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故事 篇一
孙中山,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政治家、革命家,被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一生经历波澜壮阔,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故事。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年幼时,家境贫困,生活拮据,但他聪慧勤奋,勇于求知。在少年时期,他目睹了中国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外国列强的侵略,决心要为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
孙中山曾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在他的努力下,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被尊称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纪元。
然而,孙中山并没有满足于辛亥革命的胜利,他继续努力推动国家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理论。他在中国各地游说,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现代国家。
孙中山一生坎坷,饱经磨难,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而奋斗。他被誉为“国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孙中山的故事 篇二
孙中山,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孙中山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的人。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从未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信念。他在流亡海外时,仍然不忘中国人民的疾苦,不断呼吁国人团结起来,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
孙中山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原则。他主张改革政治体制,实行宪政制度,推动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孙中山是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革命家。他在革命过程中遭受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从未动摇过对革命事业的信念。他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和豪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孙中山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他的光辉形象将永远熠熠生辉。
孙中山的故事 篇三
300字,欢迎阅读。
孙中山的故事 篇四
孙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
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
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当时与从上海回乡的陆皓东相识,并成莫逆之交。1878年,得长兄孙眉的帮助,到檀香山就学达5年之久。回国后曾偕陆皓东到村庙,见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二人不满巫医骗人,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
到香港后洗礼入基督教,并继续读书,不久转学到广州博济医学院,结识了三合会首领郑仕良。后又闻香港西医书院招生,旋即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在学期间,除学习
本科外,对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农业、乃至天文地理知识,无不涉猎,被友人称之为“通天晓”。
当时因深感清廷政治腐败,经常与同乡杨鹤龄以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事,抨击朝政,时人认为此举为大不敬,称之为“四大寇”。其间曾致书濠头乡退休官吏郑藻如,提出禁 、种蚕桑、办教育的主张。每逢假期回乡,就帮助农民选种施肥,改良水利,扩宽道路,并与乡绅商议改革乡政,制订预防盗贼的措施。有意以一村作示范,冀能做出成绩推广全国。
孙中山的故事 篇五
二
宋庆龄1981年5
月29日在北京病逝。她病逝后,为何不葬在中山陵,而要葬在上海万国公墓?
宋庆龄和孙中山的感情是深厚的。临终前,她对邹韬奋夫人沈粹缜说:“上海住处还有孙中山先生的'许多衣物,等我身体稍好后,你帮我一起把孙中山的衣服整理整理吧。”她还反复嘱咐,要把她的骨灰送到上海安葬。这除了她父母的墓地都在上海这个原因外,还由于上海有孙中山的故居,有孙中山的许多遗物。她不愿意安葬在中山陵,还因为她历来都要求自己,不要凭借伟大人物的妻子的身份来赢得声誉。遵照宋庆龄的嘱托,1981年3月15日,沈粹缜把上海宋氏墓地的图纸带到宋庆龄北京寓所。当时,宋庆龄戴上眼镜,细细地观看图纸,边看边谈到她记得宋氏墓地有8个穴地,并指出了她的穴地。
宋庆龄去世后,根据她的遗愿,其骨灰盒被送到上海宋氏墓地安葬
孙中山的故事 篇六
三
1886年的一天,孙中山“在街上偶遇一位外国人,先生趋前以英语攀谈,资料共享平台
《孙中山的故事300字》()。此人乃是美国嘉医生(Dr.JohnL.Kerr),在广州主持教会所办的博济医院(博济医院隶属于博济医学堂,系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他深讶此青年所说英语之流利,亟邀其在院学习”。当时,博济医院内附设医校,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所西医学校,博济医院也是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西医院。孙中山就以孙逸仙之名开始了学医历程,一年后,他转学到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等与伦敦传道会共同创办的香港西医学院。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勤奋攻读五年,成绩名列前茅。期间他学习了大量西方政治学说、自然科学学说、文史哲理论知识,确立了民主革命观并开始民主革命活动。1892年7月,孙中山以优异成绩在西医书院毕业并取得行医资格。该届仅有孙中山和江英华两名毕业生,英国驻香港总督罗便臣曾推荐他们两人出任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的医官,但在前往广州领牌晋京(办手续)时,受两广总督德寿梗阻而未能得任。
1892年9月,受澳门绅士何穗田等人邀请,孙中山前往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医局的首任义务医席,他免费行医赠药,受到当地民众欢迎。同年12月,在澳门绅士吴节薇等人支持和担保下,孙中山两次向镜湖医院借白银计3168两,在当地草堆街开设“中西医局”,利用行医治病之便接触团结同胞,也结交了许多友善的葡萄牙人,这些朋友很好地掩护了他的民主革命活动。
超拔的医术医德医风使孙中山的医业鼎盛一时,这引起了一些澳籍医生的嫉妒,他们以澳门本地行医要有葡萄牙毕业文凭为由,不准他为葡萄牙人治病,不许药房为他开的药方配药。1893年春,孙中山只好移居广州,继续利用行医掩护民主革命活动。不久,由于革命需要,他的大业由医人医国转到全心医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