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 篇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清正廉洁的官员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岳飞。岳飞是宋代著名的抗金名将,他以清正廉洁而著称于世。
岳飞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正直的品性。他性格刚毅,不畏权贵,对民生、国家有着深切的关怀。在担任将军的过程中,他总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为私利而行事。当他率领军队抗金时,曾多次取得重大胜利,但他从不因功劳而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努力地为国家民众谋福利。
在岳飞的治军过程中,他对部下要求严格,但自己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不接受贿赂,不纳私财,不徇私情,严格要求自己和部下保持清正廉洁的品德。他的清廉正直深受士兵们的尊敬和爱戴,士兵们愿意为他拼命,最终取得了抗金的胜利。
岳飞的清正廉洁不仅表现在对待个人私利上,更表现在对待国家民众的利益上。他提倡耕战并重,主张保护民生,重视社会稳定。他在军队中推行“军民一家”的政策,让军民关系更加和睦。他还提出了“为国家而死,不为贵人而活”的思想,鼓舞了无数士兵的斗志。
岳飞以自己的清正廉洁和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保持清正廉洁的品德,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和支持,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 篇二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备受人们尊敬,他就是明代的著名宰相郑和。郑和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举世闻名的航海家,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清廉正直的作风被后人传颂不衰。
郑和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仁爱的性格。在担任宰相的过程中,他推行廉政,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官场风气,使政府更加清明廉洁。他拒绝收受贿赂,不为私利而行事,始终以国家民众的利益为重。他在世人心目中树立了一个廉洁正直的楷模。
郑和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了清正廉洁,他在航海征讨的过程中也秉持着这一原则。他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走遍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将中国的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航海的过程中,他不纳私财,不徇私情,让人民看到了一个廉洁正直的官员形象。
郑和的清正廉洁和高尚品德感染了无数人,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保持清正廉洁的品德,才能成为人民心中的楷模,才能为国家民众做出更大的贡献。清正廉洁的品德是历史传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 篇三
清正廉洁意思是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无私。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人们常用荷花来比喻,清正廉洁的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通用3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 篇四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 篇五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 篇六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