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篇一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的由来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据传统文化记载,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屈原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任过楚国的宰相。然而,由于受到朝廷内部的诬陷和排挤,屈原最终被贬为楚国的流放者。在流放时,屈原写下了大量的抒发爱国之情的诗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据传说,屈原在流放期间,深受国家兴亡之忧和政治腐败之痛的困扰,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以示爱国之忠。当地百姓得知消息后,纷纷划船捞尸,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龙舟赛和吃粽子等方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端午节的由来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追求。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丰收和团聚,更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
端午节的由来 篇二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之外,端午节的由来还与中国古代的民间风俗和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的中国,人们相信五月是阴气最重的时候,邪恶力量会在这个时候大量涌现。因此,为了避免疫病和灾祸的侵袭,人们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一些驱邪避祸的仪式。比如在门上挂艾草、喝雄黄酒、吃香包等。这些习俗被认为可以保佑家人平安,驱除疫病和灾祸。
此外,端午节的由来还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关。相传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蛇精白素贞会化身为美女,诱惑人们,并趁机危害人间。为了防止蛇精的侵害,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以驱逐邪恶的力量。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由来不仅仅是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同时也融合了中国古代的民俗风情和神话传说。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是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弘扬和传承。
端午节的由来 篇三
端午节的由来
导语:我们的端午佳节是怎么发展而产生的,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大家都了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来源六说: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由来
端
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据《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高悬于正南中天,处在“正中”之位置,喻事物处于最鼎盛状态,乃大吉大利之天象。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干支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为“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龙飞天的日子。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对应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九五爻“飞龙在天”是《易经》乾卦中最吉利的爻。
古老节日是传承古老文化的载体,古老节日的由来与古老文化密切相关。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龙”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先民在每年“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龙舟形式举行盛大图腾祭,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压邪攘灾。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