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小故事【精简6篇】

时间:2019-06-02 08:15: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 篇一

在三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讲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小朋友们做了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小明是个调皮的男孩,他总是在课堂上捣乱,不认真听讲。因此,他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

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目:“小明有5个苹果,他又买了3个苹果,然后吃掉了2个苹果,那么小明现在手里还有几个苹果?”小明听到这道题目,立刻跳了起来,高兴地说:“老师,我知道答案啦!5加3得8,再减去2,答案是6个苹果!”全班同学都对小明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因为他居然正确回答了这道题目。

从那天起,小明开始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加法和减法的知识。他发现,只要认真思考,就能轻松解决这些数学问题。而且,他还喜欢上了数学课,觉得数学并不难,只要有耐心和细心,就能学得很好。

最后,小明成为了数学课上的“小能手”,每次出题目都能迅速回答出来。他在数学课上展现出来的自信和热情,也感染了其他同学,大家都开始爱上了数学,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数学并不难,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成功!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 篇二

在三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数字,学生们需要按照数字的大小顺序排队站好。听到“开始”的口令后,他们就开始按照自己手中数字的大小依次排队。

小红手里的数字是7,她看到自己的数字比其他同学手里的数字都大,于是高兴地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小明手里的数字是3,他发现自己的数字比其他同学手里的数字都小,于是乖乖地站在了队伍的最后面。其他同学们也都按照自己手里数字的大小顺序排好队伍,场面热闹而有序。

游戏结束后,老师表扬了小红和小明,因为他们分别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和最后面,正确地比较了自己手里数字的大小。其他同学也都很开心,因为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如何比较数字的大小,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这个有趣的游戏,小朋友们不仅在玩耍中学会了“比较大小”的概念,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数学并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学,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希望小朋友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数学的热爱,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数学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 篇三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小故事(精选25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 篇四

  鸡兔同笼你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 篇五

  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刘建明先生请他坐下,小伙子自我介绍说:“我是内地的导游,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个旅游团到香港来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住你们酒店。”刘建明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光临,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人嘛,还可以,是个大团。”刘建明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为一名导游,于江看出刘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记上心来,慢条斯理的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们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大酒店了。”“您请说吧。”刘建明先生自信的说。“如果我把我的团平均分成四组,结果多出一个人,再把每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再把分成的四个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一共多少呢?”

  刘建明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应该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都不错,就是八十五个人。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人数最少的情况下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好,我们今天就住这里了。”“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又出了个题目,刘建明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间,一间5人房间;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间,一间5人的,一共11间。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满意,马上办理了住宿手续。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点,但刘建明先生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 篇六

  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

  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钱?”

  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