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家风家训一直被视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名人家族因为扎实的家风家训而脱颖而出,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中,明清时期的“四大家族”尤为著名,他们的家风家训对后人影响深远。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顾炎武家族。顾炎武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家族世代都重视孝道和忠义。在顾家,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尽孝于父母,尊师重道。顾炎武的曾孙,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更是将这一家风家训发扬光大,他不仅自己勤奋好学,更是将这种精神传承给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正是这种家风家训的影响,使得顾家族世代显赫,名垂青史。
另外一个著名的家族是朱家。朱家出了两位明代的重臣朱祁镇和朱元璋,他们的家风家训也是让人敬佩的。朱家主张忠诚、正直和谦虚,他们的后代也多以品德高尚著称。朱祁镇在位时,曾多次提倡勤政爱民,奉行仁政,使得朱家声名远播。
除了顾家和朱家,明清时期的“四大家族”中还有杨家和徐家。杨家主张忠诚、正直和孝道,杨家后人多从政、行善,为民造福。而徐家则以孝道和忠义自居,他们的后代也多为官清廉,深得人民拥戴。
这些家族的家风家训,无疑是他们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塑造人格的重要环节,这些名人家族的例子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良好的家风家训能够让家族昌盛不衰,代代相传。
文章二: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
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名人家族传承的一大秘诀。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名人家族因为扎实的家风家训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家族,他们的故事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其中最为令人敬佩的当属司马家族。司马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族之一,司马迁是司马家族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中国史学家、思想家,更是中国史书《史记》的主要作者。司马家族主张忠孝仁爱,严谨治家,世代传承着这种家风家训。司马光、司马懿等后代也多为政治家、军事家,为国家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
另一个著名的家族是孔家。孔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后代,他们一直以孝道、忠义自居。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孔家世代传承这种仁爱之风,助人为乐,行善积德。孔家后人多从政、从文,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除了司马家族和孔家,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家族因为优秀的家风家训而成为名门望族。这些家族无一例外都注重家庭教育,传承着中华传统美德,他们的后代也多以高尚的品德和才华著称于世。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家族的故事中汲取教训,注重家庭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品德修养,让家风家训在我们身边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 篇三
文学体裁的一种,属于口头文学,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精选14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 篇四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乃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的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悲伤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在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到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文学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权重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 篇五
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社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共舞,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社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是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 篇六
丰子恺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又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的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不如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