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优选3篇】

时间:2012-09-02 03:40: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一

从前,森林里住着一只狐狸和一只乌鸦。狐狸以聪明机智著称,而乌鸦则以美丽的歌声闻名。狐狸和乌鸦是好朋友,它们经常一起在森林里玩耍。

一天,乌鸦对狐狸说:“狐狸朋友,我觉得我唱歌的声音已经很动听了,但是我想要更加完美,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狐狸想了想,说道:“我有一个主意,你可以在唱歌的时候闭上眼睛,这样你就能更专心地发挥你的歌声了。”乌鸦听了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于是便闭上眼睛开始唱歌。

然而,乌鸦却发现,闭上眼睛后,它无法准确地判断周围的环境,有时候甚至会撞到树枝上。最终,乌鸦明白了狐狸的主意虽然看似合理,却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唱歌需要全神贯注,而闭上眼睛会让它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导致歌声无法更加完美。

狐狸看到乌鸦停止了歌唱,问道:“怎么了,朋友,为什么不唱了?”乌鸦解释了闭上眼睛的问题,狐狸听后笑了笑,说:“这就是自相矛盾的结果,有时候看似合理的主意实际上并不可行。下次,我们可以一起想想更好的方法。”

于是,狐狸和乌鸦继续在森林里玩耍,乌鸦也慢慢明白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发挥出最好的自己。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二

在一个遥远的国家,有一只自恋的猫咪和一只自卑的小老鼠。猫咪总是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动物,而小老鼠则总是觉得自己无能又丑陋。

有一天,猫咪对小老鼠说:“你知道吗,我觉得我应该成为国王,因为我是这个国家里最优秀的动物!”小老鼠听了感到很惊讶,它说:“可是我觉得自己太丑陋和无能了,怎么可能有资格做国王呢?”猫咪笑了笑,说:“你只是缺乏自信而已,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能成为国王。”

于是,猫咪和小老鼠一起寻找国王,希望国王能让它们实现各自的愿望。然而,当它们见到国王时,国王却告诉它们:“一个自恋的猫和一个自卑的老鼠都不适合成为国王。国王应该有自信和谦逊,才能统治好国家。”

猫咪和小老鼠听后感到很失望,它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猫咪明白了自信和谦逊同样重要,而小老鼠也开始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

最终,猫咪和小老鼠成为了国王的好朋友,它们一起学会了自信和谦逊,也明白了自相矛盾的态度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从此以后,它们更加珍惜彼此的友谊,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三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战国时期,魏国一农民锄草时发现一块玉石,拿回家请邻居鉴定。邻居知道是宝石就骗他不是吉祥之物,让他放回原处,自己则偷偷拿回家里,担心获祸或获罪,就进献给魏王。经鉴定为无价之宝,魏王一高兴就赏他很多金银珠宝。

  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1]鬻(yù):卖。

  [2]誉:赞美。

  [3]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4]或曰:有的人说。

  [5]莫:没有不。

  [6]应:回答。

  [7]或:有人。

  [8]“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9]“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10]“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寓意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前后抵触,不一致。

  提示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启示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