射手和挥舞长枪如风的将士们,更是多的没法计算。秦国战马精良,骏马奔驰起来,前蹄扬起,后蹄腾空,一跃就是两丈多远,这样的战马多到没法数清。山东六国的士兵,头戴头盔,身穿铠甲与秦军作战。秦国的勇士毫不畏惧,反而嫌装甲麻烦,都喜欢甩掉头盔,扔掉战袍,赤身露体与敌人作战,就这样也能轻松大败六国军队。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挟着俘虏胜利凯旋。秦兵与山东六国的兵相比,如同勇猛的大力士对阵懦弱的胆小鬼。用这样的军队攻打别国,如同把千钧重量压在鸟卵之上,结果可想而知。
“那些诸侯、大臣们不估量自己土地狭小,国力衰微,却听信主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放纵他们结伙营私,互相掩饰。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从肤浅的游说,没有比这种作法更误君害国的了。
“假如大王不愿跟随秦国,秦军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韩国攻下的。可以说,归顺秦国就安全,不归顺秦国就危险。如果让我替大王谋划,就不如归顺、帮助秦国。秦国的目标是削弱楚国,而能够消灭楚国的只有韩国,这并不是说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地理位置优越。只要大王西面事秦而攻楚,秦王一定会高兴。这样韩国既可得到土地,又可使楚国的怨恨都集中到秦国身上。”
史记中的故事 篇8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委派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建迎娶妻子。无忌是个善于迎逢拍马的货色,到了秦国后发现这个女子貌美过人,就想把他献给楚平王,以次来博得楚平王的欢心。于是在到达楚都之前,他抢先赶回去怂恿平王说:“秦国的这个女子有倾国倾城之貌,您为什么不自己留下来而可自己留下来而再为太子另寻一位呢?“平王也是个好色之徒,就听从了无忌的劝说,自己娶了那位美貌的秦女,后来生下熊珍。他又为太子娶了另一位女子。当时伍奢是太子的太傅,无忌是少傅。无忌由于不被太子宠爱,于是常常在平王面前中伤诬告太子建,平王就慢慢地相信了无忌的话。在太子建十五岁时,他的母亲因为年老色衰,渐渐地失去了楚平王的宠幸,平王对太子建就更加疏远了。
公元前523年,平王让太子建住在城父,戍守边界。无忌又日夜在平王面前中伤太子建说:“当年我把秦国女子送到您的后宫里,太子便十分怨恨我,时刻想制我于死地,我死不足惜,但是他对大王您也一定有怨气,您可要略加防备啊。况且太子现在住在城父,不仅独揽兵权,又对外结交诸侯,而且时时想打进国都,他这是想打进过都篡权夺位啊。”平王认为这是老师管教无力的结果,便把太傅伍奢叫来责问。伍奢心知这是无忌造谣的结果,就说:“君王您为什么因为一个小人而疏远亲生骨肉呢?”无忌听到之后非常生气,咬牙切齿的说:“今天要是不杀掉伍奢,就等于是放虎归山啊。”于是就怂恿平王囚禁了伍奢。紧接着又派人召太子建回来,想杀死太子。太子听到风声,赶紧逃到了宋国。无忌害怕伍奢身在国外的两个儿子日后报复,就怂恿平王召回二子。结果哥哥伍尚回到楚国后就和父亲一起被杀了,弟弟伍子胥则逃到了吴国。
史记中的故事 篇9
越王勾践的祖先据传说是大禹的后代,夏朝时被分封到会稽,经过了二十多代,传到了允常。允常就是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在位的时候,越国与邻国吴国的矛盾日益加深,两个国家经常发生战争。
公元前496年,允常去世,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听说后,认为这是攻打越国的好机会,便乘机率兵攻打越国。越国因为国君刚刚去世,所以对越国的进攻毫无准备。面对危急的局势,越王勾践毫不畏惧,亲自统帅大军前来应战。战斗一开始,勾践派遣自己训练的敢死队向吴军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分别按次序冲入吴军阵地,大呼着面向吴军自刎身亡。这场面让吴国的士兵看得目瞪口呆,完全被越国勇士的气势震撼。越军大部队趁机突然出袭,吴军猝不及防,再加上军心动摇,很快就溃退逃跑了。这次战役越国不仅打败了吴国,而且还射伤了吴王阖闾。这次战役使吴王阖闾始终不能忘怀,在弥留之际,他还带着遗恨告诫儿子夫差说:“越王勾践是个非同小可的人物,你可千万不要忽视他,你要发奋图强,为我报仇啊!”
史记中的故事 篇10
熊绎的后代熊渠生活在周夷王的时候。当时周王室日渐衰落,有的诸侯不肯朝觐天子,诸侯间也经常互相攻伐,战祸时常发生。熊渠德政爱民,忍爱宽厚,得到了长江、汉水一带民众的拥戴。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就带兵四处征战。熊渠说:“我处在蛮夷这样的边远地区,不必和中原各国的名称谥号一样。”于是他就分封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周厉王即位后,由于厉王暴躁狂虐,熊渠担心他来攻打楚国,也就去掉了自己的王号。
楚国国君熊通在位的时候,楚国举兵攻打随国。随国的国君质问熊通说:“我又没有什么罪过,你们为什么要打我啊?”楚王说:“今天诸侯们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杀。我虽然处在蛮夷地区,但我也有军队,所以想要到你们中原来凑凑热闹,请求周王室给我一个尊号。”随国人为了防止受到楚国的侵略,就替他到周王室请求尊号,周王室认为楚国位于蛮夷之地,坚决不答应,随国人无奈,只能回来向楚国报告。熊通大怒说:“我的祖先鬻熊是文王的老师,很早就去世了。后来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赐予子男爵位的田地,让他住在楚地。现在蛮夷部族都顺服楚国,可是周王不对我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称尊号了!”于是他便自称武王,和随国人订立盟约后才撤军回国。
公元前690年,周王召见随侯,责备他让楚国君称王。楚武王知道后很生气,认为是随侯背叛了自己,于是便带兵再次攻打随国。但是武王在行军路上就突然得重病死了,楚国只好罢军而回。
武王的儿子熊赀即位后,楚国开始迁都到郢。这时的楚国开始强盛起来,经常欺凌长江、汉水流域的小国,小国都很畏惧楚国。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开始称霸,楚国也日益强大,准备与中原各国一争高下。
史记中的故事 篇11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为别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奴隶推翻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在阅读《史记》之时,有如穿越时空,遥望古老中国的风雨。而能够有这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主要凭借着司马迁在《史记》里倾注了丰厚的情感,融入了对英雄的讴歌,也有对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满了强烈的爱憎之情。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的,公正的记述,不要求抒发情感。然而读着《史记》,你会很容易的跟着司马迁的思绪,为那些泪满襟的悲剧英雄感动,惋惜;又为那些奸佞的小人愤慨,汗颜。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所以读像《史记》这类的经典史学著作,首先要学会领悟人生,领悟社会,领悟的越深刻,越能通过《史记》去体会司马迁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这也正是我读《史记》之时,最大的收获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曾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但他们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们将化为炎黄子孙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皆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在历史的长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许这也是一种荣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
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
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史记中的故事 篇12
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赵国也由一个不太富足的国家,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史记中的故事 篇13
公元前209年,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 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现在江西一带都己起 义反对秦朝的暴政,这是老天爷要灭亡秦朝了。先发动的可以制服 人,后发动的就要被别人所制服啊!” 殷通听了,叹口气说:”听说您是楚国大将的后代,是能干大事的。
我想发兵响应起义军,请你和桓楚一起来率领军队,只是不知道 桓楚现在什么地方?”项梁听了,心想:我可不愿做你的部属。于是他 灵机一动,连忙说:“桓楚因触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 的侄子项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去叫项羽进来问问。”说完,项梁 走到门外,轻声地叫项羽准备好宝剑,伺机杀死殷通。
叔侄俩一前一 后走进厅堂。殷通见项羽进来,刚站起身,想要接见项羽。说时迟,那 时快,项羽拔出宝剑直刺殷通,随即砍下他的脑袋。项羽提着殷通的 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门外;高声宣布起义。
史记中的故事 篇14
晋悼公周的祖父捷是晋襄公的小儿子,尽管襄公平时很宠爱他,但是他最终没能继承王位,号称桓叔。桓叔生下了惠伯谈,谈生下了悼公周。悼公即位时只有十四岁,但是他却显示出了与自己的年龄不符的成熟与智慧。不久,悼公就下令全国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没能即位为君,他们避难到周京,客死在那里。我深知自己与先君的血缘关系疏远,没有希望即位。可是如今诸位大臣没有忘记文公、襄公的恩德,拥立桓叔的后代。我承蒙列祖列宗以及大臣们的爱护,得以主持晋国的宗庙祭祀,怎敢不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呢?诸位大臣应该全力辅佐我才是啊。”接着,悼公便开始清理门户,驱逐了七个不尽臣职的大臣,重修祖宗的旧业,施德惠于百姓,抚恤、重用文公时期功臣的后代。这年秋天,晋国攻打郑国,取得胜利,并且乘胜进攻到陈国。
悼公三年,晋国会合诸侯,悼公询问群臣可以重用的人选。大臣祁奚推举了解狐,悼公感到很不理解,因为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祁奚就解释说:“大王只是让我推荐有才能的人,我没有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悼公再问其他的人选,祁奚又荐举自己的儿子祁午。君子得知此事,评论说:“祁奚的为人可以说是不偏不私了!推举外人不避弃仇敌,荐举内亲不埋没儿子。”正当会集诸侯的时候,悼公的弟弟杨干扰乱了军阵,大臣魏绛便依法处死了为杨干驾车的从者。杨干向悼公哭诉,悼公发怒,但是经过臣下的解说,悼公认识到了魏绛的贤能,任命他主持政务,后来又派他去安抚戎族,结果国家政治清明、戎族大为亲附。悼公赏赐给魏绛乐队,以此昭明他的功勋。
后来,秦晋之间再次爆发战争。悼公派遣六卿率领各路诸侯大举攻打秦国。晋国的大军渡过了泾水,大败秦军,深入秦境很远才班师回朝。一年以后,悼公向贤者师旷询问治国的道理,在师旷的建议下,悼公树立了以仁义为根本的治国方法,晋国的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正当悼公打算大展才华、富强晋国的时候,悼公却意外地英年早逝了。晋国的复兴之路也就因此中断了。
史记中的故事 篇15
刘邦好酒,但是没有钱来买酒,于是便赊酒。因为每当刘邦来饮酒时,卖出的酒竟是平日的数倍,酒家很奇怪。喝醉了酒的刘邦倒头就睡,他的身上常有龙出现,令酒家很奇怪,到最后酒账不了了之。没钱买酒并且赊酒是没有面子的,但是能够一直喝下去,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到吕公家庆贺,身无分文,却诈称“贺钱一万”,明明是吃白食,竟令吕公刮目相待,不但请坐上座,而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刘邦。要知道连当时与吕公要好的县令求亲,吕公都不同意,却将女儿许给了只有一面之交且是来吃白食的刘季,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负责看管城门的老头郦食其来见刘邦,刘邦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为其洗脚。郦食其很不客气地批评刘邦说:“你这样子接见老年人是很不礼貌的!”被人当面批评是很没面子的事,但是人家刘邦马上知错就改,整理了衣服就向郦食其道歉,请其上座。于是得到了一条重要的计策:袭击陈留,以得到秦军储存的粮食。
被项羽追得到处跑,自己的父亲也被捉住,当项羽要煮了他的父亲喝汤时,刘邦却厚着脸皮说:“咱俩是仁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喝人肉汤时能不能分给我一勺子呢?”在危急关头,为了让马车跑得快一些,刘邦竟然把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连马夫都看不过了,下车把孩子抱到车上。追兵一急,刘邦又把孩子推下车去,马夫停下车再把孩子抱上来,“如是者三”。我想,脸皮薄一点的父母,若干年后回忆起来都会愧杀。但是,人家刘邦脸皮很厚,不要这个“慈父”的假面子,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啊!
韩信的军权越来越大,对刘邦的命令有点打折扣了,于是刘邦说:“事成之后,封你为齐王!”韩信马上漂亮地完成了刘邦交给他的任务,刘邦也说话算数,封韩信为齐王。封了韩信为齐王之后,刘邦有点后悔,于是大清早单枪匹马闯进韩信的卧室,把大印夺了过来。想想吧,这和两个很要好的孩子,翻脸之后的“算账”有什么区别呢?那时刘邦已经快要称帝了,干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很没面子啊?然而,夺了韩信的大印,却为后来维护自己皇帝的面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记中的故事 篇16
最近,我读了《史记故事中的大启发》这本书,在帝王中,我比较佩服刘邦,刘邦身上有着凡人不具备的特点——勇气与善于用人。他在乱世中果断的加入了反秦斗争,打出了大汉天下,做了凡人做不了的事。
刘邦一生中,有一个重要的命运转折点,那就是鸿门宴。刘邦先于项羽攻下秦朝的都城咸阳,项羽怀疑刘邦想雄踞一方,打败自己,于是设下鸿门宴邀请刘邦赴宴。刘邦猜到,项羽是想在鸿门宴上杀了自己,按理应该不去赴宴,可是,如果刘邦不去,则被项羽抓住了把柄,当时,项羽有40万大军,而刘邦只有10万军队,项羽必定挥师猛进,直取咸阳,砍刘邦的首级,就像鸡蛋碰石头,刘邦的一切大业都要毁于一旦。所以,刘邦必须冒险去赴鸿门宴,和项羽坐在一起喝酒、谈笑风生,取得项羽的信任,度过难关,再图后事。正是刘邦的果断决定,才成就了他后半生的伟业,这就是勇气!
然而,光靠勇气是不够的,这样的人只是一介武夫,难有大的成就,他还需要靠人才的辅佐,还要善于用人。实际上,刘邦只是一个匹夫,没有高强的武功,没有高深的学识,更没有历史,但是,他会用人,谋士的意见他都虚心听取,多学习,多借鉴。刘邦手下有一大批充满智慧的谋士替他出谋划策,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士替他拼杀疆场。而项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手下只有一个他信得过的谋士范增,还不信任他,不重用他,虽然有比刘邦多得多的军队,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匹夫。这样大的差距注定了项羽必输的结局,最终被刘邦打败,留下千古遗憾。
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从刘邦的故事中悟出许多有用的道理,只要我们多学习,多研究,我们就能成为王者。
史记中的故事 篇17
春秋战国时期,象棋被发明了出来,要说楚河汉界的来历,那跟《史记故事》中楚汉争霸的故事有很大的渊源呢!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发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楚霸王项羽在士兵极度疲劳且粮食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提出“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属汉,以东属楚。楚河汉界以此而来。
拿出象棋,摆好阵势决心与哥哥大干一场,争夺天下。陈胜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双方都摆好了阵势。说话间,一场恶战便展开了。我是红方,我先行动。第一步,我便来了个“仙人指路”,哥哥不甘示弱,赶紧摆了个“炮二平五”,我进行反击,“马八进七‘’……而后,我实施猛攻:单枪匹“马”地就冲个上去,干掉了哥哥的两个小兵而哥哥的炮却无时不刻地提防着我的进攻,我的小马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
这回,哥哥的马行动了起来,我明白了哥哥的用意:他是要“将军偷车”!上一盘我就被哥哥给这样打败了。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吗,我赶紧把我那宝贵的车走了出来,以免受到伤害。俗话说得好“攻城为上,攻心为下”。于是,我两“马”齐发,在哥哥的阵营里制造混乱,哥哥忙得手忙脚乱。突然,我大叫一声:“将军!”哥哥连忙把老将往上移了一步。“哈哈!”我笑道。我用了哥哥那“将军偷车”的方法偷到了他的车,正所谓兵不厌诈嘛!但哥哥的猛攻持续不断,双方展开了对攻战。但攻势单薄的我只好转为防守,哥哥的猛攻越来越强,但在哥哥猛攻的强压下,我慢慢形成了联防的系统,抵挡住了哥哥的“狂轰滥炸”。我卧薪尝胆,秣兵厉马,以图东山再起。终于,我强大起来,决心直捣黄龙。我布下了十面埋伏,哥哥的军队慌不择路,被我杀得片甲不留,它们的耳畔响起了四面楚歌……
哥哥的老将已经成了光杆司令,被我的炮轻易拿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盘象棋到此分出了胜负,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史记》是我国国库的精粹之宝,也是无价之宝。有了司马迁的铺路搭桥,才有了后世的《后汉书》《三国志》《隋书》《唐书》等书籍供人们参考,我们要一直把它传承下去。
史记中的故事 篇18
庄子,蒙地(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名叫周。庄周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官吏,史称“漆园傲吏”,是地方官吏的楷模。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人。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他不愿与其他的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的学问广博,各个方面都有涉猎。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因此他著述的十多万字,大体上都是类似寓言。此外,他还写了《渔父》、《盗跖》等文章,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也用来阐明老子的学问。但是像他写的《畏累虚》、《亢桑子》这样的书,都是空谈而没有事实根据。
然而庄子善于编织文字、分析词句,善于描摹事物、抒发情感,故意捏造事情,以攻击儒家、墨家的学说,即使是当代有名的学者,也难免受到他的批评。他的言辞潇洒自如、随心所欲,因此上自王公大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了解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有学问且贤能,于是派使者携带厚礼去邀请他,并且许诺让他做国相。庄周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两黄金确是非常厚重的薪金,卿相也是十分尊贵的职位。但您难道没见过大王祭祀时所用的牛吗?饲养它几年后,给它穿上带花纹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其实就是把它送进太庙作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只想做一只安分平凡的牛,恐怕也没法做到了!我如果接受了大王的任命,就会是那样的下场了!您赶快走吧,不要在这里打搅我清心修道!我宁愿在污水沟里戏水,享受快乐,也不愿让国君束缚我自由的生活;我宁愿一辈子不做官,享受平凡带来的那份平静,也不愿放弃我现在安宁、快乐的日子。”
史记中的故事 篇19
第二年,秦国想要再次攻打魏国。就先打败了韩国的部队,杀死了八万官兵,诸侯们惊恐不安。张仪再次游说魏王说:“魏国的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畅通四方,也没有名山大川阻隔。魏国南为楚国,西为韩国,北为赵国,东为齐国。魏国地处中央,不敢得罪任何诸侯,否则便会引来他们的攻打,而光是驻守边境的士兵就不下十万人。
“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妄想天下联合为一体,相约为兄弟手足。然而,即使是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时候呢,大王如果还打算依靠苏秦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而结成的联盟,那必将遭到失败。假如大王不跟随秦国,秦国出兵截断赵魏通道,那么赵军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国,而魏国北上合纵联盟的道路就断绝了。韩国害怕秦国,秦、韩合为一体,进而攻打魏国,那么魏国的灭亡就为时不远了。
“所以大王不如跟随秦国。如果您这么做了,那么楚国、韩国一定慑于秦国的强大,而对大王的国家不敢轻举妄动;没有楚国、韩国的外患,那么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况且,秦国最想要削弱的国家,莫过于楚国,而能够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楚国虽然有富足强大的名声在外,但实际是有名无实,士兵孱弱不堪一击。假如魏国发动所有的军队去攻打楚国,一定会取胜。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建议,秦国必会出动精兵东进,那时即使您想要投降秦国,恐怕也来不及了。
史记中的故事 篇20
刘贾,出于刘氏宗族,但是不知道他属于哪一支,也不知道最初是在什么时候兴起的。
汉高祖元年,刘邦回师平定三秦,任命刘贾为将军,去平定塞地。事成以后,刘贾又跟随刘帮向东与项羽交战。汉高祖四年,刘邦在成皋被楚军打败,向北渡过黄河,夺取了张耳、韩信的军队,驻扎在修武,深挖壕沟,高筑壁垒,与楚军再次形成对峙态势。随后,刘邦派刘贾率领两万步兵,数百名骑兵,渡过白马津而深入楚地,烧毁楚军在那里囤积的粮草,破坏项羽的后方。不久,楚军反击刘贾,但是刘贾总是采取坚壁不战的策略,与彭越将军形成互保的态势。
第二年,刘邦实力恢复,率军追击项羽,一直追到固陵。同时,派刘贾南渡淮河、围攻寿春。刘贾奉命到达寿春城外,派人招降楚国的大司马周殷。结果,周殷背叛了项羽,帮助刘贾攻占九江。后来,周殷又迎接武王黥布的军队,一起到垓下会战,共同围攻项羽。刘邦派刘贾率领九江的军队,和太尉卢绾一起向西南攻击临江王共尉。共尉被平灭以后,临江被改为南郡。
汉高祖六年的春天,刘邦在陈县会见诸侯王,他废黜并且囚禁了楚王韩信,把韩信的封地分成两个国家。当时,刘邦的儿子们个个年幼,兄弟不多而且也不贤能,不能担当大任。刘邦为了使自己的江山世代相传,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封同姓为王来镇抚天下。便下诏说:“将军刘贾屡立战功,朝廷应当及早挑选刘氏子弟之中可以做封王的人。”群臣明白刘邦的意图,便上奏说:“臣等恳请天子立刘贾为荆王,以淮东二十五城为他的封地;立天子的弟弟刘交为楚王,以淮西三十六城为他的封地。”刘邦欣然批准。接着,他又封自己的儿子刘肥为齐王。从此,刘邦开始了大封同姓王的进程。
汉高祖十一年的秋天,淮南王黥布举兵造反,向东进攻荆王刘贾。刘贾率军迎战,没有获得胜利,败退到富陵的时候,刘贾不幸被黥布的叛军杀死。后来刘邦御驾亲征,才打败了黥布。第二年,刘邦分封沛侯刘濞为吴王,统辖原来属于荆王刘贾的封地。
史记中的故事 篇21
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国家如果发生急变,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之人。”文帝去世以后,景帝即位,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以中尉的身份代理太尉职务,率军东进去镇压叛军。他趁机亲自向景帝请示说:“楚兵勇猛轻捷,我军难以与之正面交战。希望您允许我暂时放弃梁国,派兵切断叛军的运粮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制服他们。”景帝对他言听计从,批准了这一作战方略。
周亚夫调集大军到达荥阳以后,吴国的军队正在攻打梁国。梁国危急,派使臣向中央求援。而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行至昌邑,挖好了深沟、筑好了高垒,坚守不战。梁国几乎天天派遣使者向太尉求援,而周亚夫则从整体战局考虑,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前去救援。于是梁王上书天子,景帝没有办法,派出专使来到军中,命令周亚夫出兵援救梁国。周亚夫抗命不从,仍然坚守壁垒、不肯出兵。同时,周亚夫派遣弓高侯等人率领轻骑兵截断了叛军后方的运粮道路。吴国叛军缺少粮食,面临饥饿,便屡次派人来挑战,而周亚夫却始终没有应战。一天夜间,汉军营中惊乱,原来是汉军互相之间因为误会而发生的摩擦,乱兵一直打到了太尉营帐下,而周亚夫却十分镇定,始终安卧不起。很快,军中恢复了秩序。一天,吴军向汉军营垒的东南角奔来,做出了打算进攻的架势,而周亚夫则命令将士防备营垒西北边。不久,吴国的精兵果然袭击汉军营垒西北边,但是由于汉军布防严密,叛军没有得逞。后来吴军粮草断绝,开始撤退。周亚夫见时机已到,立即派出精兵追击,大败叛军。吴王刘濞撇下他的大部队,率领几千名精壮亲兵逃亡,到江南的丹徒自保。汉军乘胜追击,俘虏了全部叛军,使他们归顺朝廷,又悬赏千金来捉拿吴王。一个多月以后,越族人斩取了吴王人头,前来领赏。平乱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汉军从出兵到防守再到进攻,以至最后胜利,总共历时三个月的时间。至此,将领们才意识到太尉的计谋完全正确。但是由于这次平叛,梁王却与太尉结下了怨仇。
史记中的故事 篇22
叔孙通,薛县(今山东省南部)人。秦朝的时候,他凭借杰出的文学才能被征为待诏博士。几年以后,陈胜等人揭竿而起,开始了反抗暴秦的战争。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秦二世便召集博士、儒生们,问他们说:“朝廷从楚地征调的守边士兵在大泽乡造了反,他们攻下了蕲县,进入了陈地。你们各位对此事如何看待啊?”博士、儒生中有三十余人上前说道:“为人臣子,就要循规蹈矩,不能逆乱,逆乱就是反叛,要被判处死罪而不能得到赦免。希望陛下赶快出兵攻打他们。”秦二世听后发怒,变了脸色。这时,叔孙通上前说道:“以上诸位都说错了。如今,天下一体,朝廷毁掉了郡县的城堡、销熔了各地的兵器,以此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的意图。况且,国家上有明君,下有完备的法令,人人奉公守职,四面八方都来归附,哪里有敢反叛的人?陈胜等人只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不足挂齿!官吏们正在捉拿他归案,朝廷对此不值得忧虑!”秦二世听后十分地高兴。然后,他又遍问诸位博士、儒生。大家有的认为是反叛,有的认为是盗贼。最后,秦二世下令御史追究此事,把那些认为是反叛的博士、儒生交给狱吏治罪,因为他们说错了话。而其他认为是盗贼的人则不予追究。因为叔孙通说的很合他的心意,秦二世还专门赏赐给叔孙通丝绸二十匹、衣服一套。
退朝以后,叔孙通回到了宿舍。儒生们责问他说:“先生说话为什么这样的阿谀奉承啊?”叔孙通长出了一口气,回答说:“诸位有所不知,今日,我几乎不能逃脱虎口,差点儿就死在大殿上了,伴君如伴虎啊!”于是,叔孙通逃离了咸阳,回到了老家。当时,薛郡已经投降了楚军,因此,叔孙通跟随了项梁。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便随从了楚怀王。再后来,项羽将楚怀王封为义帝,迁居到长沙,叔孙通被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汉高祖二年,刘邦率领诸侯的军队攻入了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他。不久,刘邦兵败西退,叔孙通与他一起撤退了。叔孙通先生可谓是长于变通的人,跟随的主子换起来就像走马观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