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名人故事【最新6篇】

时间:2019-09-05 07:25: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化学家名人故事 篇一

在化学领域,有一位备受尊敬的名人,他就是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路易斯-巴斯德被誉为微生物学和疫苗学之父,他为人类健康和医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路易斯-巴斯德生于1822年,他的父亲是一名制鞋匠,家境并不富裕。然而,他对于科学的热爱却让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路易斯-巴斯德在巴黎大学学习化学,并在研究中发现了手性分子的概念,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在化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外,路易斯-巴斯德还在微生物学和疫苗学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揭示了微生物对于传染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杀菌的概念,开创了现代微生物学的先河。他还成功地研制出了狂犬病疫苗和炭疽疫苗,挽救了无数生命。

路易斯-巴斯德的成就不仅在于科学研究,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慈善事业。他是一位谦虚和善良的人,对于帮助他人总是慷慨解囊。他还创办了路易斯-巴斯德研究所,致力于研究微生物学和疫苗学,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总的来说,路易斯-巴斯德是一位伟大的化学家和科学家,他的成就不仅在于科学研究,还在于他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和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科学史的殿堂上,激励着后人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

化学家名人故事 篇二

在化学史上,有一位传奇的化学家,他就是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凯库勒以其对芳香烃结构的研究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有机化学之父。

凯库勒生于1829年,他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学习化学,并在研究中发现了苯环结构的本质。凯库勒提出了“苯环”的六元环结构模型,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有机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苯环之父”。

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凯库勒还以其才华横溢和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而著称。他常常用幽默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化学理论,受到学生和同行的一致赞誉。凯库勒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化学家和科学家。

总的来说,凯库勒是一位伟大的化学家和科学家,他的成就不仅在于科学研究,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事业。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化学史的殿堂上,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科学真理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化学家名人故事 篇三

  化学家一般是指从事于近现代化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专职和兼职之分,在英国亦可指药剂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家名人故事(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家名人故事 篇四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1933年, 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 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 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鲍林教授的思维方法。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时导师萨格登教授的指点和推荐下,卢嘉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结构化学家鲍林教授的身边。毫无疑问,探索物质和微观结构奥秘,正是这位不满24岁就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结构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不过当时的研究手段还处在初级阶段,通常,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弄清楚某一物质的分子结构。卢嘉锡注意到,鲍林教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他往往就能通过毛估大体上想像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鲍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令他的学生钦佩,但卢嘉锡关没有使自己仅仅停留在崇拜者的位置上。

  鲍林教授靠的是一种“毛估”,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在反复揣摩之后, 卢嘉锡领悟到:科学上的“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而这种想像力只能产生于那些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训练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头脑,于是,他更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

  1973年,国际学术界对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问题的研究还处在朦胧状态,当时的科学积累距离解开固氮酶晶体结构之谜还有相当一段路程。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卢嘉锡在组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福州模型”。它的样子像网兜,因而又称之为“网兜模型”(后来又发展出“孪合双网兜”模型)。四年以后,国外才陆续提出“原子簇”的`模型。

  时至1992年,实际的固氮酶基本结构终于由美国人测定出来,先前各国学者所提出的种种设想都与这种实际测定的结构不尽相符。猜想与事实之间总是有些距离的,然而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结构方面基本模型之一──19年前卢嘉锡提出的模型,在“网兜”状结构方面基本上近似地反映了固氮酶活性中心所具有的重要本质,他的“毛估”本领不能不让人由衷叹服!

  长期的科研实践,使卢嘉锡特别重视毛估方法的运用,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毛估比不估好!”他希望有幸献身科学的人们,在立题研究之初就能定性地提出比较合理的基本“结构模型”(通常表现为某种科学设想或假说),这对于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是很有意义的。但他同时提醒大家:运用“毛估”需要有个科学的前提,那就是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否则,“未得其中三昧”,那毛估就可能变成“瞎估”。

  “三昧”,古语指事物的诀要所在。其实,无论哪种科学方法,如果只会从形式上运用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名熟练的工匠;只有那些善于从本质上把握它的人才会成为大师。

化学家名人故事 篇五

  侯德榜,字致本,是一位中国化学家和工程师。

  他于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坡尾村,出身于农民家庭。侯德榜在求学期间,一直是勤奋好学、成绩优秀。190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州英华书院;1909年,毕业于沪皖两省路矿学堂,并在津浦铁路当过实习生。1910年,他又考上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三年学习结束后,他以10门功课1000分的特加成绩,于1913年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工。1917年,他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学士学位;1918年,他获得柏拉图学院制革化学师文凭;1919年,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又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

  1921年10月,侯德榜胸怀报国志,接受了我国永利制碱公司的聘请,毅然回国,为发展祖国的化工事业贡献写力量。

  侯德榜历任永利制碱厂总工程师、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顾问,财政委员会委员,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侯德榜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壮丽的中国化工事业,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33年,他完成了光辉巨著《制碱》,此书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制碱名著;1959年,出版了《制碱工学》;1962年,又出版了《制碱工业工作者手册》。这些书也都是博大精深的科学巨著。

  侯德榜的主要化学成就是:

  (1)1940年他创立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在中国和世界化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

  (2)20世纪69年代,为发展我国的农业,他与其它科技工作者合作,根据氨碱法的原理,利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二氧化碳,创造出“碳化法制碳酸氢铵”的新工艺,为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我国采用此法生产的碳酸氢铵占全国氮肥的一半以上,有力的支援了农业生产。

  侯德榜不仅是一位爱国者,而且还是一位国际主义者,他曾先后到工业落后的印度和巴西帮组办碱厂,并担任这两个国家有关厂的技术顾问。他还用印度塔塔公司所得的酬金买下了北京东四二条一号一座房舍,捐赠给中国化学会,以支持中国的化学事业。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享年84岁。他留下遗言,决定把自己珍藏的图书《美国化学工业百科大全》、《最新化学工业大全》、《肯特氏机械工程师手册》等捐给国家,以鼓励后人攀登科学高峰。

  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范旭东先生曾高度评价侯德榜:“中国化工能跻身世界舞台,侯先生之贡献,实在首屈一指”。他称侯德榜为中国之“国宝”。

  侯氏制碱法的创立

  1990年8月7日,侯德榜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落成,以纪念这位对世界制碱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为中国争得了巨大荣誉的著名化学家。

  纯碱,化学名称为碳酸钠,俗称苏打。他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制造玻璃、肥皂、纸浆、洗涤剂和炼制石油等。

  纯碱可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纯度低,产地分散,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它的需要。

  1862年,比利时人苏尔为最早用化学方法制造纯碱。他所用的制纯碱的主要原料是食盐和石灰石,制造的基本方法是:先将浓的食盐水通入氨水饱和后,再利用石灰石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与上述氨化饱和是盐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碳酸氢铵按进一步与食盐反应,就得到碳酸氢钠和副产物氯化铵。碳酸氢钠溶解度小,经过滤分离后,在加热,就得到纯碱并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再利用。氯化铵可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氨气,氨气被收集起来循环使用。

  这种制碱法被称为苏尔维法,垄断世界制碱行业达70多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氨气可循环利用,工艺简单,原料易得。但是,它也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一是食盐利用率太低,只有70%左右;二是氯化铵和石灰乳反应生成的大量氯化钙用处不大,无法处理,甚至造成环境污染。当时,虽然许多国家的化学家也曾试图对此法加以改进,但都没有成功。

  1921年10月,侯德榜怀着发展祖国化学事业的雄心壮志,从美国学成回国,首先在塘沽等建永利碱厂。当时,国际资本集团垄断者制碱技术,要想发展自己的民族制碱工业,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侯德榜排除种种阻力,深入现场,亲身实践,深入钻研制碱技术,不断解决设备和工艺上的问题,最终在1924年建成了碱厂。该厂日产白花花、亮晶晶的纯碱180吨。塘沽制碱厂的建成,在技术上突破了国际上苏尔维集团的垄断,经营上战胜了朴内门公司的排挤。该厂生产的“红三角”春茧,1925年荣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为祖国争了光。更重要的事,侯德榜通过建立我国的制碱厂,对制碱技术达到了完全掌握和精通的程度,为创新制碱技术奠定了技术。他还于1932年出版了论著《制碱》,首次完整地介绍了苏尔维制碱法。这本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书,立即轰动了全世界的化学工业界,被世界认为是制碱专著的首创。

  科学技术是没有止境的,社会和生产的需要不断开辟着科学技术前进的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津沦陷。1938年,侯德榜由负责在祖国内地四川王通桥建立新的制碱厂。

  然而,塘沽制碱厂用的原料是海盐,而在四川建厂需用井盐,井盐盐卤浓度低,成份也略有不同,再用苏尔维法已不合适;加之用苏尔维法制碱所产生的大量氯化钙只能作为废物堆积起来,从而迫使侯德榜去探索性的途径。这时,德国发明了一种察安纯碱生产法,虽然技术工艺不成熟,但可利用制碱废液生产副产品氨化铵,这对侯德榜是个很大的启发。侯德榜也曾去德国作过考察,商谈购买专利之事,但厂家既不准参观现场,对购买专利的条件右异常苛刻,侯德榜便下决心走创新之路。

  为了改革苏尔维制碱法,创造自己的制碱新工艺,侯德榜克服了种种困难,在香港建立了实验室,通过500多次试验,分析化验了2000多个样品,针对苏尔维法的缺点,构思设计了新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了使该法得以实现,有把握形成生产力,他又在纽约和上海租界的“孤岛”进行了中间试验,终于在1940年胜利的完成了制碱新工艺的全部创新工作。

  侯德榜创造的新的制碱法,是把制碱和合成氨联合起来,通常被称为联合制减法。这个方法既保留了苏尔维法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它的缺点,是制碱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碳酸氢钠结晶过滤以后,在所剩的含有氯化铵的母液中,不是加入石灰乳,而是加入食盐。这样,溶液中由于增加了大量氯离子,氯化铵就会沉淀下来,其余的钠离子又可重复前面的反应,生成纯碱。这样,只要在母液中不断加入食盐,就可同时得到纯碱和氯化铵(化肥)这两种重要化工产品。采用此法生产纯碱,不仅是原盐的利用率达到96%以上,而且整个生产能够连续进行;此外,还具有节约石灰、设备简单等一系列优点。

  由于侯德榜在制造纯碱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发明的这个方法与1941年被世界化学工业协会命名为“侯氏制碱法”,并得到国内外化学界的广泛赞誉与和高度评价。

  “侯氏制碱法”,是一个以中国人的姓名命名的发明在我们国家深受帝国主义欺辱、被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时候,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能够闪烁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将世界制碱科学史推向一个新阶段,这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化学家名人故事 篇六

  德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沃尔夫因成功发明一种从熔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而誉满欧洲。不少爱好物理和化学的年轻人,都甘愿当他的学生。

  一次,沃尔夫的一名弟子罗蒙诺索夫在权威学术杂志《德国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化学论文。在文中,这名"狂妄"的学生,竟然点名批评他的老师沃尔夫是个"保守的老头儿",并指出"这个老头儿在教学中有一些错误观点"。一时间,舆论哗然。许多人打电话或写信给沃尔夫,为他鸣不平。同时,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沃尔夫狠狠地教训一顿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班门弄斧"的罗蒙诺索夫,好让他以后知道怎么尊敬老师,尊重权威。

  孰料,面对学生的公开指责,沃尔夫教授非但不生气,反而颇为得意。在罗蒙诺索夫批评他后不久举行的一次演讲中,他只用寥寥数语,就解释了一切:"其实,那篇文章是我推荐给《德国科学》发表的。我的观点不一定是完美的,敢于向老师挑战、能提出自己见解的人才是最有出息的人。"

  台下的听众先是一愣,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在钦佩沃尔夫教授宽容大度的同时,也为罗蒙诺索夫高明的"弄斧"技巧所折服:作为一名深具实力但默默无名之辈,他没有将文章直接发表,而是先恭恭敬敬地送给老师指教,在老师面前弄了一回漂亮的"斧技",然后才由大名鼎鼎的老师推荐发表。

  这次"班门弄斧",使得沃尔夫更加欣赏罗蒙诺索夫的勇气和才华;而老师的谦逊和博学,也让罗蒙诺索夫十分敬仰。在沃尔夫的悉心指导下,罗蒙诺索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快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找高手下棋,你也能成为高手;与庸者对弈,你只会日趋平庸。只有勇于在高手面前"弄斧"的人,才会褪去平庸,成就卓越。

化学家名人故事【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